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王羲之
兰 亭
《兰亭集序》
书中极品
文中上品
“天下行书第一帖”(米芾·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相传王羲之乘着酒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此序,有重复者,皆变化不一,字迹清美绝伦。王羲之自己也对此作很满意,曾重写几遍,但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了。因此他很珍惜,作为传家之宝。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至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恨事。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摹本。
逸
事
二
则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官职名)导之从子(有共同曾祖父的从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即:堂侄)也。羲之幼讷(nè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于言(状语后置,在语言上),人未之奇(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及(等到)长,辩赡(善于辩论),以(凭借)骨鲠(耿直)称(以性情耿直而著称)。尤(特别,更加)善隶书,为(是)古今之冠(第一人),论者称其笔势,以为(认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伯父)敦、导所器重。
羲之其人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官职名)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 ,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
从 子:有共同曾祖父的从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即:堂侄。
讷:nè,不善于讲话;说话迟钝。
人未之奇: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
辩 赡: shàn,善于辩论。
以骨鲠称:gěng,以性情耿直而著称。
从 伯:伯父。
羲之其人
《兰亭集序》
书中极品
文中上品
“天下行书第一帖”(米芾·宋)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说新语》)
“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
“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
【审读标题】
A 兰亭集序 B 兰亭集序
√
兰亭集: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与名士孙统、谢安等41人在兰亭举行修禊诗会,“一觞一咏”,会后将诗作汇编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作序。
7
2
序:这里指“书序”,书序写在书集的前面,一般介绍成书缘由、经过及目的;也可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这种文体(序)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时、地、成书缘由)
B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成书经过)
C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意义)
《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文章借题发挥,从记叙一次诗会上升到对人生忧乐和生死的思考。
※常识了解:天干地支纪年法
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jia yi bing ding wu ji geng xin ren gui
例如:辛亥革命、戊戌变法、辛丑条约
干支纪年:中国农历采用的一种标记年、月、日、时的方法。把“天干”中的一个字摆在前面,后面配上“地支”中的一个字,这样依次循环就得到六十对不重复的干支组合,亦称六十花甲子。天干配地支,60年一循环。
zi chou yin mao chen si wu wei shen you xu hai
传统习俗
元宵:元月十五,赏灯吃汤圆。
修禊:三月三日,临水宴饮、洗涤不祥。
寒食:约在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火寒食。
端午:五月五日。
七夕:七月七日。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九日,登高、赏菊、饮酒、敬老。
学习目标
1
2
3
进一步掌握 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因言释文、因文悟言”)
能根据有关语句分析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
从感情的变化中理解王羲之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
癸丑( ) 会稽(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嗟悼( ) 彭殇( )
ɡuǐ
kuài jī
xì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qū
jiē dào
shānɡ
字词正音
悲
朗读全文,理清作者情感线索的变化。
全文总结
全文总结
乐
痛
天地
人生
古今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1自然段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状语后置
高
都
会集
映衬、围绕
使……流
排列
旁边
盛况
作诗
作为
的
都
课文研读
喝酒
助词,无义
流觞曲水图
流觞曲水图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的
用来
放开
穷尽
实在
繁多
这
乐趣
课文研读
第2自然段
⒈首段记叙一次兰亭集会,这次集会带给作者怎样的情感体验?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句子。
信可乐也
⒉谢灵运认为“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试着从这四个方面体验作者所乐之处。
【文本研习·记宴会之乐】
良辰
暮春之初(三月)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
赏心
乐事
良辰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与陈伯之书》(南北朝时·丘迟)
良辰
美 景
