《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备课参考
文化传承与理解
平“语”近人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在庆祝
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典出] 张栻的《论语解·序》
[释义] 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更有方向感。
[原文] 始则据其所知而行之,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行有始终,必自始以及终。
[解读] 这句话阐释了“知”与“行”的相互作用,意思是人的“知”与“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越是深入实践,知识就能不断增长,认识就能不断精进;另一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才更有方向感。只有坚持知行合一,把过去实践中形成的认知和经验作为未来行动的基础,才能促进事业不断发展进步。
人类认识世界,先从身边人的教导和书本的知识出发。好比一个大学生从校园毕业出来,工作认真,原先的知识就被激活了,再学习相关知识也会越来越轻松流畅,等到知识与理论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开展相关工作,就会更加顺利。实践有一个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是一个整体,半途而废、功亏一篑,都不算是真正的实践。
只有在认真开展工作的时候,才会遇到实质性的障碍,问题越突出,思考就会越深入。自己得来的体会,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也就越真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真知灼见,而这种感悟,一定从具体实践中来。
在没有工作经验的时候,许多人的知识都是信息层面的,但投入火热的实践后,这些知识就像通电的机器一样,高速运转,又像散落一地的金银珠宝,由一根红线将它们全部穿起来,具备了完全不一样的价值。
所以,在工作与生活中,需要学,需要习,需要知识,更需要知行合一,最大限度地总结经验教训,与知识理论融合,再投入到实践中去,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一切工作都会越来越顺利。
诗海拾贝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赏析】 这是一首教子诗,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人们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技巧是获取间接经验的途径。但是直接经验必须从实践中产生。只有通过“躬行”,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才能发挥所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本诗通过陆游对儿子子聿的教育,告诉读者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主题时文
实践出真知
真知就是事实,事实需要人的实践。
现在,我们都知道,雷电是一种放电现象,它和在实验室产生的电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在18世纪,人们还不能正确地认识雷电到底是什么,当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提出雷电是由电力造成的,但因此受到了嘲笑。而面对人们的指责,最好的回答就是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富兰克林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1752年6月的一天,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那天阴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了。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上面装有一根金属杆的风筝来到一个空旷地带,父子俩一起拉着风筝线,焦急地期待着,此时,刚好一道闪电从风筝上掠过,富兰克林用手靠近风筝上的铁丝,立即掠过一种恐怖的麻木感。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声呼喊:“威廉,我被电击了!”随后,他又将风筝线上的电引入瓶中。
回到家里以后,富兰克林用雷电进行了各种电学实验,通过实践,他证明了天上的雷电与人工摩擦产生的电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他提出了关于天上和人间的电是同一种东西的假说,并在他自己的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证实。
法国科学家郎志万对几个小孩说,把一条金鱼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中,水不会溢出来,当时,所有的小孩都信以为真了,小女孩伊琳娜也不例外。但她回到了家里,怎么都搞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自己动手试试看,这才发现,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说的,也不完全是事实。只有自己动手试试看,才能判断这是不是真的。
最初,科学家们认定,蜜蜂发出的声音是靠翅膀的振动产生的,几十年过去,一直没有人推翻这个结论。直到有一位小学生对此产生了怀疑,决定自己动手试试看。他把蜜蜂的翅膀剪掉了,结果蜜蜂还是能发出嗡嗡嗡的声音,通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了,蜜蜂并不是靠翅膀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在它的下颚嘴角处有一个发声器,它就是靠这个发出声音的。这个小学生用他的实践来推翻了科学家们几十年以来的结论。
所以,实践出真知,唯有自己动手试试看,才能确定这是真的。
文学常识
一、作者档案
【简历】胡福明,男,1935年7月生,江苏无锡人。1955年9月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专业,翌年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学习,1962年毕业后,到南京大学政治系(后更名哲学系)任教。曾任系党总支副书记、副系主任、副教授、教授。1982年11月调至江苏省委工作,历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常委、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2001年退休。《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
【作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背景链接
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一举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
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多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在党内、政府和军队中的全部领导职务。与此同时,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不少老同志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一时期,中央党校也作出规定,研究党的历史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的有关指示,二是以实践为检验路线是非的标准。
语言构建与运用
一、认读字音
1.单音字
(1)禁锢(gù) (2)胡诌(zhōu)
(3)篡党(cuàn)(4)枷锁(jiā)
2.多音字
(1)炮(2)量
二、辨识字形
1.2.
