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1.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3.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歌曲《童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有趣童年。
师导入: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童年的水墨画》,上课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分享)
师:同学们想知道老师的童年有什么好玩的吗?(展示图片),并用几个词语概括自己理解童年生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并谈谈刚才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读边思考,每首小诗主要写了什么,在每首诗的题目后面加两个字概括每首小诗的内容。
预设:溪边垂钓、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板书)
师:你们归纳的真好,从这几个小标题就可以想象到作者笔下的童年是多么丰富多彩了,让我们一起去先去溪边瞧瞧吧!
三、学习《溪边》
1、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学生自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内容: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预设1:老师,什么是绿玉带啊?
老师点拨: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绿玉带和山溪的相似处,从而理解作者的比喻。
老师:作者为什么会说山溪很平静?
预设2:因为山溪很平静所以柳树才能把溪水当作镜子,还有水很平静才适合去钓鱼。
老师:这里属于什么描写?(生:环境描写)写环境很怎么样呀?(生:美,安静)请同学们一起用舒缓的语气将这么美这么静的环境朗读出来
预设3:老师,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着笑声了,笑声是声音啊?(师:哪位同学能够解答他的疑惑)
生:老师: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此时他们应该很高兴在草地上又蹦又跳。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是呀,这一句仿佛让我们看到儿童们钓到鱼后那种开心蹦跳的样子和听到了他们银玲儿般的笑声,之前我们说环境描写突出的安静是静态描写,此时属于什么描写(生:动态描写),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生:动静结合),你们真聪明,有静有动,画面感特别强,仿佛他们就在我们眼前一样,那他们这种快乐传递给你们没有?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那为什么了?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这位同学能能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要像他学习,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师: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作者为我们描绘的是(生读标题),画有内容还有什么呀(生:颜色)作者的溪边图有哪些美丽的颜色了
生:前面写柳树、山、溪水、人影是绿色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师:红绿相衬,色彩明丽,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
2.让我们再次留连溪边的美好时光,每个组根据我出示的四幅图片说出相应的句子。(出示图片)
3.根据图片试背诵《溪边》
四、通过之前的学习方法学习《江上》和《林中》
1.师:齐读《江上》,然后前后四个同学讨论江上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交流质疑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 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3.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四.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1、齐读《林中》,交流你看到一副怎样的画面?
2、交流质疑
3.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4.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5.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
6.齐读《林中》
五、总结三首小诗的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都描写的童年生活的场景,都写出了童年的欢乐,诗歌的结构特点是诗题是两个字,每首小诗都有六行,都运用了修辞手法
不同:每首小诗的场景都不一样,有的写景有的没有写景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六、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师: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
18.童年的水墨画 江上戏水 天真、烂漫、可爱、欢乐
林中采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