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诗文语言鉴赏之精炼传神的词(颜色渲染、拟声形象、诗眼)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考前一个月精选冲刺试题-古诗文语言鉴赏之精炼传神的词(颜色渲染、拟声形象、诗眼)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4 20: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古诗文语言鉴赏之精炼传神的词(颜色渲染、拟声形象、诗眼)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春江夕望
卢纶
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
经难人空老,逢春雁归飞。
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
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
注:《春江夕望》是卢纶为躲避安史之乱而客居湖南时写的。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诗人选取“芳草”这一意象,着一“遍”字,既状摩出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况,又紧扣了题目。
B.
首联下句的“莫思归”,写出了作者面对春景喜出望外的情感,“楚客”又含有居住楚地的满意。
C.
颔联中“经难人空老”一句高度概括了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也有对人生不易而自己已衰老但一事无成的感叹。
D.
颈联中的“远”字。既写出了兄弟在空间上相隔的遥远,也写出了因距离的遥远而难叙兄弟情的哀伤。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重点词语、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通常需要审清题干,寻找敏感点,比对并找出差异,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解答】
B“喜出望外的情感”错,只是暂且的安慰。故
B不正确。
ACD三项分析正确。故选B。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牛道①中遇寒食②?
陆游
乍换春衫一倍轻,况逢寒食十分晴。
莺穿驿树惺惚语,马过溪桥蹀躞行。
画柱彩绳喧笑乐,艳妆丽服角鲜明。
谁知此日金牛道,非复当时铁马声。
?[注]①金牛道:川、陕栈道之一,北起沔县,过五丁关、宁强,至广元,现今的川陕公路沿此修建,亦称为“石牛道”。②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天。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中的“轻”字用得很巧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时诗人“换春衫”之后的惬意之感。
B.
“寒食”有点题的作用,“十分晴”突出了天气的晴好,也体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C.
“莺穿驿树”,鸟语悠扬;“马过溪桥”,小步徘徊。颔联把听觉与视觉描写结合在一起。
D.
人声喧闹,衣服艳丽,颈联描写世俗生活,表现诗人对人们悠闲快乐生活的赞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解答】
D“赞叹”理解错误,于诗无据。
???????故选D。
频酌淮河水[注]?
戴复古
有客游濠粱,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注]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
B.
“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C.
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
D.
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
【答案】C
【解析】
【试题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分析错误,“郁郁”此处意为“浓厚的香气,旺盛的气息”,应是借淮河的美景来委婉地传达出对北方抗金军民的崇敬之情。故C错。
ABD正确。故选C。
巴东寒食①?
寇准②
春雨萧萧寒食天,远行犹在楚江边。
人思故国迷残照,鸟隔深花语断烟。
薄宦未能酬壮节,良时空自感流年。
因循未学陶潜兴,长见孤云倍黯然。
【注】①寒食,节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寒食习俗,断烟火,吃冷食。②寇准,华州(今陕西渭南)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时年虚岁19,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县,曾两度为相。宋太宗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时节地点,渲染氛围,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犹”字语带凄楚,令人同情。
B.
颔联凄婉感伤,寓情于景:暮春时节,深花鸟语,作者以哀景写愁,倍增其愁。
C.
颈联抒怀,感慨自己所任官职不能让自己尽展雄心壮志,在政治清明之时虚度光阴。
D.
寇准为政刚直果断,但他的诗词不乏凄婉萧瑟、多愁善感之作,颇有晚唐韵味。
【答案】B
【解析】略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30.0分)
访沈园

???
绍兴的沈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钗头凤》的地方。当年著名的林园,其中一部分已经辟为“陆游纪念室”。

???
《钗头凤》的故事,是陆游生活中的悲剧。他在20岁时曾经和他的表妹唐婉(惠仙)结婚,伉俪甚笃。但不幸唐婉为陆母所不喜,二人被迫离析。
???