三、积累词语
1.肃清:完全清除。
2.混乱不堪:杂乱而无条理。
3.拨乱反正:消除混乱局面,恢复正常秩序。扭转乱象,归于正道。
4.无稽之谈:毫无根据的说法。
5.五花八门: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7.修正主义:是在共产主义运动之中歪曲、篡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一类资产阶级思潮和政治势力,是国际工人运动中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
四、辨析词义
1.原形原型
课本 原句 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巧辨 巧析 “原形”有两层意思,一指原来的形状,如“地球最老古树重现原形,类似现代棕榈树”;二指本来面目(含贬义),如“原形毕露”“打回原形”。而“原型”的意思是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例如“李云龙的原型就是湖北红安籍将军王近山”。
2.序言绪言
课本 原句 《宣言》的七篇序言,详细地记载了这个事实。
巧辨 巧析 “序言”,现在也叫序文、叙言、叙文、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以对作家作品进行评论,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阐发。它是一篇相对独立的文章,隶属于应用文的范畴。“绪言”也叫绪论、导言,是学术著作开头说明全书宗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它隶属于作品本身,不可独立于作品之外。
“序言”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用于文学作品,如《〈呐喊〉自序》,也可用于学术著作,如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序》。而“绪言”只能用于学术著作。有时学术著作可以兼有序言和绪言,序言在前,绪言在后,功用不同,各司其职。
总揽全局
【活动设计】
1.根据文本内容填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2.活动总结
精钻细研
【活动设计】
1.既然检验真理的标准早被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解决了,现在为什么还要讲这个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
[明确] 这些年来,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和他们控制下的舆论工具大量的歪曲宣传,把这个问题搞得混乱不堪。为了深入批判“四人帮”,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拨乱反正,十分必要。
2.作者是怎样论证“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观点的?
答:
[明确] 首先引用马克思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论断,得出“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然后通过引用毛主席的论断得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并从理论上和现实生活的“法律上原告”这个事例进一步分析论证。接下来通过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马克思主义、检验路线之正确与否等多个事例来进一步证明“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一观点。
3.作者在论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时,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
[明确] 采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明确“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一观点,一从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说起,指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会削弱理论的意义。下面从反面入手,指出“四人帮”出于反革命需要,鼓吹种种唯心论的先验论的表现,指出他们是反马列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政治骗子,接着进一步分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力量的原因。二从“有的同志说,我们批判修正主义,难道不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去衡量,从而证明修正主义是错误的吗”入手,指出我们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这些基本原理是马、恩、列、斯和毛主席从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起来的,它们被长期的实践证明为不易之真理;但同时我们用这些原理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一点也不能离开当前的(和过去的)实践,进一步论证实践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论证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最后引用毛主席的科学论断,得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
4.在“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中,作者举了哪几位导师的事例?请简要分析。
答:
[明确]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他们所共同创造的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文献《共产党宣言》的态度;毛主席一贯严格要求不断用革命实践来检验自己提出的理论和路线。
5.在“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什么观点?
答:
[明确] 提出了我们不仅承认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而且要从发展的观点看待实践的标准。
见仁见智
【活动设计】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你认为呢?
[我的理解] 这场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做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说:“会议高度评价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认为这对于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解放思想,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立论与驳论
【课内挖掘】
议论说理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立论与驳论。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以证明其正确性,就是立论;反之,证明对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观点正确就是驳论。
人们认识问题,通常要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与此相适应,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分为“绪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不管立论还是驳论,都必须具备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这些,是立论与驳论的共同点。
但是,立论和驳论又是不一样的。它们的区别首先在于论辩的直接目的不同:立论重在证明自己正确,驳论重在证明对方错误。其次,从论辩的过程来说,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三个步骤;驳论则包括“辨析错误——确立论点——展开批驳”三个步骤。由此就形成了立论文和驳论文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构形式。本文就是运用立论和驳论相结合,在演绎推理中展开论述。
【技巧指导】
立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
一、提出论点: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二、进行论证:为什么,怎么样。
三、做出结论:所以是什么,不是什么;要什么,不要什么。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
一、摆出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树靶子)。
二、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或论证(射靶子)。
三、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
立论和驳论在写作手法上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无论立论还是驳论,都可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喻证法、反证法等证明方法。这些,同学们比较熟悉,就不再多说。但是,驳论又有其独特的证明方法——归谬法,因为用得比较少,现简介如下:
归谬法,又叫引申论证,这种方法是为了证明对方论点是错误的,先假定它是正确的,然后以此为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非常荒谬的结论,以证明对方论点的错误。归谬法是将对方论点的错误合理地“放大”,并推向极端,使之暴露全部的谬误、荒唐而不攻自破。这实际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针对训练】
有人说“机遇出人才”,有人说“逆境出人才”,也有人说“顺境出人才”,你的看法呢?请你针对上述观点写一篇驳论文章。要求:针对其中的一个观点展开驳论。
答:
[参考示例] 有人认为“机遇出人才”,而且振振有词地“摆事实”——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的机遇,诸葛亮可能会终生无为而老死乡村。假如在强磁铁靠近电线的实验中,不是线圈儿出人意料地转动了一下,法拉第也许无法想出用线圈儿切割磁力线以得到瞬间电流的实验方案,必将无法因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而轰动世界。假如巴斯德没有偶尔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从不患天花病,又怎么会想出“种牛痘”这种独辟蹊径的“天花免疫法”,攻克天花这一医学难题呢?这种说法,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这里,我们不妨也作这样一番假说:假设诸葛亮仅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凡夫俗子,假设法拉第平素连电线都不认识,假设巴斯德对医学根本外行,那么,即使有更多的“机遇”来到他们身边,“成功”和“扬名”又岂能和他们有缘?
