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二首 池上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古诗二首 池上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5 12: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古诗二首
池上

教学目标:
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识“首、踪、迹、浮、萍”5个生字,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首、采”2个汉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通过图文结合,合理想象的方法理解“撑、偷采、浮萍、踪迹”在诗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积累并能背诵古诗,感受诗中小娃的天真、调皮。
教学重点:
1.识记5个生字,正确书写“首、采”。
2.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能用图文结合、合理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感受诗中小娃的天真、调皮。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读诗题,解题意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学习生字“首”。
读准翘舌音。
知道这是表示数量的量词,还可以说“一首歌”“一首曲”等。
指导书写“首”。
板书“古诗二首”,齐读课题。
出示诗题。(板书:池上)
“池”字组词。
说说这池里种的是什么?
设计说明:
从诗题入手,理解“首”的意思,根据课后要求,指导学生书写“首”字,并进行拓展运用。“池”字的教学侧重字义,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读通顺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交流反馈,随机正音。
3.学习生字“浮萍”
(1)认读“浮萍”,并正音。
(2)结合浮萍的图片,交流浮萍的特点。
(3)借助形声字声旁表意的特点识记:浮萍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种水草,因此“浮”是三点水,“萍”是草字头。
4.借助分隔符,读出节奏
(1)齐读古诗。
(2)师范读。
(3)出示分隔符,学生自由练读。
(4)抽生读。
(5)齐读。
设计说明: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分隔符读出古诗节奏。结合图片认识“浮萍”,引导低年龄学段孩子对事物的认识由抽象到具象,结合偏旁对“浮萍”两字的构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再读诗,晓大意
(一)学习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1.读一读,小娃在干什么?圈出相关动作。(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交流反馈。
(1)理解“撑”。
a.出示图片,板书“撑”,引导学生观察小娃的动作。(板贴:小娃)
b.做动作理解“撑”。
(2)学习“采”。
a.学生自主观察会意字“采”。
b.师解说。(“采”上半部分“爪字头”代表手,下半部分的“木”代表植物。“采”表示用手采摘树木上的果子。)
c.做动作理解“采”。
d.指导书写“采”,并板书。
(3)理解“白莲”。(结合图片,知道“白莲”在诗里指莲蓬。)
(4)理解“偷”。
a.学生交流。
b.指导朗读,体会小娃“偷采白莲回”既忐忑又兴奋的心情。
c.齐读。
设计说明: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采”字的教学主要是采用说文解字的方法,通过听、看、演的方式记住形、理解意。“偷”字教学重点是字义的理解,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体会小孩的心情,从而感受到小娃的天真、调皮。

(二)学习“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1.小娃这样悄悄的,轻轻地去采莲蓬被发现了吗?(出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学习“踪迹”。
(1)借助形声字声旁表意的特点识记。
(2)踪迹就是留下痕迹。
(3)观看视频,交流反馈小娃留下的踪迹。
(4)理解“浮萍一道开”。
3.理解“不解藏踪迹”。
4.指导朗读,体会小娃天真。
设计说明:
继续运用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踪迹”,诗中的“踪迹”指的是小娃“偷采”后留下的痕迹,通过视频,形象、直观地理解“浮萍一道开”的意思。抓住“不解”深入体会小娃的天真、调皮,指导学生读出情趣。
四、配乐读,背诵诗
1.通过配乐对读、齐读等多形式朗读整首诗。
2.通过观看视频,背诵诗。
设计说明:
采用不同方式的朗读形式,在反复的诵读中帮助学生积累古诗并能熟读成诵。
附板书:
古诗二首
池上

小娃(板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