十余年后,唐婉已改嫁赵家,陆游也已另娶王氏。一日,陆游游沈园,无心之间与唐婉及其后夫赵士程相遇。陆既未忘前盟,唐亦心念旧欢。唐劝其后夫遣家童送陆酒肴以致意。陆不胜悲痛,因题《钗头凤》一词于壁。其词云:
???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
这首词为唐婉所见,她还有和词:
???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
和词韵调不甚谐,或许是好事者所托。但唐终抑郁成病,最后死去。
???
40年后,陆游已经75岁了,曾梦游沈园,更深沉地触动了他的隐痛。他又写了两首很哀婉的七绝,题目就叫“沈园”。
???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
这是《钗头凤》故事的全部,是很动人的一幕悲剧。

???
10月27日我到了绍兴,留宿了两夜。凡是应该参观的地方,大都去过了。29日,我要离开绍兴了。清早,争取时间,去访问了沈园。
???
在陆游生前已经是“非复旧池台”的沈园,今天更完全改变了面貌。我所看到的沈园是一片田圃。有一家旧了的平常院落,在左侧的门榻上挂着一个两尺多长的牌子,上面写着“陆游纪念室(沈园)”字样。
???
大门是开着的,我进去看了。里面似乎住着好几家人。只在不大的正中的厅堂上陈列着有关陆游的文物。有陆游浮雕像的拓本,有陆游著作的木板印本,有当年的“沈园图”,有近年在平江水库工地上发现的陆游第四子陆子坦夫妇的圹记,等等。我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遍,又连忙走出来了。
???
向导同志告诉我:“在田圃中有一个葫芦形的小池和一个大的方池是当年沈园的故物。”
???
我走到有些树木掩映着的葫芦池边去看了一下,一池都是苔藻。池边有些高低不平的土堆,据说是当年的假山。大方池也远远望了一下,水量看来是丰富的,周围是稻田。
???
待我回转身时,一位中年妇人,看样子好像是中学教师,身材不高,手里拿着一本小书,向我走来。她把书递给我,说:“我就是沈家的后人,这本书送给你。”
???
我接过书来看时,是齐治平著的《陆游》,中华书局出版。我连忙向她致谢。
???
她又自我介绍说:“老母亲病了,我是从上海赶回来的。”
???
“令堂的病不严重吧?”我问了她。
???
“幸好,已经平复了。”
???
正在这样说着,斜对面从菜园地里又走来了一位青年,穿着军装。赠书者为我介绍:“这是我的儿子,他是从南京赶回来的。”
???
我上前去和他握了手。想到同志们在招待处等我去吃早饭,吃了早饭便得赶快动身,因此我便匆匆忙忙地告了别。
???
这是我访问沈园时出乎意外的一段插话。

???
这段插话似乎颇有诗意。但它横在我的心中,老是使我不安。我走得太匆忙了,忘记问清楚那母子两人的姓名和住址。
???
我接受了别人的礼物,没有东西也没有办法来回报,就好像欠了一笔债一样。
???
《陆游》这个小册子,在我的旅行箧里放着,我偶尔取出翻阅。一想到《钗头凤》的故事便使我不能不联想到我所遭遇的那段插话。我依照着《钗头凤》的调子,也酝酿了一首词来:
???
宫墙柳,今乌有,沈园蜕变怀诗叟。秋风袅,晨光好,满畦蔬菜,一池萍藻。草,草,草。
???
沈家后,人情厚,《陆游》一册蒙相授。来归宁,为亲病。病情何似?医疗有庆。幸,幸,幸。
的确,“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景象是看不见了。但除“满畦蔬菜,一池萍藻”之外,我还看见了一些树木,特别是有两株新栽的杨柳。
???
陆游和唐婉是和封建社会搏斗过的人。他们的一生是悲剧的,但他们是胜利者。封建社会在今天已经被和根推翻了,而他们的优美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
???
沈园变成了田圃,在今天看来,不是零落,而是蜕变。世界改造了,昨天的富室林园变成了今天的人民田圃。今天的“陆游纪念室”还只是细胞,明天的“陆游纪念室”会发展成为更美丽的池台——人民的池台。
???