其实,我们翻开历史,就不难发现,许多被称为“人才”的名人,在成名之前,都曾经历过一段默默无闻的成才“积累”时期,有时还相当漫长。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们认真学习,刻苦磨炼,为最后成为“人才”打下了基础;而当自身具备了相当水平的才能之后,他们才有可能把握住以后的每一次“机遇”,充分表现自己,树立形象,而一跃成为众所敬仰的“人才”。可见,“人才”与“机遇”的关系,“人才”自身的成长是主要的,“机遇”的出现是第二位的。没有“人才”的“积累”时期,任何“机遇”也会失去意义。如果我们不是仅看表象而忽视实质,不是仅注意结果而忽视发展过程,用发展的辩证眼光看问题,就不难看到“机遇出人才”的错误。
中国有个典故叫作“毛遂自荐”,说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有个叫毛遂的人,主动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陪同平原君出国与楚王签订“合纵之盟”,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有人说毛遂就是这样一个善于把握和利用“机遇”的典型“人才”。这固然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同毛遂一样遇上赵楚订盟这一“机遇”的,还有另外19个被平原君重用的门客,可是为什么这一“机遇”只垂青于毛遂呢?从他那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和纯熟的斗争艺术来看,他平时就是一位潜心研究国事、苦心攻读文韬武略的“人才”,并非庸庸碌碌之辈,这是他较那19个碌碌之辈更胜一筹的地方。也正是得益于平时成才的“积累”,他才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一番话成就了“赵楚之盟”。
与毛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时期的蜀后主阿斗。阿斗当时继位为帝,与魏、吴鼎足而立,基业赫赫,不可谓无“机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不可谓无“机遇”。但阿斗最终为魏所虏,被后世嘲为“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一个拥有重重“机遇”的人,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而家国不保呢?历史回答我们:阿斗先天“性驽”,以后才疏学浅,当然任何“机遇”也无法促他成才,被历史淘汰是必然的。可见,离开平素成材的努力而奢谈“机遇”,是多么荒唐!
当然,“机遇”作为一种好的境遇和机会,我们并不一概加以否定,它能给“人才”提供全方位显示才能的机会,能促使“人才”在短时间内为社会所公认。像上面毛遂、诸葛亮、法拉第、巴斯德这样的“人才”,正是把握了“机遇”,才能在世上显名。
但是,假如我们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磨炼上,而是一个劲儿地企盼“机遇”的到来,那么“机遇”即使来了,我们也只能眼巴巴望着它们一个个溜走,或“相见不相识”而失之交臂。这样的事数不胜数。“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因此,只要我们立足于现实,锐意进取,在成才的道路上不断前进,有朝一日,那些成才的“机遇”就会纷至沓来,促使我们进入世所公认的“人才”之列。
【课内挖掘】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
[适用话题] 重视实践 追求真理 坚持真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运用范例】
花未眠,她吞吐着沁人幽香,在历史的长河里凝结成一朵朵晶莹的浪花。
在上下求索的屈原的歌行中,在李宝嘉曲折辛辣的文笔中,在孙逸仙振臂疾呼的呼唤中,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上空的云蒸霞蔚中,在为了红土地的解放而战斗的勇士的鲜血中……千年一望,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一朵朵迎风摇曳的火花,我们更可以闻到灵魂的芳香!
