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古诗文语言鉴赏之赏析精妙的诗句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统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作者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西汉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以占卜为生。
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临别时作者亲切地叮嘱友人蜀道崎岖险阻,不易通行,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而恳切。
B.
颔联“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好,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想象奇特,写得气韵飞动。
C.
颈联写作者看到的景色,前句写山上景致,后句写春江绕城的美景,远近配合,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D.
全诗着眼于“送别”,从诗旨上讲,不宜渲染蜀道险难,但作者却用语巧妙,使全诗显得比较旷达。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C“颈联写作者看到的景色”错。颈联写作者想象的景色。故C错。
ABD正确。
???????故选C。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②黄华:菊花。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欣羡之情。
B.
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C.
颈联虚写,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小草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
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属于综合考查题。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C“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故C错。
ABD正确。
???????故选C。
读?
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
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
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
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答案】B
【解析】略
对“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景,同时也是深刻的比喻。
B.
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
C.
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依”来启发那些犹豫不定的人才,不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栖,赶紧来投效自己。
D.
这四句诗采用赋的手法,直陈其事,表现曹操求贤若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解答】
D“赋的手法,直陈其事,”错误,应为比的手法。
故选D。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0分)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颇有意蕴,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句描绘了东风吹拂,春日和暖,笙歌声声,充满生机和乐的画面。②从触觉和听觉上写出了踏青江上行那种暖洋洋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③以乐景写哀,以美丽的春色反衬凄苦的身世,以轻快的笔调抒写抑塞不舒的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句子,应该先指明所用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该手法,最后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本题要求赏析诗的第二句,“东风日暖闻吹笙”。这句诗写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和煦的东风,温暖的旭日,都散发着融和的春意,就是那笙声,也似乎带着春回大地的暖意。“暖”是风吹日照的温暖的感受,这是触觉,“闻吹笙”是听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这样生机盎然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从全文的角度分析,这两句写的是乐景,而下面诗人写了客居万里之外常思回归故里,柳伶郑处供职已有三年时光,可见其要抒发的欲归不能归的苦闷和无奈,羁泊天涯的痛苦。因此这句是运用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温暖明媚的春光反衬诗人内心的痛苦。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①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
?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
①此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的春天。
②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两年内,作者先后被调动四次。
“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两句在意境和手法很相似,请找出这两句,并就二者在手法上的异同点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似的句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同点:都采用了想象和以景写情的手法。不同点:柳词纯用以景写情的方式,通过清晨酒醒时的凄凉景色表达出离开恋人后的孤独寂寞之情;辛词则用直接抒情加以景写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朋友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和手法很相似,都采用了想象和以景写情的手法。柳词纯用以景写情的方式,辛词用直接抒情加以景写情的手法。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鲁望以轮钩①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其一)
皮日休
角柄孤轮细腻轻,翠篷十载伴君行。