陆游有知,如果他今天再到沈园来,他决不会伤心落泪,而是会引吭高歌的。他会看到桥下的“惊鸿照影”——那唐婉的影子,真像飞鸿一样,永远在高空中飞翔。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写沈园的古今变化,通过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新时代人民改造世界的赞美之情。
B.
这篇文章和一般的游记一样,对所记之处娓娓道来,重在记游。
C.
“沈家后,人情厚”的插话是通过后人的善良来映衬陆游的高尚道德。
D.
文中引用了陆游的诗句,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文采,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对陆游《钗头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红酥手,黄藤(ténɡ)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yì)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A.
上阕第一句意思是红润细腻的小手,为我轻倒黄藤酒;满城春色正浓,宫墙里拂曳着柔嫩青翠的杨柳。满园宫墙柳,含有唐婉已改嫁有如宫墙内的杨柳,令人依恋可望而不可即之意。
B.
词中的“东风”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上阕末句连用三个“错”字,语气十分强烈,表示迫使他们离散,是大错特错,千错万错,错上加错。下阕末句“莫,莫,莫”表示莫要再提,莫要再劝慰,莫要再……
C.
下阕头三句意思是满眼春光,风景依旧,可是眼前的唐婉,面容却明显地消瘦了,只见她脸上的红泪(泪水沾湿了胭脂),把绢帕都湿透了。
D.
这首词从字面看,是作者对被迫离婚的前妻唐婉的无限怀念,实际上反映的是封建礼教压迫下的爱情悲剧,表现出了作者痛苦、怨愤和无可奈何的心情。
【答案】【小题1】A
【小题2】B
【解析】
1.?【分析】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句段作用、形象特征、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
【解答】
A项正确。
B项重在抒发一种感慨和缠绵悱恻的情感。
C项用沈家后人的善良,来衬托陆游的高尚品质有些牵强,而且,本文中的陆游也不是要突出其高尚。
D项引用诗句主要目的不仅仅加强文采,增强趣味性,更增强了沈园的文化蕴味、历史的沉重感,更易引发后人的沉思。
???????故选A。
2.?【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一般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B.“喻指陆游夫妻间和美的爱情生活”错。此处喻指陆游母亲。故B称为。
???????故选B。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元日?
方干
晨鸡两遍报更阑,刁斗无声晓漏干。
暖日映山调正气,东风入树舞残寒。
轩车①欲识人间感,献岁②须来帝里③看。
才酌屠苏论年齿,坐中惟笑鬓毛斑。
[注]①轩车:此处指乘车外出。②献岁:进入新的一年。③帝里:京都。
诗歌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巧妙,为什么?
【答案】颔联中“调”“舞”用得生动巧妙,诗人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暖日和东风拟人化,分别写出暖阳映照山峦阳气回转时人的感受和春风舞动树木驱走残寒的画面,从人的触觉和视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新春来临时的气象和诗人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答题的规范性,答题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分析诗的颔联中“调”“舞”两个字运用巧妙,要从含义、手法、效果这三个方面组织答案。
拟秋怀诗
清·蒋士铨
文字何以寿?身后无虚名。
元气①结纸上,留此真性情。
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
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
苟非不朽物,谁复输精诚?
入隐出以显,卓荦②为光明。
庶几待来者,神采千年生。
【注释】①元气:指人的精神,精气。②卓荦:卓越,突出。
下列各项与本诗所表达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曹丕《典论?论文》)
B.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名声岂浪垂。(杜甫《偶题》)
C.
