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诗词语言鉴赏之语言风格的鉴赏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36.0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
?
?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
下面对课文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林黛玉进贾府》通过一个从未到过贾府的人物----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展现了它的富贵奢华。
B.
《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插叙的手法,追述了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妇女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并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C.
《蜀道难》是一首乐府诗,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以丰富的想象、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D.
《琵琶行(并序)》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悲惨凄凉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解答】
B.《祝福》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故B错误。
ACD正确。故选B。
春寻河阳陶处士别业
岑参
风暖日墩墩,黄鹂飞近村。
花明潘子①县,柳暗陶公门。
药碗摇山影,鱼竿带水痕。
南桥车马客,何事苦喧喧。
【注】①潘子,指潘岳。潘岳为河阳令,树桃李花,人号曰:“河阳一县花。”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景物描写入手,将触觉与视觉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和煦宜人的春日图景。
B.
颔联运用典故,“潘子县”与“陶公门”含蓄地抒发了作者对陶处士的赞美之情。
C.
尾联在前三联写景状物的基础上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陶处士生活态度的认同。
D.
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风格近于田园诗,与作者为人熟知的边塞诗风差别较大。
【答案】C
【解析】略
念奴娇·看公风骨
辛弃疾
(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阙。
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
注:①辛弃疾于南宋绍照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②儿曹即儿辈,蓄缩指做事懈怠不振作的样子;③冻芋,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④瓞,小瓜;⑤紫云,此处指歌妓。
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与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都运用了比喻修辞,语言表达更为生动形象。
B.
辛弃疾在词中自嘲与友人臭味相投,似贬实褒,以松、菊、兰之君子风骨写友人品格同时也展现了词人高洁的人生志趣。
C.
本词善于运用典故,表达含蓄委婉,如“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就运用了周公问卜于龟的典故,意在祝福友人长寿吉祥。
D.
全词语言典雅中不乏诙谐,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句句围绕友人的生日展开,或直或曲地表达对友人的生日祝愿,情感真挚。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D“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理解错误,“句句围绕生日展开”不恰当,说法绝对。
故选D。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B错误。
ACD正确。故选B。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注:诗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写作《琵琶行》次年,白居易时任江州司马。
下列对这首唐诗的分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
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
“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答案】B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题目是“听段处士弹琴”,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摹写琴声的高妙上,却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难以释怀。
B.
诗人起笔似平,开门见山,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语言也比较通俗,实则隐含清音幽曲就在丝丝琴弦与妙指间之意。
C.
颈联正面写段处士演奏技艺高超,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
D.
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
【答案】C
【解析】略
对酒忆贺监二首(其一)
李白?〔唐代〕
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殁后对酒,怅然有怀,而作是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不事雕凿,皆为朴实之句,平平道来,却蕴含深沉饱满的情韵。
B.
诗人采用古诗的形式,便于更贴切地表现自已朴素、纯真而又自然的情感。
C.
诗歌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友人形象,“狂”“风流”是对友人的直接评价。
D.
这首诗前四句言昔,后四句言今,今昔对比的手法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答案】D
题弟侄书堂
?????
杜荀鹤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唐末黄巢之乱。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的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居所破旧”,后者作“缺少”讲。
B.
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品格。
C.
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直抒胸臆,以长辈的身份语重心长地鼓励弟侄。
D.
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没有雕琢的痕迹。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解答】
A.首句第一个“穷”并非指的是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古代“穷”多对应的是“达”,这里是指人处于困境仍要注意修养。故选A。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
不
正
确的一项是()
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B“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
〔中吕〕朝天子·探梅
张可久
水西,探梅,隔岸香风细。五云仙子六铢衣①,邀我花前醉。幺凤双飞,瑶阶如水,吹箫月下归。剡溪,路迷,雪夜重相会。
〔双调〕水仙子·寻梅
乔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②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③。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
注:①六铢衣:即天衣,衣有六铢重,形容轻盈飘逸。②孤山:位于杭州西湖之中,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曾隐居于此,赏梅养鹤。③缟袂:素绢的衣袖。绡裳:薄绸的下衣。
下列对两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小令均以寻梅为主线,抒情言志,典雅工整,其间所生发的情景之语,既有异曲同工之妙,又有自抒个性之别。
B.
《探梅》“隔岸香风细”一句,“细”指极小极微,这里诗人形容梅香幽微淡远,给人“暗香浮动”的遐想,而“隔岸”二字勾勒出画面的立体空间。
C.