撚②时解转蟾蜍魄,抛处能啼络纬声。
七里滩波喧一舍,五云溪月静三更。
牛衣鲋足和蓑睡,谁信人间有利名。
【注】①轮钩:一种在钓竿上装有小轮用以收卷钓丝的钓具。②燃:同“捻”,揉搓。
本诗后两联是怎样表现友人“高致”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侧面烘托。颈联描写友人三更垂钓的环境,以清寂的画面,侧面表现友人远离世俗的高致;②正面描写。尾联上句描写友人垂钓后和蓑而睡的形象,表现其贫穷而自在的高格;③直接抒情议论。尾联下句“谁信人间有利名”运用反问,强烈表达了对友人淡泊世俗名利的高情远致的赞扬。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欣赏诗歌重要语句以及把握思想情感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立足全诗,逐句逐字把握,然后理解诗句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把握诗歌流露的情感特质,从而把握诗歌的技巧特点。此题后两联表现友人“高致”的手法有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直接抒情议论等,要结合诗句分析阐述。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①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阅,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注】①“旄(máo)头”是二十八宿中的昴星,古人认为它主胡人兴衰。“四边伐鼓雪海涌……沙口石冻马蹄脱”六句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写出了将士们的昂扬斗志。
②“兵气连云屯”“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和战争的惨烈。
③“风急”“雪阔”“石冻”等描写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烘托战争的残酷。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根据题干“赏析”说明要对手法进行分析,“意蕴”说明要挖掘其中的含义并分析情感。根据以上的关键词分析后,答案应为含义+手法+情感,最终整理答案。“雪海涌”“阴山动”极力渲染军队的声威,“兵气连云屯”“白骨缠草根”写出了战局的紧迫和战争的惨烈,“风急”“雪阔”“石冻”等描写出边塞自然环境的恶劣。
半山春晚即事①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②每小息,杖屦③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此诗写于诗人推行新法失败,罢相后退居江宁时期。②床敷:安置坐具。
③杖屦:扶杖漫步。
清代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寓感愤于冲夷(冲淡平夷)之中,令人不觉。”请结合这一评价赏析尾联。
【答案】①“唯”,只有。如今除了诗人独步寻幽之外,几乎无人来访,知音全无,只有途经此山的鸟儿,偶尔来安慰一下自己。在平和闲淡之中,流露出诗人举世无人相知的感慨。②“遗”,赠送,留下。运用拟人手法,将北山之鸟视为知己,在此宁谧的氛围里,鸟儿飞过,留下一片“好音”。明写鸟声,实则衬托诗人罢相后的孤寂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重要语句的鉴赏能力。一般可从表达技巧、内容、作用等三方面分析。概括时一定要提炼句意,找出共性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整合。此处可以抓住尾联“唯”表达的孤独、“遗”暗含的拟人意味等方面赏析阐述。
念奴娇·看公风骨
辛弃疾
(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都蓄缩,冻芋旁堆秋瓞。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阙。
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
注:①辛弃疾于南宋绍照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②儿曹即儿辈,蓄缩指做事懈怠不振作的样子;③冻芋,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④瓞,小瓜;⑤紫云,此处指歌妓。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一句的妙处。
【答案】①比喻新奇,词人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却以“今夜明月”作比,不落俗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韵味深长;②一语双关,“十分明月”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③“十分明月”与前文松之风骨、境随人胜、菊茂兰须等皎皎君子之风相呼应,友人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的赏析能力。诗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此句是照应小序中“晋臣十月望生日”一句,写给赵晋臣的祝福之语。然而诗人别出机杼,不直言对他的祝福,却拿天上的一轮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对赵晋臣的祝福。“明月”的意象在古人心中代表团圆、圆满,用“今夜明月”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具体形象,生动可感。同时明月之姣姣,也喻指人的品格高洁;再加以“十分”修饰,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明月”之意象又与前文之“长松”“菊”“兰”等意象相呼应,塑造了赵晋臣的傲岸风骨、高洁的君子之风与明月般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正所谓“境随人胜”。
琴歌①
李颀
?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
???????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②从此始。
注:①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席上听琴后所作。②云山:隐者的居处。
