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讲的是哪位诗人?除此之外,还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怀古》)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请从这些诗词中概括作者的形象。
苏轼,频遭贬谪,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脱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
定风波
苏轼
一场风雨
一件小事
一种情绪
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他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
古文—
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与黃庭坚齐名并称“苏黃”
词—开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黃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书四大家
画—与胸有成竹的文与可并称“文苏”。
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中进士第二名,陕西凤翔府判官从八品。3年后,任职史馆,1071年杭州做通判,1074年密州任太守、徐州太守、湖州太守。
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苏东坡先任登州太守,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诂。
二落:知难而退。因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
三起:再回朝廷。1091年3月回朝,当了吏部尚书,颍州、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哲宗亲政,降之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后被贬到惠州,再贬被贬到儋州。
东坡经历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有名的莫须有之狱。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陛下知其愚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被朝中政敌章惇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接着对词人的诗篇逐一审究,断章取义,诬陷词人图谋不轨,请求对他加以严办。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的冤案就这样形成,苏轼最终入狱,险些遇害。
乌台诗案
定风波(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
研读小序
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写作的缘由
感觉:狼狈
不觉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人物、事件、写作缘由、以及作者的心情,情由景生,有感而发。
词中哪几句体现了序的内容
沙湖道中遇雨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头斜照却相迎
雨
偶然
客观
……
淋or躲
选择
主观
……
苏轼如何面对眼前的风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置之不理
超然物外
明确:作者面对大雨无所畏惧、气定神闲
雨大
轻松潇洒
闲适自若
思考:
苏轼是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的?
无所畏惧
东
坡
烟
雨
行
吟
图
思考: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你认为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吗?
心情的轻松,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
闲散
“马”
奔波
“竹杖芒鞋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忙碌。
“轻”
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烟雨”
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任”
镇定、从容、洒脱和旷达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
总结人物形象
雨中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读下片并思考
雨停了,苏轼人生中的最大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一种怎样的认识呢?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中“微冷”“相迎”并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明确:
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赏析探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1、阳光总在风雨后。?
2、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3、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4、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5、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交流分享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表面上: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一切都归于平静。
风雨和晴有没有深层含义呢?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含义是什么?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有人说是苏轼想像陶渊明一样“归隐”之意,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也有人说苏轼是要回归自己的本心。但不管是哪种“归去”
,苏轼的心态是旷达、是淡然、是宁静。
作者在词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余秋雨说:“没有黄州被贬,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际”。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坦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一复杂而深邃的情致及旷达的情怀。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洒脱,而我们很多人过着好日子,却说人生无趣。今天我们学习了苏东坡的《定风波》,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乐观,希望大家能从中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教师寄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课后练习:
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
或《从苏词看人生》为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