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一中、莆田二中、仙游一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位置;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实、生动、全方位的描写,其中既有依据史书敷衍的历史作品,更有与史传等不同的对庶民生活的关照。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庶民的日常生活,一些野史杂传中也许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往往也是零散的、片段的。想要复原中国古代生活的完整面相,古代小说是最直接、也最重要的资料。因此,古代小说可以说是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不可替代的形象载体。同时,由于中国社会的连续性,国民性的继承性,古代小说对古代社会与人性的描写,有一些内容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古代小说中的崇高与卑污、迷茫与清醒等等,同样可以是今人反思自我的镜子。
古代小说既受思想学术的影响,又是后者的活化。小说家、特别是文人小说家有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对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作形象化的阐释,因而可以成为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研究的旁证。清代刘献廷在《广阳杂记》卷二中说世人“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从“性天”的本原上和智慧的根本上,将小说与经典文化联系起来,是一种极为独到的见解。
不过,小说当中人生智慧的体现最主要的还不是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的图解,而是通过人生体验的发现与提炼,对人生哲理的艺术再现。《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能够跻身经典文学之列,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二是它以精微的思理,提炼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感受与智慧。这两点其实也可以推及中国整个古代小说。
古代小说是一种艺术审美的结晶,还是一种汉语修养提高的捷径。《世说新语》字字珠玑,《聊斋志异》语语精彩。就是通俗小说中的一些浅近文言,也往往体现出文言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魅力,在雅俗之间寻找到一种极好的平衡。时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语言更倾向于简要的表达,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粗鄙化、模式化、符号化的现象,古代小说应该可以作为一种我们丰富语言表达能力的营养源。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资源,被不断地开发利用。《西游记》《红楼梦》可能是被改编为影视剧最多的古代小说之一,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又是各种游戏软件开发的灵感来源与素材依据。这些都说明古代小说、特别是其中的经典之作,是一种文化上的富矿,对后世的文化生活产生着持续性的广泛影响。我们应对古代小说有更多的钻研,才能更积极有效地利用其再生价值,同时避免对原著糟践式的、不负责任的开发。
(摘编自刘勇强《阅读古代小说的91个理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代小说不只是过去时代的文化遗存,它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性对当下仍有借鉴意义。
B.古代小说中所包含的丰富的人生智慧,对今人仍有重要的开导、点拨和提升的作用。
C.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方面的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作品。
D.古代小说与主流思想、经典文化之间的联系,离不开小说家积极参与下的艺术创作。
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显现古代小说与史传文学之间在反映生活中的差异。
B.文章通过对古代小说语言特点的分析,论证了古代小说中的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C.文章以清代刘献廷的著述为依据,论证了古代小说与主流思想间的融会贯通之处。
D.与重视古代小说中的文化艺术资源相关,文章着重分析了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隐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如果不是可以作为研究经典文化的旁证,古代小说不会有这样的地位和热度。
B.《红楼梦》《西游记》《聊斋志异》等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性。
C.由于古代小说对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的演绎与诠释,使小说成为通俗化的大众读物。
D.古代小说可以从多方面满足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成为经典的作品。
二、小说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4—7题。(16分)
那宝玉听见贾政吩咐他“不许动”,早知多凶少吉,那里承望贾环又添了许多的话。正在厅上干转,怎得个人来往里头去捎信,偏生没个人,连焙茗也不知在那里。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不劝不成!”