《琴歌》一诗中有两句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试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答案】①这两句是“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②琴师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四座无言屏气凝神倾听,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③运用侧面烘托。以环境的寂静,侧面写听者完全沉浸在琴声里,不知不觉“星欲稀”。这两句既写人,又写景,情景相生,烘托出琴声的强大魅力和“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解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我们可以从修辞、炼字、语言风格、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诗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也可以分析诗句中哪些字用得比较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整体分析诗句的语言特色。此题注意先要找出与《琵琶行》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然后解读诗句,分析手法及表达效果。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诗的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泉流冰下难”相比,在描写乐声方面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同:两句诗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乐声,喻体都用到了泉水,化抽象为形象,写琴声之动人,有形神兼备之妙。
异:①从喻体的角度来说,前者使用“迸”字,凸显力度;后者使用“难”字,凸显缓慢。②从乐声的角度来说,前者是“幽音”,突出幽远清亮的特点:后者是“幽咽”,突出低沉微弱的特点。
【解析】略
念奴娇·看公风骨①
辛弃疾
(晋臣十月望生日,自赋词,属余和韵。)
看公风骨,似长松磊落,多生奇节。世上儿曹②都蓄缩,冻芋③旁堆秋瓞④。结屋溪头,境随人胜,不是江山别。紫云⑤如阵,妙歌争唱新阙。
尊酒一笑相逢,与公臭味,菊茂兰须悦。天上四时调玉烛,万事宜询黄发。看取东归,周家叔父,手把元龟说。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
注:①辛弃疾于南宋绍照五年(1194)从福建安抚使岗位上下来,退居铅山农村,长达十年之久。赵晋臣此时是从江西漕使岗位上被免职,也来到铅山居住;②儿曹,即儿辈,蓄缩指做事懈怠不振作的样子;③冻芋,指芋艿,因成熟较晚,常于冬天食用;④瓞,dié,小瓜;⑤紫云,此处指歌妓。
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一句的妙处。
【答案】①比喻新奇,词人祝福友人长寿、圆满、岁岁有今朝,却以“今夜明月”作比,不落俗套,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韵味深长;②一语双关,“十分明月”既含有对友人圆满人生的寄望,又有对友人如月之清辉一般品格的称颂;③“十分明月”与前文松之风骨、境随人胜、菊茂兰须等皎皎君子之风相呼应,友人高洁清朗的精神气质跃然纸上。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诗句的赏析能力。诗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本题中,“祝公长似,十分今夜明月”一句比喻新奇,一语双关,与前文相呼应,结合词句分析即可。
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苏武庙
(唐)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③不见封侯印④,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释:①甲帐:《汉武故事》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④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后,食邑三百户。
本诗的颔联描绘了两幅动人的画面,分别是
______
图和居塞牧羊图。(四字)
对于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想象了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
B.颔联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
C.颈联刻画了苏武归来时物是人非的场景。
D.尾联反映了汉武帝对于苏武的痛惜想念。
请赏析本诗的尾联。
【答案】【小题1】望雁思归
【小题2】D
【小题3】
【解析】(1)“云边雁断胡天月”大意是苏武羁留在北海,与大汉音书断绝,没有大雁可以传书,头顶的是胡天明月。长期被扣留异族,苏武看着迁徙的大雁,思乡念亲之情更加深切,可概括为“望雁思归”。
(2)D.分析有误,尾联表现的是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3)由“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以及作者的时代和写作背景可知诗人这样写是为了弘扬民族气节,歌颂爱国者的伟大情怀以及历史时代的需要,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展现出时代的悲凉以及流露出作者忠君爱国的精神情怀。
答案:
(1)望雁思归
(2)D
(3)尾联运用了借代、借景抒情、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借景抒情,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用典,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出“逝川”二字。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
译文:
??????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赏析: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两句分点“苏武”与“庙”。第一句着笔就写苏武突然见到汉使,得知他已经获释可以回国时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汉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后,得知苏武尚在,乃诈称汉朝皇帝射雁上林苑,得苏武系在雁足上的帛书,知武在某泽中,匈奴方才承认,并遣武回国。首句是想象苏武初次会见汉使时的情景。苏武在异域渡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这里有辛酸的追忆,有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禁受。诗人以“魂销”二字概括,笔墨精炼,真切传神,“魂销”二字栩栩如生地描绘出苏武当时内心与外在的非常情态,深刻地显示出其思国若渴的爱国精神,这句是苏武生前事迹的一个特写镜头。第二句由人到庙,由古及今,描绘眼前苏武庙景物。“古祠高树”,写出苏武庙苍古肃穆,渲染出浓郁的历史气氛,写苏武庙中的建筑与古树本是无知物,它们都不知道苏武生前所历尽的千辛万苦,更不了解苏武坚贞不屈的价值,寄寓了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透露出诗人崇敬追思之情。李白《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即渺然久远之意。古祠高树两茫然,是说祠和树都年代杳远。这就为三、四两句转入对苏武当年生活的追思缅想创造了条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描绘的是两幅画,是用逆挽法来追忆苏武生前的苦节壮举,怀念苏武崇高的爱国精神。上一幅是望雁思归图。在寂静的夜晚,天空中高悬着一轮带有异域情调的明月。望着大雁从遥远的北方飞来,又向南方飞去,一直到它的身影逐渐消失在南天的云彩中。