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18张PPT)+5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共18张PPT)+5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6 09:13:2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
2021年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新课导入
视频:外国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研制“两弹一星”的背景
抗美援朝战争中,麦克阿瑟狂妄地建议,美国应投掷20至30颗原子弹轰炸中国,在中朝之间沿鸭绿江设置一条放射性地带。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论十大关系》(1956年)
面对核威胁,我们该怎么做?
何谓“两弹一星”?
“两弹”:
“一星”:
原子弹
导弹
人造卫星

氢弹)
核弹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1)科学家:
钱学森、邓稼先
(2)成就:
①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同年成立战略导弹部队,俗称“第二炮兵”,2015年改名“火箭军”)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1、两弹一星
(3)意义: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两弹一星”元勋,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历史将永远记住他们!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2、863与973计划
(1)863计划
在世界各国高技术竞争背景下,863计划形成,领域: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新材料,1996年又纳入海洋高技术。
(2)973计划
围绕农业、能源、信息、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材料、综合交叉与重要科学沿等领域展开研究,推动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太空漫步
3、航天成就
2008.09
2016.10
1999.11
2003.10
神舟一号开启飞天之旅
神舟五号实现载人航天
神舟七号完成太空行走
神舟十一号空间对接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籼型杂交水稻
(1)成功: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吃饭靠“两平”
一靠邓小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靠袁隆平(杂交水稻)
原子弹让中国人不再受恐吓!袁隆平使中国人不再挨饿!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为“东方魔稻”;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赞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意义:
为解决我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对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袁隆平获得国际农业最高奖——世界粮食奖
再创记录:2018年,超级杂交水稻高产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在云南省个旧市举行。超级杂交水稻百亩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显示,该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152.3kg,创平均亩产新高,单产最高1209.5kg。该基地参与了袁隆平院士第三期至第五期超级杂交稻的高产攻关项目。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青蒿素
(1)成功:
70年代初屠呦呦发现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
(2)获奖: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当时找不到能配合的药厂,课题组只好用7口水缸作为实验室的提取容器,里面装满乙醚,把青蒿浸泡在里面提取试验样品。乙醚有刺鼻的味道。当时设备设施简陋,没有排风系统,更没有防护用品,大家顶多带个口罩。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工作,屠呦呦与同事们除了头晕眼胀,还出现鼻子流血、皮肤过敏等症状。
屠呦呦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0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1981年,袁隆平获得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第一个问鼎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改革开放前
(1)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成果:
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话剧《茶馆》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改革开放后
①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
②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没有3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发展与进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不会有我这样一个作家。——莫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演讲》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
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问题思考
为什么建国以来科技文化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就?
国家大力支持
人才智力保障
外部环境稳定
社会制度优越
百年强国之梦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