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现代汉语不一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习得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使学生理解文意之后再感受人物求学的精神。
【教学目标】
掌握正确、流利地读文言文的方法。
能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感悟李白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能用习得得阅读文言文得方法初步进行阅读迁移。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课前积累背诵李白诗句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师引导生回顾李白的诗:大诗人李白的诗,你最喜欢哪一首?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②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释题:“铁杵”是什么意思?“铁杵成针”又是什么意思呢?
【设计意图】从诗人作品入手,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是学生复习古诗感受语文魅力的好渠道。
二、初读课文
1.首先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难读、易读错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提醒同学们。
(1)指名读,评价(这位同学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真好听。你的逢字读的很好,这也是本课的生字,在书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什么?半包围结构的字,“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辶书写顺序:点?横折折撇?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习字册上描红一个,写一个。)
(2)划节奏读
读小古文,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来。
1.同学们瞧,老师请来了“魔法小棒”,我们要在“魔法小棒”的地方读出停顿。自由练读。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刚才有“魔法小棒”的帮助,我们读出了停顿,现在……全没了,你们还能不能读出停顿?(指名读)
3.真棒,不过,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示范)读出滋味来的人都是这样,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多种方式的读书,让学生充分朗读文本,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区别,在学生自己读书感悟过程中划分出句读。
三、理解文意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刚才把课文用不同方法读了好多遍,其中的意思你知道了多少呢?请再好好地去读一读,用上以前学过的多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去看看能理解哪些字的意思呢?(自由读,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
1.先看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交代了磨溪针的地理位置。
2.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先读读这句,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世:世间。世上;传:传说【扩词理解】)
(2)你遇到难理解的字词了吗?谁来帮帮他?你用的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未:没有,成:成功,弃:放弃,去:离开)
联系整句话,未是没有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传说李白在山里读书,没有成功,放弃离开。
你发现了什么?看来我们在翻译古文时,有时候需要调整字词的顺序。
李白读书没有成功想半途而废,那同学们在生活中有什么半途而废的事情呢?可以学学古人来说说吗?
(),未成,弃去。
李白真的如愿离开了吗?是什么改变了李白呢?
3.出示: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1)理解“过是溪”。
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示例:路过、经过、跃过)
引导: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小结: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2)字词理解
逢:碰到,恰逢(扩词理解)
老媪:老妇,老婆婆(清平乐村居中白发谁家温媪,回顾已知内容)
方:正在(联系注释)
整句话:李白经过磨针溪,正好碰到老婆婆正在磨铁杵。
4.出示:问之,曰:“欲作针。”
(1)理解“问之”。
引导:谁问?问什么?
你来问一问呢:
生回答后师小结: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那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用上补充空白的方法。
(2)联系文中语句,观察“曰”字的字形,说说“曰”的意思。
(3)示例:外框是个“口”字,里面一横代表舌头,表示舌头在动、在说话。所以“曰”就是说的意思。
(4)师小结:原来六个字写出了一段对话呀!
(5)师引导朗读:既然是一段对话,你认为应该怎么读?(生自由练习对话)
5.出示: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师引导: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李太白、太白)
(2)辩一辩:为什么不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预设: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3)生读上面带有人称的语句。
(4)师引导: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明白了老婆婆的意志,什么意志呢?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生交流后师小结: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还卒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的感知理解为主,教师达到指导效果,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
感受形象
1.李白被磨杵成针的老婆婆的意志感动了,回去继续学习,完成学业。这一次李白读书遇到苦难还会放弃吗?是的,被老婆婆磨杵成针的意志感动的李白绝对不会轻易放弃了,不信你瞧——
冒着炎热的夏日,李白擦去额头的汗水,坚持认真读书
迎着刺骨的寒风,李白( ),坚持认真读书
在昏暗的烛光下,李白( ),坚持认真读书
在蚊虫的叮咬下,李白( ),坚持认真读书
是的呀,不论遇到哪些困难,李白都坚持学习,因为他明白了(持之以恒的道理。)
2.拓展延伸。
(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生抢答)
(2)出示课件。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设计意图】想象说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想象说话的过程中体会到李白的精神,在想象说话中让学生融入课本,更能深刻理解人物品质和精神。
五、联系生活
1.同学们都被老婆婆的意志感动了,那你们又想对自己说些什么?
当我们因为困难和挫折,失望气馁的时候,想想——;
当我们因为挑战和难题,畏惧退缩的时候,想想——;
当我们因为恐惧和害怕,准备放弃的时候,想想——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2.听着同学们的回答,老师感受到大家内心的汹涌澎湃,你想用朗读表达出你的情感吗? (指名+齐读)
3.课文学到这,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已经记在你的心里面了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尝试着再读一读,记一记。(填空式背诵。自背+展示背诵)
愿铁杵成针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你们!
【设计意图】学语文是为了用语文,将生活和语文的桥梁打通,让学生从书本文字中汲取力量,多种层次的读书设计其实是背诵设计,让学生在一次次挑战中完成背书,循序渐进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
拓展积累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②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③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谁能来说说这小古文说的是什么呢?你体会到了匡衡什么精神?
【设计意图】学法进行迁移,将在本课学到的知识内容迁移到文言文中去,在使用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到的知识,力求能达到融会贯通。
六:板书设计
弃去
1220470-128905意
借助注释
还卒业 组词扩充
回顾已知
补充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