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1
《瑶族舞曲》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多媒体 电子琴 沙锤 摇铃
教学目标: 1.能欣赏、分辨《瑶族舞曲》A部分速度和音乐情绪的不同。
2.能背唱《瑶族舞曲》的主要主题,并能用课堂乐器演奏。
3.能随《瑶族舞曲》的主题音乐做声势练习。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欣赏内容。这是一首民族管弦乐合奏曲,作品创作于20世纪50年代,作曲家以民间舞曲《长鼓歌舞》为素材用管弦乐的手法,丰富、生动的展现了瑶族民众欢歌热舞的喜庆场面。《瑶族舞曲》为单乐章复三段体结构(A→B→A)。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大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又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乐曲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能歌善舞的瑶族人民的生活情貌。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懂得欣赏乐曲的要素,积累了一定节奏的概念。具有一定欣赏音乐的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能踊跃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初步的上网浏览,查找信息的能力。
学习重点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学习难点 辨认乐器的音色、分析作品曲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什么声音从瑶族山寨传来了?(鼓)
看一看:出示幻灯片,观察鼓的特点
说一说:中间细,两头长,两端都有鼓面。
动一动:跟着瑶族音乐打起长鼓。
(设计理念:体验长鼓典型节奏,感受歌声与鼓声交相辉映,师生一起互动。从学生容易接受的音乐形式进入,为主题A的鉴赏奠定基础。)
二、分段欣赏乐曲:
(一)第一主题旋律
1.听旋律
师:哪一条能体现长鼓抒情的感觉?他们有什么区别?
生:第二条,多了附点。
师:归纳总结附点特点。
活动:唱一唱,并把附点的感觉传递到动作上。
2.同一条旋律用不同的力度演唱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哪种演唱方法更
适合表达我们需要传递的情感?
师:遵循“长强短弱”原则,强调单位拍里的重音。
(设计理念:“对比法”在欣赏音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师教学手段灵活多变的体现,更能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过程中学习。此环节充分诱导学生以敏锐的听觉和思维去分析比较乐句之间的异同点,其效果比一般的讲解和分析要好得多。)
3.完整地演唱
这么优美的旋律在乐曲中反复出现,究竟出现了几次?每次的力度都是
一样的吗?复听歌曲,从音乐中寻找答案。(师:听音乐时注意观察老
师动作的高低变化跟乐曲力度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瑶族山寨聚集了越来越多的人,包括一些民族乐器,我们来认识一下。
第一组:拉弦乐器 (高胡 中胡)
第二组:弹拨乐器 (琵琶 柳琴)
第三组:吹管乐器 (笛子 笙 )
师:介绍乐器特点、演奏方法。
生:跟着音乐模仿乐器演奏动作。
6.我们也来加入瑶族盘王节盛会。
分组合作:A主题第一次出现时第一小组演唱
A主题第二次出现时第二小组加入
A主题第三次出现时第三小组加入
第二主题旋律
瑶族山寨聚集了这么多人,他们在干什么呢?乐曲情绪较之前有什么变化?我们来画一画。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O ..
师:大家看出乐曲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吗?
生:力度小--大--小,情绪是欢快的。
师:一直欢快吗?中间有没有细微的变化?
生:还有抒情。
2.器乐进课堂
师:有沙锤和摇铃两种乐器,如果咱们给乐曲伴奏,你们给老师个意见,
怎样选择合适的乐器?
师生尝试:欢快(沙锤),抒情(摇铃)(打长鼓)
合作过程:单独试-合作-发现问题(打长鼓换成拍手,结尾减少到两人)
(设计理念:教师点拨、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想象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联想瑶族人民在表演歌舞时的情景,动脑分析、动口说思路,亲身参与,充分体现教为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原则。)
三、整体介绍《瑶族舞曲》
1.介绍乐曲作者、创作背景及乐曲结构。
2.展示成果:A部分第一主题旋律第一次出现:一组打长鼓(膝)
第二次出现:二组打长鼓加入(胯)
第三次出现:三组打长鼓加入(拍手)
A部分第二主题旋律:沙锤--拍手--摇铃
(设计理念: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指出,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音乐训练,依赖听觉、运动觉,以及整个身体的感应来不断提高学生对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多方面的鉴别。本环节我采用奥尔夫教学法,运用课堂小乐器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合奏训练,加强学生对主题音乐的理解。)
四、小结
1.分析乐曲结构: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管弦乐作品,其中第三段(A’)是第一段(A)的再现。
2.课余时间自觉欣赏完整乐曲。
3.小结:中国有各种各样好听的民族音乐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收集,如果感兴趣,你也可以成为作曲家。
课后反思:
优点:上课过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错,主要因为本节课在问题设计上由浅
入深,学生容易回答。另外在与学生互动环节选用的模仿打长鼓动
作、画旋律线、以及运用图谱等形式辅助学生进行音乐欣赏,以至
学生对听辨主题环节掌握良好。
不足之处:设计内容太多,在聆听音乐时既要求学生听辨主题,又要求学
生想象场景,有的学生没办法吸收,应该尝试两节课,这样学
生参与的机会更多,还能加入一些创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