《寻梅》前三句不厌其烦地铺叙了寻梅的时间、地点和经过,由远及近,从面到点,展现了一幅踏雪寻梅图。
D.
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常见的错误类型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解答】
D
.“两首曲子在风格上都显现出典雅清丽的特点,清旷飘渺,格调高雅,但也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理解有误。“清旷飘渺,格调高雅”说的是张可久的《探梅》的特点,“雅不避俗,可雅则雅,可俗则俗,体现了散曲的本色”说的是乔吉的《寻梅》的特点,通过“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等语句可看出“可俗则俗”,通过“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可看出“可雅则雅”等的特点。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材料一:
词最早开始于民间,所以在语言上有些粗糙,但是语言上也很直白、大胆,而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在中唐或晚唐,大多数情况下,文人写词仅是游戏的态度,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用来写诗和写文章。词在当时属于艳科、小道,是业余的时候创作的。文人词的创作长期处于“尊前”“花间”的环境中,带有鲜明的娱乐消遣功能,所以就形成了“作闺音”“为艳科”的特色。到了李煜,他创作后期的词的内容变得很真实,他用词写一个亡国之君内心真实的、深刻的、深远的痛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词帝,“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为宋词开启了抒情言志的大门。
宋人以歌妓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词作,除了延续宫体、花间风格之外,还有一些是写歌妓与文人之间存在感情上的联系,甚至有些歌妓在词人生命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譬如,著名词人晏几道,早年过惯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后来家道中落,生活一落千丈。黄庭坚曾评价晏几道:“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而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一句话,晏几道实在、单纯、重情义。正是这样的人,写情词是第一等的好。大家熟知的《临江仙》,“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小苹”即是一位歌女。晏几道在写这首情深意长的感伤之词时,背后寄予的是自己身世的巨变与个人的切肤之痛。虽为艳词,但真挚深婉,表达了士大夫的仕途沉沦浮荡。
词,不仅是在歌舞升平、瓦栏歌肆之间,与歌妓之间推杯换盏的文学创作,更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文学。我们知道,宋代的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北宋都城汴京、南宋都城临安,以及建康、成都等都是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大城市。宋代还逐渐取消了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为商业和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词人将眼光投向更为开阔的生活场景,用词来表现生活着的城市。著名的“白衣卿相”柳永,对北宋的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用词描绘过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当时许多著名的城市。如《倾杯乐
·
禁漏花深》就是柳永为宋仁宗在元宵佳节之夜与民同乐时所作。这首词重在渲染上元节的节日气氛,“变韶景、都门十二,元宵三五,银蟾光满。会乐府、两籍神仙,梨园四部弦管。向晓色、都人未散”。柳永笔下的汴京富丽堂皇而又繁荣昌盛,为我们展示了有宋以来物富民康的社会生活风貌。
除了城市,还有描写乡村。相对于城市的富庶、繁华,乡村词的重点在于勾勒农家之乐,展现出怡然自得的、缓慢的、富有诗意的生活节奏。譬如苏轼笔下的“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辛弃疾笔下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皆是难得的、富有诗意的、文人化的乡村景色。他们亦曾在乡村的丽景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苏轼在乡村中,获得“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洒脱与惬意,辛弃疾在乡村中经历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恍惚与惊喜。苏轼曾写作《浣溪沙》组词,展现“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热闹场景,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则是描述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其乐融融的生活,让我们看到大文豪笔下的乡村世界依然让我们心旷神怡。
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和光同尘、与时俯仰。他们一方面承担社会的责任,一方面注重个人生活。他们试图将都市生活与乡村野趣融为一体,在闲暇之余喜欢山水形胜,在登临游览中恣意抒怀。词这种不太严肃、可长可短、随即可歌的文学样式,特别满足了宋人想要表达丰富内心感受的需要,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如果我们说,宋人在诗文当中表达他们的治国情怀,有壮志的情怀,那么在宋词中,他们对于自身生活的热爱,对于宋代的边边角角细致入微地描述,就在词当中充分地表达了出来。由此来讲,宋词当得起宋代文学的主要代表。
——节选自康震《都市燕乐中的宋词》
材料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就为词的性质下了这样几句定义,他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于《楚辞·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是写湘水上的一个神灵具有一种要眇宜修的美。这是写一种女性的美,是最精致的最细腻的最纤细幽微的,而且是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
词大都是写男女的爱情相思离别,为了配合这种歌唱的场合和歌唱的人物的歌女,自然写的是比较柔婉的细腻的女性的美。所以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这是词在内容上“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的缘故。诗所写的内容无所不包,可以发议论,可以抒情,可以纪事,什么都可以包括。而词一般只是写景抒情。所以说是“诗之境阔”。