将真理坚持一生,或一生都坚持自己的信念,很难。就像剥颗洋葱,剥着剥着,总会有使你流泪的时候。可你不能因为这些,就丢掉整个洋葱,就像不能丢掉自己的灵魂一样。
让灵魂拥抱真理,让灵魂亲吻信念,让灵魂散发芳香,让灵魂在芳香中舞蹈。夜深了,更深了,未眠之花——火花,却更加灼亮了。
天幕上,一个个绰约如花的灵魂正逐渐融合。
真理只有一个
袭人的寒风沿着漫天枯黄的野草卷来,我在苍茫的幽幽古道上,寻找着千百年来被遗忘和丢弃的珍宝。
那是一种怎样的奇思,会将真理埋没在幽僻的山谷?若不是有夸父追日的决心,怎有人能将它觅到。那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洛阳古道上响彻云霄的感叹,还是阮籍穷途惊天动地的恸哭?是哈姆莱特站在崖边生存或者毁灭的抉择,还是千里孤坟,昭君幽咽琵琶的怨怒?
我不知道亲缘对我意味着什么,莫不就是我的姓氏和血统?那么真理又意味着什么?难道仅仅也就是一种痴迷的执着。我不知道“文敌诗友”的白居易、元稹是怎样做出这种两难的选择,更无法想象那个为江州司马惊起的大诗人怎不受到“文敌”的牵绊,反而泪溅湿青衫。
我不解爱因斯坦和波尔为什么开始还争得面红耳赤,转眼间又坐在一起谈笑风生。
是情感埋没了真理,还是真理在情感的簇拥下熠熠生辉?这真是一种无助的悲哀和孤独。
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而我却认为父亲的处世过于圆滑。我是我老师的学生,而我却认为老师的教学过于呆板。我理解父亲的苦衷,更尊重老师的劳动。但“真理只有一个”,我只能选择这唯一不让我感到心疚的东西。
浩渺的星空呀,你永远闪耀着动人的灵光。你哪里知道纵使万丈的火山灰能掩埋整个的庞贝古城,却永远也掩埋不了真理的曙光。
罗马广场上空激荡着振聋发聩的声音:“未来的世界会认识我的价值……”躁动的人群中回荡着为和平、为真理而护卫的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声音:“相信我,千万人呼喊的声音比不上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痛苦……”
对面不是血海深仇的死敌吗?为什么明知危险重重还要执着主动伸出和平的双手?这里不是满目疮痍的子民吗?为什么还要背着激进的青年,迈出寻求和平的出路?激进青年的爱戴难道比不上对手的停战吗?亲亲子民的情感难道比不上与“敌人”的一个握手吗?
“真理只有一个”,原来这就是答案,是我寻寻觅觅、魂牵梦绕的唯一的归宿。也是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终身追求奋斗的唯一终极。
【佳作赏析】
文章立意高远,涉及对人文的终极关怀;材料典型而有新意,显示出作者相当不错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全文结构谨严,紧扣情感因素对认知的关系行文,步步深入,揭示了真理只有一个,人类必须挣脱感情因素对认知的影响的道理。中心突出,切合题意。内容充实,优美的文辞中洋溢着理性的光芒。用笔灵动,语言流畅,大气磅礴。
课时作业·任务落实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语言运用(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把中国科技吹上天的“震惊体”和把中国科技贬入地的“神话体”,看似________,其实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是由于无知和懒惰,对世界做出一种最省力、最简单的解释。省力的结果就是像________样,把现实照得________。实际上,这些人的目的不是对世界获得深入的理解,而只是情绪的发泄。最滑稽的是,这两种文章还互相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好像________。
( )
一个观点不会因为它是褒就自动正确,也不会因为它是贬就自动错误,只会因为实事求是而正确或错误。只有在客观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才能根据现实而不是想象来决策。而为了客观认识现实,关键就是要提高科学素养,即使不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针锋相对 放大镜 妍媸毕露 众人皆醉我独醒
B.短兵相接 放大镜 面目全非 醉翁之意不在酒
C.针锋相对 哈哈镜 面目全非 众人皆醉我独醒
D.短兵相接 哈哈镜 妍媸毕露 醉翁之意不在酒
解析:选C。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短兵相接:比喻面对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针锋相对”强调对立,“短兵相接”强调面对面,语境中是两种观点的相互对立,此处选用“针锋相对”。哈哈镜:用凹凸不平的玻璃做成的镜子,照起来奇形怪状的,引人发笑。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的镜子。从语境来看,此处要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是无知的、不客观的、歪曲的,所以应该用“哈哈镜”。而“哈哈镜”照的结果就是“面目全非”,而不会是“妍媸毕露”。妍媸毕露:美丽和丑陋都显现出来,比喻事情真相大白。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所以此处选用“画目全非”。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都已经醉倒,只有我一个人清醒。醉翁之意不在酒: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语境中指出两种观点都把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大有“只有我是正确的,你们都是错误的”的意味。故此处应选用“众人皆醉我独醒”。分析可知,C项全都恰当。故选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是捧还是踩,而在于是否实事求是。
B.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捧,一个是踩,都没有实事求是。
