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5-27 16: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醉翁亭记》学案(一)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这千古名句,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读课文
1.听读。(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标注上汉语拼音。
2.正音。(幻灯出示重点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辨清字形。)
3.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中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语气(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语气(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1)感叹语气(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
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凡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每人各读一遍,然后纠正读音错误。
5.指定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读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
二人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者借助工具书完成。对于确实解决不了的词句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时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难点提示:
(1)第一自然段:
环滁皆山也 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山行六七里 峰回路转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饮少辄醉
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二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 晦明变化者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3)第三自然段:
至于负者歌于滁 伛偻提携, 泉香而酒冽;
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觥筹交错,
坐起而喧哗者 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4)第四自然段:
已而夕阳在山 树林阴翳 鸣声上下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
四、再读课文
集体朗读全文。要求: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画出来。然后回到课文深入分析:作者都是因何而乐?
五、当堂检测
一. 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琅琊(yá) 饮少辄(zhé)醉
B.林霏(fēi)开 云归而岩穴瞑(míng)
C.山肴(yáo)野蔌 晦(huì)明变化者
D.树林阴翳(yì) 水声潺(cán)潺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名之者谁?(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野芳发而幽香( )(5)临溪而渔( )(6)非丝非竹( )
(7)树林阴翳( )
3、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被动 E.省略 F.判断句
(1)帝感其诚( ) (2)何苦而不平( )
(3)甚矣,汝之不惠( )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5)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8)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4、指出下列各句的修辞方法
(1)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
(2)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4)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
(6)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
二、阅读回答问题
(一)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太守谓谁?”“饮少辄醉”中的“意”“寓”、“谓”、“辄”在文中的意思。
①意:
②寓:
③谓:
④辄:
2.解释句中加框的词。
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 )
3.指出下列句中的“之”所指代的具体事物。
①名之者谁?( )
②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4.这个语段中,有一个现在常用的成语,这个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
5.“太守与客来饮于此”,句中的“此”所指代的是 。
6.醉翁亭的建造者是 ,命名者是 。
7.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8.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9.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10.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
六、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全文。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阳)留守推官,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景佑元年(1034),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馆阁校勘。景佑三年,范仲淹因上章批评时政,被贬饶州,欧阳修为他辩护,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康定元年(1040),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提出了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庆历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以后,又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至和元年(1054)八月,奉诏入京,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嘉佑二年(1057)二月,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的文风,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这对北宋文风的转变很有影响。嘉佑五年(1060),欧阳修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英宗治平二年(1065),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曾表异议,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除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这一年,他改号“六一居士”。熙宁四年(1071)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