可是,我们还要注意后一句:“词之言长”。这不是说词的篇幅长,不是说词的句子长,而是说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所以说“词之言长”。
——叶嘉莹《唐宋诗词十七讲》
结合材料一,分析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体现的文人词作的特点。
结合材料二,谈一谈词在宋代比诗歌更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喜爱的原因。
【答案】【小题1】
典雅:写室内焚香,室内陈设玉枕纱橱,重阳节东篱把酒,体现了词人雅致生活状态。/选择高雅素淡的菊花自比,比喻精妙,更能体现词人的典雅情致。
含蓄:全诗借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东篱”用陶潜之典,暗示词人高洁的胸襟和脱俗的情趣。
【小题2】
1)从形式上看,参差错落,长短不齐。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
2)从内容上看,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没有宏篇巨制的内容。
3)从情感表达上看词给人回味,韵味悠长,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找出有效信息并加以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做题时首先要联系诗句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此处材料一有明确提示“文人写词就比较典雅、含蓄。”材料一最后一段“注重个人生活”“也特别适合表现宋代文人的世俗娱乐,以及生活中的闲情逸致。”学生就这些内容结合《醉花阴》分析即可。
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种题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此处可以从材料二三段关键句,如“词,也叫做长短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从形式上看,词是比诗更多变化,更精微的,更纤巧的,更曲折的”、“很多在诗里边不能表达的感情,能在词里边表达。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歌词,篇幅一般是比较短小的,所以它天生来注定就不能写长篇巨制的内容”、“词给人的回味,词的韵味悠长。写爱情的小词,表现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等,结合主旨概括归纳。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阅读下面两首绝句,完成各题。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
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金诗语言清新明快,运用“黄莺儿”“莫叫”“不得”等口语化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娇憨泼辣的女子形象。
B.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深宫失宠之人的悲凉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
C.金诗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刘诗先写时间之晚,由纱窗日暮,引出窗内独处之人;后写季节之晚,由空庭春晚,引出庭中落花。
两首《春怨》中无一“怨”字却句句写“怨”。请结合诗句分析,这两首诗分别是如何描写诗中含有“愁怨”的女子形象的?
【答案】【小题1】B
【小题2】金诗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情。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
【解答】
B.“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的处境”错,“金屋无人见泪痕”写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处境和怨情,主人公是深宫的宫女,不是诗人自己。故B错误。
ACD正确。
故选B。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捕捉所写描写物象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发何端。金诗正面似写儿女情,实则却写征妇怨。诗意连绵,环环相扣。首句写“打起黄莺”,次句写“打起”的原因是“莫教啼”,三句写“莫教啼”的目的是不使其“惊妾梦”,四句又写“妾梦”是到辽西会见丈夫的。如此连绵反复,句句相承,层层递进,一气呵成,读来余音满口,韵味无穷。刘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春江送人
孟贯
春江多去情,相去枕长汀。
数雁别湓浦,片帆离洞庭。
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
谁共观明月,渔歌夜好听。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
B.
颔联选择凝聚着别意的大雁和船帆,将二者加以对照,将离情别绪推进一层。
C.
尾联诗人设想与朋友离别后,就没有人和自己一起赏明月,共同听渔歌了。
D.
这首诗风格柔美细腻,语言典雅蕴藉,对仗工整,把寻常题材写得真挚动人。
请赏析这首诗颈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小题1】D
【小题2】①诗人的目光从近处的沙草望向远方的山峰,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②两句诗选取不同色彩入诗,既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丰富。③乐景衬哀情,作者写在清新明丽的背景下仍难舍别离情,哀情倍增。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D“风格柔美细腻,语言典雅蕴藉”错误,应为:风格平实质朴,语言自然流畅。?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雨余沙草绿,云散岸峰青”,这是写景句,描写雨后葱绿的小草,云散后黛青色的山峰,草为近景,山峰为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变换不同的视角使画面增添了层次感。有雨后嫩绿的小草,又有云开后青色的山峰,画面清新、明丽。结合诗题“春江送人”和“别湓浦”“离洞庭”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借春江流水寄托离别之情,借眼前景传递离别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达到乐景衬哀情的表达效果。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