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文本、合作探究、比较阅读的方式,分析窦娥形象,思考造成窦娥悲剧的原因,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分析窦娥形象,探讨文章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根据提示猜一猜下面文字描写的是鲁迅先生哪部作品中的哪个主人公?
她是旧中国农村普通劳动妇女、童养媳,在小她十岁的丈夫去世后曾逃到鲁镇做工;后来被婆婆转卖到山里;在第二任丈夫伤寒病逝儿子被狼吃掉后重回鲁镇,因改嫁而处处受歧视,精神崩溃,乞讨为生,死在新年的祝福声里……
对,她就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却被礼教束缚被黑暗的社会吞噬。
元代最伟大的剧作家关汉卿也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悲剧女性形象——窦娥,今天我们来学习《窦娥冤》,让我们一同走进剧本,品读经典。
二、检测预习。
(请同学们回答学案上的预习检测题)
1、本文出现的角色有卜儿
蔡婆
、冲末
窦天章
、正旦窦娥
、净
赛卢医
、副净
张驴儿
、孛老
张驴儿父亲、孤
桃杌
、外末
监斩官
。
2、为窦娥制作一张简要的年谱,包括发生的主要事件和生活状况(不幸遭遇):
3岁:
丧母
7岁:
父女分离\做童养媳
17岁:
成亲
约18岁:
守寡
20岁:
含冤被斩
小结:由此可见,窦娥的一生,是
悲惨
的一生。
(为了解学情,学生可自由回答,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板书关键词。)
三、分析形象。
鲁迅先生曾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么,窦娥身上有哪些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活动1、快速浏览文本并思考哪些地方最能反映窦娥的形象特征,请在书上划下来并尝试概括其性格特点。
学生先思考,圈划,然后直接展示。学生可能会答出:善良、美丽、孝顺、忠贞、安分守己、坚强、倔强、正直、反抗……教师及时评价并简单板书,不要急于下结论
学生活动2、思考下面问题,然后分组交流。
(1)窦娥为什么坚决不愿意嫁给张驴儿?(她是不是和祥林嫂一样仅仅是自觉维护“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学生思考。如果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引导学生读文中重点句子:
(一)a.婆婆,你要招你自招,我并然不要女婿。(P6)
b.婆婆也,你岂不知羞!(P7)
c.婆婆也,你莫要背地里许了他亲事,连累我也做不清不洁的。(P8)
d.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P8)
(二)a婆婆也,怕没有贞心儿自守,到今日招着个村老子,领着个半死囚。(P7)
b谁知他两个倒起不良之心,冒认婆婆做了接脚,要逼勒小妇人做他媳妇。
(P10)
c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P10)
学生小组讨论,展示。
教师总结:①面对张氏父子的逼迫威胁,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说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守自己的立场,甚至还严厉地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说“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可以看出:她的确是严格按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守节。
②从窦娥对张驴儿的评价“半死囚”、“不良之心”、“好色荒淫漏面贼”。
可以看出:她清醒、有主见。张驴儿确实是泼皮无赖、品行恶劣。
(2)阅读下面窦娥的唱词:
a.“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b.
“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
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c.“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学生活动3
、思考:窦娥对天地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可对比祥林嫂临死前对灵魂有无问题的怀疑,祥林嫂怀疑天地)
学生齐读、思考、展示。如果有争议,可再品读PPT展示重点句子。
教师总结:信任、认同——埋怨、责骂——希望寄托
传统观念中天地鬼神在古代是能主持正义、赏善罚恶的最高秩序的象征,人们相信“青天大老爷”能主持公道。窦娥一开始对自己的现存状态和社会的现存秩序是有认同感的。可是窦娥在自己的遭遇过程中,逐步看清了在这样一个恶人横行的社会中,所谓的天地也清浊不辨,善恶不分。这些秩序不能够保证自己的正常生活,甚至还要成为摧毁自己正常生活的罪魁祸首,她便自然地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失望乃至绝望。她把矛头直指人民心中最高秩序的象征——天地,这一声呐喊,是对天地鬼神的全面质问,是对生死善恶的根本怀疑,是对黑暗现实的强烈反抗。作为一个弱女子,她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洗雪自己的冤屈,所以她一方面指天斥地,一方面又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冤情。
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窦娥反抗思想的局限性。她斥责当时的黑暗现实,却无法从根本上动摇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她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美好愿望,又找不到从根本上跳出火海的办法,她骂天地,又只能依赖天地,由此可见,现实中的窦娥们遇到这样的冤情,是找不到出路的,也就只能走向灭亡。
当然,正如鲁迅笔下祥林嫂对有没有灵魂的怀疑,一个普通的百姓,能对自己的现存生存状态和现存社会秩序产生怀疑,这本身就难得可贵!窦娥由对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个人意识的觉醒,是一种伟大的历史进步!这种思想的光辉,尽管微弱,也必将永远照耀着历史的时空!
[小结]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安分守己;同时又有主见、刚毅顽强;有反抗精神,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四、探究主题。
窦娥含冤被斩,令人惋惜愤恨。你认为谁应该为窦娥的死承担责任?
学生思考、展示。
教师明确:桃杌太守、张驴儿父子、赛卢医、蔡婆婆、窦天章等似乎都有责任。
在这个黑暗社会里,高利贷遍地;官吏的严刑逼供,草菅人命;流氓恃强凌弱,谋财害命;封建礼教束缚百姓,它们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
[小结]
作者借助窦娥这一悲剧人物形象,指斥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反映当时统治者昏庸无道,也表达了对窦娥及所有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五、课堂总结:
无论是祥林嫂还是窦娥,面对命运的不公都勇于反抗,体现了一个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她们的悲剧让人感受到善良美好被毁灭,被摧残,催人泪下,让读者体会到悲剧永恒的艺术魅力。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尤其是第三折,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安排“三大奇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