这幅图画,形象地表现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长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刻痛苦,不仅叙出了苏武被流放北海时与国音讯断绝的史实,而且表现出苏武只要一息尚存就念念不忘故园,每天希望鸿雁传书于国、直盼到月上中天的爱国忠心。这句主要写苏武思国的心境。下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在昏暗的傍晚,放眼远望,只见笼罩在一片荒烟中的连天塞草,和丘陇上归来的羊群,主要写他胡地牧羊时环境的艰辛、荒凉,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这幅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生活,概括了幽禁匈奴十九年的日日夜夜,环境、经历、心情相互交触,浑然一体。颔联两句是从广阔的空间角度来写苏武留胡时内心与外在动态、环境。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两句写苏武“回日”所见所感,从相隔迢遥的时间的角度上写苏武出使和归国前后的人事变换。第一句句说苏武十九年后归国时,往日的楼台殿阁虽然依旧,但武帝早已逝去,当日的“甲帐”也不复存在,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史载苏武“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李陵《答苏武书》中也有“丁年(壮年)奉使,皓首而归”之句。第二句说回想当年戴冠佩剑,奉命出使的时候,苏武还正当壮盛之年。“甲帐”、“丁年”巧对,向为诗评家所称。此联先说“回日”,后述“去时”,诗评家称之为“逆挽法”,认为可以“化板滞为跳脱”(沈德潜《唐诗别裁》)。其实,由“回日”忆及“去时”,以“去时”反衬“回日”,更增感慨。苏武出使是汉武帝为之赐节饯行,他自己那时也正在壮年,可是归汉之“回日”,汉室江山虽然依旧,然而人事却迥然有异于前了,这里面包含了极其深沉的感。“回日”句是写朝廷人事的变更,“去时”暗示了苏武个人生命历程的转换,两句通过对时间转换的形象描绘,显示了苏武留胡时间之长,读者从此也可以想象到十九年中苏武所经受的磨难之多。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二句谓苏武历经生死苦难而不失汉节,回来后竟不得封侯,只能空向秋波悲叹年华已逝,表露出作者对刻薄寡恩的天子的深沉怨恨。末联集中抒写苏武归国后对武帝的追悼。汉宣帝赐苏武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武帝已经长眠茂陵,再也见不到完节归来的苏武封侯受爵了,苏武只能空自面对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经逝去的先皇。史载李陵劝降时,苏武曾说:“武父子之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回国后,昭帝“诏武奉一大牢谒武帝园庙”。这种故君之思,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最后一笔,把一个带着历史局限的爱国志士的形象,更真实感人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晚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是时代的需要。杜牧《河湟》诗云:“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臣。”温庭筠这首诗,正塑造了一位“白发丹心”的汉臣形象。
(1)本题考查对写景诗句的理解与内容的概括。在充分理解颔联首句的基础上概括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在认真理解相关诗句的基础上判断正误。
(3)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写出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
《红楼梦》中作者运用了大量谐音双关的语言技巧,展现了汉语的魅力。请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小说中一处使用谐音双关的地方,并解释其用意。
【答案】题目要求请结合《红楼梦》“具体情节”,阐述小说中“一处”使用“谐音双关”的地方,并解释其“用意”。《红楼梦》中的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多体现在人物的名字上。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是作者随意取得,而是切实地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命运,而且还与整个故事的情节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所给示例,注意体现数量(一处),如“四春”(?一个整体);内容(具体情节),如“四春的命运结”;修辞(谐音双关),如“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作用(寓意),如四姑娘及大观园中众多姑娘命运多舛等。
答案:
“四姑娘”(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春,贵为皇妃,因宫廷纷争而早逝;迎春,出嫁后一年被孙绍祖这个“中山狼”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海外做王妃;惜春出家为尼。四人合称“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寓意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姑娘及大观园中众多姑娘命运多舛,她们美好艳丽青春和缠绵悱恻情缘遭遇的厄运理应令人叹息。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阅读名著,感知作品内容,了解故事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了解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
考查对名著名篇的识记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对名著内容情节叙述的时间要素,高考试题中有时故意将情节发生的时间倒置,或者随意更改,以此来考查对该情节的记忆程度;
2.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选项时,往往故意变更情节发生的地点,将此地发生的事情说成是彼地发生的事情。解答这类题时,应注意选项中表示地点的词语,识别其中地点变更的陷阱;
3.把甲的事件、语言、肖像、动作说成是乙的,或将甲的性格、功过、典型意义说成乙的,这是错误选项中常出现的张冠李戴式的陷阱。考生必须多加注意,识别其中的陷阱;
4.文学名著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考生应在平时多加注意理解;
5.注意准确交代主要人物与核心事件,理清人物间的关系,突出重要细节;
6.熟记名著常识的相关内容,熟记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
7.对人物思想性格的认识、理解以及典型情节的识记和复述能力,考生应注意扣紧题干的要求,抓住人物主要思想性格,从典型事例、主要故事情节中来概括。
第2页,共3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