夫文章必自名一家,然后可以传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
(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D.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其二》)
阅读下面赏析《拟秋怀诗》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
这首诗虚词的运用能于虚处传神。“确”“当”“苟非……谁复”“庶几”等词,曲尽其妙地表现出作者的口吻、神情,又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诗作的思想内涵。
这段文字对《拟秋怀诗》中虚词表达效果的分析略显空泛,请任选一个虚词,对其“于虚处传神”的特点加以具体赏析。
《拟秋怀诗》中除“元气结纸上,留此真性情”这一观点外,还有哪一主张对你有所启发,请结合你的阅读或写作体验加以阐释。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在中国文学长河中,从古至今富有“真性情”的优秀诗文不胜枚举。它们或表达文人墨客的高雅情趣,如周敦颐的“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或表现迁客骚人面对人生风雨时的超脱豁达,如苏东坡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___,____?___”(《定风波》);或抒写青年才俊的壮志豪情,如毛泽东的“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答案】【小题1】
D
【小题2】
“确”,具体含义是“的确、确实”。“读书确有得,落笔当孤行”强调在阅读中,确实有心得收获才能写出好文章,暗讽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虚饰之文,暗含上文“真性情”体现了诗作思想内涵。
【小题3】
诗歌主张:“数语立坚壁,寸铁排天兵”,强调写文章语言要简洁,有力量,古诗“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写出了战士已经阵亡可是家人仍在等待回归的画面,寥寥几字,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人生的无奈。
【小题4】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竹杖芒鞋轻胜马?
?
谁怕?
?
一蓑烟雨任平生
指点江山?
?
激扬文字?
?
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1.?【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内容,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来理解,还要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要从整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在体验情感时,特别要抓住“情语”“景语”来体验作者的感情。
【解答】
D赵翼《论诗?其二》,赵翼论诗认为诗风代变,反对机械模拟.与本诗表达的意思不一致。故选D。
2.?本题考查鉴赏炼字的技巧的能力。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先解释该字,然后代入诗句描述,最后分析其效果,包括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作答本题关键在于结合诗句,先找出一个虚词,然后解说虚词的意思,具体分析虚词“于虚传处神”的特点(虚词与作者的口吻神情的关系,虚词对诗作思想内涵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含义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理解诗句含义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个性化的解读,虽然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要扎根文本。作答本题,点指出诗人的主张,然后谈自己所受的启发,并结合阅读或写作实际,具体阐释。
4.?本题考查学生名篇名句默写的能力。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要注意的字如:“濯”“蓑”“扬”“侯”等。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②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出巡山海关外,途中所作。榆关,即今山海关。②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以白描手法绘景,造语朴素,自然真切。充分体现了纳兰词的一个鲜明的特征:情真景真,意境天成。
B.
“夜深千帐灯”一句,写的是夜晚宿营于旷野的情景,“千帐灯”是虚指,写出这次出巡随从众多。
C.
上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下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
D.
词的上阕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阕写点、写内,曲描心情;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
这首词中的“一程”“一更”用得很妙,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C
【小题2】
①“一程”写出了路途的艰难遥远。“一更”写出了风雪交加,环境的恶劣。
②作者巧用数量叠词和反复的手法,不仅体现了诗歌的韵律之美。
③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和对从军(扈从)生活的厌恶。
【解析】
1.?【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解答】
C“上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下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改为“上阕,无论是山水还是灯火,都重在写所见,写视觉;下阕,无论是风还是雪,都重在写所闻,写听觉。”故C错。
ABD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数量词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抓住数量词的描写的对象进行分析,还要抓住所用的写作手法进行效果分析,最后要抓住情感进行分析。本题“一程”描写的是山和水,是写路途的遥远;“一更”是写风和雪,表现了环境的恶劣;从手法上分析,上下阕都是运用了叠词和反复,富有音韵美,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凄凉之情。
数量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中的“三千丈”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三千丈”运用夸张修辞,表现出了作者深深的忧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要熟练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分析作者的情感,要抓住全诗的内容,注意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人生际遇。本诗“三千丈”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的作者的情感从下文“愁”可以看出,表现的是“愁”之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诗人大妹,因封长安县君故称。时诗人将使辽,行前以此诗赠妹。
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对其表达技巧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①叠字运用。“草草”点明兄妹感情至深,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昏昏”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言犹未尽。运用叠字,使诗歌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以景衬情。“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写出了饭食的简便、环境的昏暗。“笑”“话”写出了相聚时气氛的融洽,兄妹情谊的深厚。
③对仗工巧。“供笑语”“话平生”整齐匀称,凝练生动,表达了相逢的欢乐,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此处要立足颔联,结合全诗,从语言特点如叠字运用、对仗和景情关系等方面分析。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