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歌
教学内容:歌曲《木鼓歌》
教学目标:
1、 以欢乐、活泼的情绪,饱满而富有弹性的歌声,表现了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2、了解佤族的民族风情文化,感受歌曲情绪?。?
3、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用欢快的情绪、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堂鼓、双向筒、串铃、碰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视频《佤族木鼓甩发舞》。
师:同学们!见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好看的舞蹈片段,请看完后回答:人们在做什么?
生:有的人在敲鼓,有的人在跳舞。
师:他们敲的鼓有什么特点?跳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生:鼓是长的,舞蹈不停地甩头发。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是云南佤族人表演的很有代表性的《木鼓甩发舞》。
介绍佤族木鼓:出示幻灯片。
木鼓是佤族特有的一个鼓种,被佤族人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英雄莫伟的化身,被佤族人成为山寨的“保护神”。一般用坚硬的木头制成,音色清脆明亮。只有在祭祀、报警、喜庆歌舞时敲打。
师:佤族人民能歌善舞,敲木鼓唱木鼓歌,今天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木鼓歌》。
(设计意图:精彩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最有佤族代表性的木鼓舞很自然地引出木鼓和课题《木鼓歌》。)
新授歌曲:
初听歌曲:请你说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生:欢快、活泼)
对照歌词复听:请说出木鼓唱的什么歌?(幸福的歌、丰收的歌,江三木罗的歌)
“江三木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歌名,高兴地呼喊等)
师::江三木罗原是一个英雄的名字,经常被佤族人歌颂,后来衍生出表达愉快的心情的呼喊。就像你高兴时喊的“耶!”
这首歌表达了佤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呢?(幸福欢乐的心情。)
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感受一下欢快的情绪吧。
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声慢唱歌曲。
对照歌谱,找出歌曲中的音乐记号,仔细听这些地方的演唱效果。
重、难点指导:歌曲开始休止符处和下滑音处对比演唱,请同学说出那种唱法正确,为什么?(休止符处不能拖长声,为了突出木鼓的声音清脆。下滑音处要有弹性,像扔乒乓球似的,扔下去弹起来)
完整带感情演唱歌曲。
变换演唱形式:女生领唱前半部分,四分休止符处男生喊:咚!高潮部分齐唱!
男生领唱,女生喊“咚!”高潮部分加入。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反复聆听熟悉旋律曲调,加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同时有意识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聆听中不觉得重复,并且不知不觉学会了歌曲。
三、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集体边唱歌曲边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拍手一次,(哎嘿处加一次)高潮部分一拍一次。
集体边唱歌曲边拍手,在四分休止符处拍手一次,“歌唱幸福生活”处一拍两下,几高潮部分一拍两次。“江山木罗”按节奏拍击。
女生唱歌,男生按以上第二种拍手方法轻声敲击课桌;男生唱歌,女生轻声敲击课桌。
请部分同学上台前持乐器,为大家伴奏。
(设计意图:本课的难点就是为歌曲伴奏,采用拍手的方式先让学生熟悉鼓点儿,简单易学。巧妙利用课桌做木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很好地模仿出木鼓的声响,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欢快的《木鼓歌》,认识了佤族的木鼓,课下请同学集介绍佤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以及各种鼓的资料,下节课一起交流。
(设计意图:课上延伸课下,让学生发挥能动性,自己搜集资料,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轻易突破了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用欢快的情绪和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但是歌曲曲调较难,讲解乐谱困难又枯燥,于是我让学生反复聆听,加深印象,为了避免重复,不停地提出各种相关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聆听,不知不觉就听了很多遍,难点不攻自破。
巧妙利用课桌效果精彩:
为了让学生掌握打击乐的伴奏,我首先让同学们拍手熟悉节奏,但是拍手的形式很单调。由于课桌的长方形状正好跟木鼓的长形相似,我眼前一亮,让同学们敲击课桌,不仅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还让每个孩子都参与进来,收到精彩的效果。
不足之处:
一、歌曲处理部分太粗糙:为了让学生很快掌握歌曲旋律和打击乐的伴奏,我把重点都放在了聆听和训练打击节奏上,歌曲处理一带而过,声音和表情处理欠佳,孩子们只一股脑的急着伴奏了,没有注意声音的美感。
二、为歌曲伴奏部分没有强弱对比:为歌曲伴奏时孩子们兴致很高,伴奏的声音很大超过了歌曲,伴奏快成了主奏,喧宾夺主。并且伴奏的鼓点我没有及时提醒学生注意强弱,以至于“鼓声震天”,显得很闹。应该告诉学生第一拍稍强,后面稍弱,有强弱对比更好些。
总之这节课收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兴致很高,快乐地唱着,奏着,学会了歌曲,也抒发了愉快的心情,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