C.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是踩,一个是捧,都没有实事求是。
D.在不同的观点之间,真正的区别不在于是踩还是捧,而在于是否实事求是。
解析:选A。括号内应该是一个过渡句,所以括号里的话应该与上下文的内容和顺序保持一致,吹上天是“捧”,贬入地是“踩”,排除C、D两项;括号后面对接的句子陈述的主体是“观点”,从前后衔接的角度,应排除B项。分析可知,A项的补写最恰当。故选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不仅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更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
B.不仅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更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
C.既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也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
D.既要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也要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析:选D。“了解具体的科学知识”与“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并列的,两者都需要。它们不是递进关系,可排除A、B两项。C项,“思维方式”和“科学知识”语序不当,应该遵循从“具体的科学知识”到“科学的思维方式”的顺序,可排除C。分析可知D项的修改最恰当。故选D。
4.将下列语段压缩为一句话。(35个字以内)(3分)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青年人要立志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把学得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
答:
解析:解答时从材料中筛选出关键词:青年、坚持、学习书本知识、投身社会实践、成就一番事业。再按照表述的逻辑关系组成句子。
答案:青年只有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才能健康成长,成就一番事业。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获取知识主要有两条途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条是实践活动。书本知识不仅是开拓视野的基础,也是思想进步的阶梯。实践一方面是对已有知识的应用和检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一名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通过掌握书本知识,增长智慧,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演绎生命的质量。
答案:①一条是阅读书本 ②另一方面也是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 ③增强自己实践活动的能力
6.仿照示例,再选择两句诗句,并阐述理由。(4分)
(示例)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理由:它提醒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薄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能深刻理解,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答: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试题,一方面考查仿写句子,另一方面还涉及对古诗的积累和理解。可以先确定一句古诗,应该是带有一定人生哲理的诗句,作者也要对应准确。然后阐述理由,写下对诗句的深入理解。
答案:(示例)(1)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理由:它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只有多读书,知识才会不枯竭,才思才会不间断。它鼓励人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2)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理由:它告诉人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激励人们要勇攀高峰,不断进取。
二、阅读提升(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①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可谓见仁见智。不过,将哲学定位于探求真理的层面,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哲学所探求的真理,乃是对世界的总体把握,是一种通透无碍的大智慧,是通行天下的普遍之理。在这个意义上,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正因为哲学追求的是一种具有“通”性的大智慧、普遍之理,所以哲学才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②哲学“通”之品性要求哲学研究者在把哲学做“深”、做“细”的同时,还必须把哲学做“通”,而不能满足于一孔之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为这种一孔之见的零碎哲学,容易降低哲学的品位。那么,该如何把哲学做“通”呢?
