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有解析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测试卷(有解析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4 23:03: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
A.扫盲阶段
B.小学六年级阶段
C.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级教育
D.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教育
2.“为了吃饱肚皮,冒上杀头的风险,这是时代的荒谬,却是普通人跃上历史浪尖的荣光。一纸惊世骇俗的契约,十几个庄严的血指印,宣告一个尊重人性尊重常识的时代到来了,亿万农民从此告别饥饿。”与上述文字描述有关的史实是(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C.研制“两弹一星”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漫画《三代赶集》最能体现的是(  )
A.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B.人民思想观念的变化
C.人民生活习惯的变化
D.科技水平的变化
4.C919首飞,天舟一号升空,国产航母下水,可燃冰开采成功,一项项科技成就令世人瞩目,国人骄傲,网友盛赞“厉害了我的国”。其中,被称为“快递小哥”的天舟一号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看属于(  )
A.原子能技术
B.电子计算机技术
C.生物工程技术
D.航天技术
5.2020年初,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从武汉波及全国,在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作用。下列科学家与钟南山、李兰娟同属一个领域的是(  )
A.袁隆平
B.邓稼先
C.焦裕禄
D.屠呦呦
6.1964年10月某报纸上的头条新闻题目是“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  )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近程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D.“神舟一号”飞船发射成功
7.我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主要原因是“863计划”中哪一个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运用(  )
A.生物技术
B.自动化技术
C.信息技术
D.海洋高技术
8.“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等流行语的出现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B.综合国力的提升
C.就业制度的变化
D.医保制度的建立
9.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国有关部门制订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做到(  )
①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②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③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④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10.为历史事件“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重返联合国、改革开放、中美建交、港澳回归
”确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
A.共和国在改革中崛起
B.共和国在革命中发展
C.共和国在风雨中前行
D.共和国在灾难中挣扎
二.填空题
11.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舟一号。
错误: 
 
改正: 
 。
12.“杂交水稻之父”: 
 。
13.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 
 、 
 ”的方针,文艺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三.辨析题
14.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近程导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错误: 
 
改正: 
 。
四.材料题
15.近来,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频创票房新高,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观剧后,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创新强国、研发强国、责任强国,深刻地意识到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他们决定换个角度搜集资料,制作大事年表进行主题研究学习,邀你共同穿越改革开放40年!帮他们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①1979年,建立经济特区
②1981年,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
③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⑥1993年,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财税制度改革
⑦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⑧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股权分置改革
⑨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
⑩2011年,“蛟龙号”完成了三次下潜试验,中国深潜技术进入先进国家之列
?2013年,中共十八大“中国梦,改革再启程”
?2016年,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
?2017年,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请你综合分析大事年表,将大年表中涉及的史实进行分类(写序号即可)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
(2)综合分析大年表你认为中国四十年铸就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7年我国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6.3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材料三
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等四大行业被形容为中国“新四大发明”,这不仅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因科技领域改革红利逐步释放所产生的惊人变化,也让我国在新轮技术革命中重返世界舞台中央。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进步?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城乡人民生活取得巨大进步的原因。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奋斗、拼搏,创造了科技累累硕果,振奋了民心,树立了国威,也让世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能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蘑菇”云起,让国人远离核威胁】
材料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
材料二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下午,新华社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声明中说:“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两弹一星”具体指什么?“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有何现实意义?
【一粒种子,让人们远离饥饿】
材料三“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2)材料三中“此翁”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是什么?
【医药创新,让人们远离疼痛】
材料四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
(3)屠呦呦凭借着“青蒿”获得了哪项国际荣誉而为国争光?
【精神传承,让我们行动起来】
(4)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觉得新中国以来几代科学家身上有哪些可贵精神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题干的关键信息是“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实行九年教育。
故选:C。
2.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所说的是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史实,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次责任制改革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故选:D。
3.题目给出的三幅漫画反映了从步行赶集到开着拖拉机赶集再到现在直接在网络中购买农产品的变化,这反映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属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故选:A。
4.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次技术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天舟一号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角度看属于航天技术。
故选:D。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2020年初疫情的防控战役中,钟南山,李兰娟等一批医学科学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与钟南山、李兰娟同属一个领域的是屠呦呦。
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在青蒿中成功提取到一种无色晶体,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她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D符合题意。
故选:D。
6.据“1964年10月”“看西北荒漠,万里人罕见。蘑菇云突起,举世皆惊。”及所学知识可知,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选:B。
7.1986年,我国形成了《863计划纲要》,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我国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八个领域。题干中我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主要原因是“863计划”中信息技术这一高技术领域的发展运用。
故选:C。
8.“打破铁饭碗”“人才招聘会”“自主就业”体现的是就业制度的变化。与改革前的“铁饭碗”“国家统一分配”等的就业制度完全不同。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
故选:C。
9.《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等。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故选:D。
10.A.共和国在改革中崛起是指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只有改革开放、中美建交和港澳回归符合;
B.共和国在革命中发展是指1949﹣﹣1956年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符合;
C.共和国在风雨中前行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如今的发展时期,期间既有成就又有失误,因而是在风雨中前行,题干中事件均符合题意;
D.共和国在灾难中挣扎是指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失误而给党和国家带来的灾难,只有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符合。
故选:C。
二.填空题
11.结合所学可知,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后,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故答案为:错误:神舟一号;改正:东方红1号。
12.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称作“杂交水稻之父”。
故答案为:
袁隆平。
13.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科学事业,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涌现了大量优秀作品。
故答案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三.辨析题
14.为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不是近程导弹爆炸成功,它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故答案为:
错误:近程导弹;改正:原子弹。
四.材料题
15.(1)根据事件发生的领域(方面)可以把题目给出的相关史实分为政策制度方面和科技方面两大类。其中,属于第一类政策制度方面的有:①1979年,建立经济特区③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⑤1992年,中共十四大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⑥1993年,确立现代企业制度;财税制度改革⑧2005年,农业税条例废止;股权分置改革?2013年,中共十八大“中国梦,改革再启程”。属于第二类科技方面的有:②1981年,首次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卫星⑦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⑨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⑩2011年,“蛟龙号”完成了三次下潜试验,中国深潜技术进入先进国家之列?2013年,中共十八大“中国梦,改革再启程”?2016年,中国”神威太湖之光”计算机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2017年,中国正式开始建造“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中国四十年铸就辉煌成就的主要原因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在改革开放中注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故答案为:
(1)分类:第一类:①③④⑤⑥⑧;第二类:②⑦⑨⑩;分类标准:事件发生的领域(方面)第一类政策制度方面,第二类:科技方面。
(2)在改革开放中注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16.(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材料的中可以看出,票证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中国使用了近40年的票证从1993年起将被取消,说明中国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2)据材料“2007年我国就业人员比1978年增加36838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78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6.3倍;城镇居民人均消貨水平提高了4.9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了4.4倍……2007年末,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比1989年增加14397万人,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城乡人民就业人数剧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故答案为:
(1)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就业人数剧增,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也大幅度增加。
(3)实行改革开放,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获得了飞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17.(1)据材料一“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中共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可知,我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是:我国研制原子弹才能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具体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两弹一星”成就的取得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2)材料三中“此翁”是袁隆平。他的科研成果是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20世纪60年代,为寻找治疗疟疾的新型有效药物,许多国家组织科研力量展开研究。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得灵感,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经过数百次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不为名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等。
故答案为:
(1)原因:打破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为了防御与自卫。“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意义: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维护了我国和世界和平,为我国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积累了宝贵经验。
(2)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
(3)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4)热爱祖国、献身祖国、不为名利、勇于攀登的科学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团结合作的优秀品质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