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忙又退出,只得觅人进去给信。王夫人不敢先回贾母,只得忙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赶往书房中来,慌的众门客小厮等避之不及。王夫人一进房来,贾政更如火上浇油一般,那板子越发下去的又狠又快。按宝玉的两个小厮忙松了手走开,宝玉早已动弹不得了。贾政还欲打时,早被王夫人抱住板子。贾政道:“罢了,罢了!今日必定要气死我才罢!”王夫人哭道:“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况且炎天暑日的,老太太身上也不大好,打死宝玉事小,倘或老太太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贾政冷笑道:“倒休提这话。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孝,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说着,便要绳索来勒死。王夫人连忙抱住哭道:“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怨,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贾政听了此话,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了,泪如雨下。王夫人抱着宝玉,只见他面白气弱,底下穿着一条绿纱小衣皆是血渍,禁不住解下汗巾看,由臀至胫,或青或紫,或整或破,竟无一点好处,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
众人答应,七手八脚,忙把宝玉送入怡红院内自己床上卧好。又乱了半日,众人渐渐散去,袭人方进前来经心服侍,含泪问他:“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宝玉叹气说道:“不过为那些事,问他做什么!只是下半截疼的很,你瞧瞧打坏了那里。”袭人听说,便轻轻的伸手进去,将中衣褪下。宝玉略动一动,便咬着牙叫“嗳哟”,袭人连忙停住手,如此三四次才褪了下来。袭人看时,只见腿上半段青紫,都有四指宽的僵痕高了起来。袭人咬着牙说道:“我的娘,怎么下这般的狠手!你但凡听我一句话,也不得到这步地位。幸而没动筋骨,倘或打出个残疾来,可叫人怎么样呢!”
?????? 正说着,只听丫鬟们说:“宝姑娘来了。”袭人听见,知道穿不及中衣,便拿了一床袷纱被替宝玉盖了。只见宝钗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向袭人说道:“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可以就好了。”说毕,递与袭人,又问道:“这会子可好些?”宝玉一面道谢说:“好了。”又让坐。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便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心中自思:“我不过捱了几下打,他们一个个就有这些怜惜悲感之态露出,令人可玩可观,可怜可敬。假若我一时竟遭殃横死,他们还不知是何等悲感呢!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冥冥之中若不怡然自得,亦可谓糊涂鬼祟矣。”宝玉方欲说话时,只见宝钗起身说道:“明儿再来看你,你好生养着罢。方才我拿了药来交给袭人,晚上敷上管就好了。”说着便走出门去。袭人赶着送出院外,说:“姑娘倒费心了。改日宝二爷好了,亲自来谢。”宝钗回头笑道:“有什么谢处。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对景,终是要吃亏的。”说着,一面去了。
????? 袭人抽身回来,心内着实感激宝钗。进来见宝玉沉思默默似睡非睡的模样,因而退出房外,自去栉沐。那时天色将晚,众人也都退出。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刚要诉说前情,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黛玉。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一句话未了,只见院外人说:“二奶奶来了。”林黛玉便知是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说道:“我从后院子去罢,回头再来。”宝玉一把拉住道:“这可奇了,好好的怎么怕起他来。”林黛玉急的跺脚,悄悄的说道:“你瞧瞧我的眼睛,又该他取笑开心呢。”宝玉听说赶忙的放手。黛玉三步两步转过床后,出后院而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坏了”,贾政对众门客心怀不满,是因为这些门客平日宠溺宝玉,才导致宝玉做出出格之事。
B.宝玉恍恍惚惚中梦见蒋玉菡、金钏儿等人,巧妙地照应了前文,既写出了宝玉伤情之重,也暗示了宝玉挨打的原因。
C.宝玉挨打后,作者运用语言和动作等描写袭人、宝钗、黛玉的反应,既鲜活地凸显了人物个性,又推动了情节发展。
D.作者构思巧妙,通过描写宝钗和黛玉探视宝玉的情节,写出了对宝玉的疼惜,把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
5.结合《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二词,选出最符合宝玉挨打的原因一项( )(3分)
①无故寻愁觅恨,②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③腹内原来草莽。④潦倒不通世务,⑤愚顽怕读文章。⑥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时凄凉。⑦可怜辜负好韶光,⑧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A.①③⑤⑥ B.①④⑤⑧ C.①③⑤⑧ D.①④⑤⑥
6.结合选文内容,分析文中划线的语句表现了宝玉怎样的心理与性格?(4分)
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7.宝玉挨打后,宝钗和黛玉在探望宝玉的过程中,表现出哪些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三、古诗文阅读(47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项羽本纪》选段,完成8—14题。(29分)
项羽威震楚国,名闻诸侯。救巨鹿,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当是时,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8.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诸将皆从壁上观(营垒) 行略定秦地 (夺取)
B.急击勿失(错失) 乃用陈平计间项王(离间)
C.以恶食食项王使者(给……吃) 稍夺之权(剥夺)
D.非战之罪也(过错) 亡其两骑耳(丢失)
9.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无不膝行而前 即东封郑
B.沛公欲王关中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刑于寡妻
D.汉王患之 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10.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使子婴为相 ②愿为诸君快战
③疽发背而死 ④项王瞋目而叱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1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句:然今卒困于此