③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要探求大智慧和普遍之理,就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古代哲人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强调的是大视野,有大视野才不会故步自封、一叶障目;张载所谓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强调的是大心量,有大心量才能容纳、吸收不同的思想,不自以为是;陆九渊所谓的“从来胆大胸膈宽,虎豹亿万虬龙千”,强调的是大气魄,有大气魄方能有大境界,才不会因种种困难而退却。倘若无此“三大”,就难以把哲学做“通”。
④把哲学做“通”,应在培养学识上下功夫。培养学识之要津莫过于回归哲学经典,通过与哲学大师的对话,逐渐培养哲学研究者所应具备的严谨的思辨能力、敏锐的问题意识、自觉的批判精神。同时,哲学研究者也要重视从时代中培养学识。如果说哲学经典在于培养一种哲学眼光,那么,社会现实则无异于活生生的素材,眼光渗透于素材才可能有大智慧产生。而且,我们所探求的是否是大智慧、普遍之理,也必须经过时代的检验。
⑤把哲学做“通”,应自觉打破学科分类所形成的“壁垒”。今天是分工日益精细化的时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仅就哲学学科而言,即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等八个二级学科,每一个二级学科里面又有更细微的分类。按照哲学的分类把各个领域做“深”、做“细”当然不无道理,但倘若完全按此壁垒森严的分类思路拘谨于某一个狭小的领域去做哲学,终其一生亦难做“通”矣。思想无禁区,智慧无边界。把哲学做“通”,要求哲学研究者不但要自觉地打破本学科由于分类所形成的“壁垒”,还要积极关注并善于吸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为我所用。
⑥把哲学做“通”,应贯彻“知行合一”的精神,善于将哲学的大智慧、普遍之理贯通到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实践既是真理之源,更是真理的“试金石”和落脚处。尤其是对以哲学为业的人而言,“知行合一”更是“诚”之优良品质的体现。倘若哲学研究者说一套做一套,将哲学作为文字游戏甚至作为谋取某种好处的工具,那么,即便他说得天花乱坠,也难有说服力。
(选自《人民日报》)
7.下面对于“哲学研究”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于哲学的定义,历来没有准确的表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是众说纷纭,争论不休。
B.哲学是探求真理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哲学所追求的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之理”。
C.因为哲学所探求的真理,能对世界总体把握,既通透无碍,又通行天下,所以哲学体现出一种“通”的品性。
D.对于哲学研究者来说,把哲学做“深”、做“细”是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品位,还必须把哲学做“通”。
解析:选C。A项,无中生有。原文是“对于哲学的定义,说法颇多”,未说“争论不休”。B项,说法绝对。原文是“大概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可”,未说“得到了……一致认可”。D项,理解错误。把哲学做“通”不是为了提高品位,而是哲学“通”之品性的要求。
8.关于“如何把哲学做‘通’”的论述,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把哲学做“通”,必须有“大视野”“大心量”“大气魄”,三者缺一不可。
B.把哲学做“通”,要培养学识,既要与哲学大师对话,又要汲取时代素材。
C.把哲学做“通”,就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界限,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D.把哲学做“通”,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要善于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解析:选C。曲解文意,原文为“还要积极关注……为我所用”,没说要“精通每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9.根据文章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阐明了研究哲学、探求真理的方法。
B.哲学追求具有“通”性的真理,这种“通”性的真理,应该能够对人类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C.第③段引用古代哲人的精辟论述,目的在于批判“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知难而退”等不良倾向。
D.回归哲学经典,与哲学大师对话,才是培养哲学研究者真正学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选B。A项,文中没有事实论证。C项,引用哲人的论述,是为了阐明分论点“把哲学做‘通’,应在‘大’上下功夫”,不是为了批判。D项,说法过于绝对,还要求“从时代中培养学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9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那么,如何有效和顺利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呢?关键是要处理好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关系。矛盾论告诉我们,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根据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甚至对立的同一。这意味着,没有众多的存在着种种差异的国家,就不会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产生;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同一中的斗争。这意味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业已形成、人类整体利益日益突出的时代背景下,不能眼里只有自我的特殊利益而无视人类的共同利益,不能以自身特殊利益来损害人类共同利益。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种情况是,一些强权国家私利膨胀,常常以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或理由指手画脚,任性妄为,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这实际上也是把狭隘的自我利益至上化、绝对化的强权主义的做法。
(摘编自邱耕田《哲学视阈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10.下列对文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意识或思想。
B.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来自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
C.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反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
D.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解析:选B。A项,曲解原文。从原文第一段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句子可以看出,原文说的是“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且不是“一种意识或思想”。C项,无中生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比意识更重要”文中没有依据。D项,张冠李戴。“人类命运共同体”应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从原文第1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的句子可以看出。故答案选B。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
B.文章“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
C.在论证方法上,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D.文章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话题,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逐层分析,论证过程十分严谨。
解析:选B。B项,曲解原文。文章关于“没有不同国家的特殊利益,就不会形成人类的共同利益”的论述,不能说明“一个国家追求自身特殊利益也就是追求人类共同利益”。故答案选B。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客观和主观、实践和意识的统一体,先有客观现实后有主观认识,先有实践后有意识。
B.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C.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是否有效果。
D.一些强权国家肆意破坏或损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或别的国家的核心利益,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解析:选D。D项,“实际上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不正确,一些强权国家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是把特殊性等同于普遍性的做法,是强权支撑下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并不是“把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故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