会稽山阴之兰亭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美景
赏心
乐事
高
清澈回旋的水流,和四周景色交相辉映。
山环水绕,环境清幽 。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
之:定后标志
所以:用来··
游、骋:使动用法
极:尽享
娱:快乐
心旷神怡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乐事
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 ,畅叙幽情。
禊:消灾祈福
毕、咸:都
幽情:幽雅的情怀
名士济济 ,饮酒赋诗,畅叙幽情 。
诗意人生
理清背诵思路: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地”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文本研习·抒人生之痛】
第二节中作者的情感由乐转为
请从本段中找出最准确的一个字。
痛
﹖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第3自然段
相交往
之于
通“晤”,面对面
有的人
通“趋”,趋向
不同
暂时
状语后置
到达
等到
到
过去
附着
因
自然
依,随
放纵
课文研读
长
怎么
痛
俯仰人生,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人生短暂(人老)之痛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世事无常(事迁)之痛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景陈)之痛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生死难测(寿短)之痛
死生亦大矣
岂不
思考:乐之因,痛(惜)之由
哉
【文本研习·古今同悲】
第三节中作者的情感由痛又转为
也请从本段中找出最准确的一个字。
﹖
悲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原因
面对
悲伤
明白
本来
把…看做一样(相等)
短命
像
情趣
一个个
即使
这次(集会)的诗文
课文研读
第4自然段
(今之视昔)
今(我)
(后之视今)
俯仰古今,悲在何处?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亦将有感于斯文
悲
千古同
作者悲古人,悲时人,亦悲后人。——死生之大
思考:乐之因,痛(惜)之由,悲(叹)之源
【体会千古之悲】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
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
(曹丕)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王勃)
7
2
3
4
5
6
千古同悲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往事不再生死难测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乐
痛
悲
“痛”,是对自身的思考,是横向的,“痛”的是自身生命的短暂;“悲”,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是一种纵向的思考,要比“痛”更加深刻。
郭沫若说文章前面写极乐,后面突然悲痛,“悲得太没有道理”,是“无病呻吟的绝顶”。你认为王羲之悲得有没有道理?这种悲痛背后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文本研习·质疑问难】
这种突如其来的悲痛源于:
对生命有限、世事无常的洞察,
对时间无情的恐惧
对一切美好事物终究消亡的痛惜。
人生态度:
热爱生命
积极有为
“悲感弥漫于外,深情激动于中”
在文中,作者除了对生命局限性有清醒的认识外,作者对生死还有怎样的看法?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死生亦大矣。
(我)本来知道把生死看作一样是荒诞的,把寿夭看作平等是虚妄的。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臧克家)
生死虽由天
人生应有为
方生方死 虚无主义
魏晋时代
“天下名士,少有全者”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魏晋风流
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狂放不羁
······
【背景知识补充】
王羲之的这种“人生应有为”主张具体到行动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心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一觞一咏,成就兰亭华章,信可乐也;
少长咸集,几俯几仰,参悟人生哲理,岂不悲哉?
文末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那么你学了“斯文”,有什么感想呢?
伟大的哀痛者
痛并美丽着
珍惜拥有
拥抱快乐
敬畏生命
······
“魏晋人物晚唐诗”
袒腹东床
2、羲之其事
(1)袒腹东床
晋代的大士族郗鉴欲与王氏家族联姻,就派了门生到王家去择婿。
王导让来人到东厢下逐一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回报说:“王氏的诸少年都不错。他们听说来人是郗家派来选女婿的,都一个个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袒胸露腹地吃东西,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郗鉴听了,说:“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问题思考
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
2、词类活用 :
特殊文言现象
一觞一咏
足以极视听之娱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其致一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喝酒)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穷尽)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作相等)
(数词活用作动词,是一样的)
(数词活用作动词,看作一样)
曲水的旁边
自然界的万物
胸怀抱负
这次集会的诗文
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引以 为流觞曲水
晤言 一室之内
死生亦大矣
特殊句式
介词结构后置句
(之)
省 略 句
(于)
判 断 句
句式:
①介词结构后置: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亦将有感于斯文 (于斯文有感)
②定语后置:
仰视宇宙之大 (广大的宇宙)
俯察品类之盛 (丰富的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