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借助注释了解《马诗》的大致内容。
2.结合诗人的生平事迹,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
3.体会重点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借助注释了解,《马诗》前两句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字词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表达要准确。古人在字词的运用方面就特别讲究,所以才有了推敲一词。今天我们以古诗为例,来体会重点字词所表达的情感。
二、新授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结合注释 读一读这首诗,注意: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读得怎么样?
(教师随机指导: 出示有朗读节奏的诗: )
3.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
5.学生齐读
6.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这个标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
指的是战马
从哪里能看出这是指战马?
月似钩:钩指兵器
金络脑: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大漠、燕山:边塞
通过这次字词,我们可以判断这首诗歌应该是个边塞沙场有关的
(二)品味古诗
1.朗读第一、二句,结合注释,思考这两句话写了怎么样的场景?
空旷的大漠上,沙子如雪一般。高拔险峻的燕山上,月亮像钩子一样。
“沙如雪”从哪些角度来写沙子?
触觉:冰凉的
颜色:白色。
为什么会是如雪的白色?
在月光的照耀下。因此月光应该是皎洁的。
月似钩:新月如弯钩一般。
燕山:一般用来代指边塞。
明确:第一、二句所描写的场景应该是在何时何地的?这样的景色给你带来什么感觉?
在边塞大漠的夜晚,宁静荒凉
猜测:作者为什么会联想到战场?你们觉得他联想到这样的场景,他会想做什么?
想到了上战场杀敌,报效国家
三、小结
钩,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由戈演变而成。钩是一种多刃器械,其身有刃,末端为钩状,护手处作月牙状,有尖有刃。相传清代中期河北献县人窦尔墩曾以双钩闻名“钩”字在古诗中一般指“吴钩”,是春秋时的一种兵器。“月似钩”不仅为了写月亮的形状,同时也是一种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板书设计:
马诗
沙如雪 月似钩
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
2.积累其他《马诗》
课后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