A.此天子气也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诸侯们却各怀心思,没有参与战斗。战斗结束后,诸侯们伏地跪行,不敢抬头面对项羽。
B.破函谷关后,项羽向西进军,屠戮咸阳,杀死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大火三月不熄,所过之处无不被摧毁残破,致使秦朝财宝、美女遭受到浩劫。
C.项羽中了陈平的反间计,对范增心存猜忌,逼迫范增请辞。范增十分生气地离开,最终他还没有到达彭城,就背发疽疮而死。
D.面临绝境,项羽明知必死,没有退缩,痛快杀敌,凭一己之力杀敌数十百人。项羽最后的战斗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保住一世英名。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14.根据选文,请简要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5—16题。
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①。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①“将军”句:班超投笔从戎,因久在边塞镇守,年老思归,给皇帝写了一封奏章,上有两句:“臣不敢望到酒泉郡(在今甘肃),但愿生入玉门关”。
15.对这首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
B.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一兴一衰,一乐一哀,间接抒发无限感慨。
C.这首曲子咏史用典,寄托历史兴衰、民生疾苦之感叹,给予百姓深切的同情。
D.整首曲子典雅工巧,含蓄隽永,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发无限感慨于不发感慨中。
16.“读书人一声长叹”中“叹”字耐人寻味,诗人感叹的内容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9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9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他弹奏的声音逐渐稀疏,铿的一声之后“ ”的动作中可以看出。
(2)杜甫《登岳阳楼》中“ , ”两句,描画出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的手法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4)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从侧面展现“客”吹洞箫时的神奇感染力。
(5)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出琵琶女受到再三邀请下出场时羞怯的神态。
四、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0题。(9分)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成为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为止,总称为“二十六史”。
子,就是指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
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 的文化大厦,那么:经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是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门窗的参与,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一切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正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 的殿堂。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一枝独秀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一枝独秀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而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既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21.下面三处情境下的用语及实用文的部分摘录存在表述不得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3分)
(1)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2)《新白娘子传奇》中张员外答谢白娘子时说:“久闻白娘子大名,今日一见果然是名不虚传,您虽是一介女流,但您的作风丝毫不让须眉,真是让人佩服啊!”
(3)《扬子晚报》报道:“‘八一三’淞沪抗战健在老兵重返昔日战场,重游谢晋元墓地,祭奠团长和死难战友的英灵。”
(1) 改为: ;
(2) 改为: ;
(3) 改为: ;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① ;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就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庄子》,② 。他们之所以认为《水浒传》笔法好,③ ,这种高明的写人艺术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
五、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②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李大钊)
③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陈独秀)
④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鲁迅)
⑤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起你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二三句为基础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1.C。“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方面的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作品”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古代小说能够关照到大多数史传作品忽略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不等于“描写水平超过大多数史传作品”。
2.D。“文章着重分析了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隐患”错误,开发过程中需要避免的隐患只是在文章结尾作为使论述更全面的补充而被提及,并不是论述的重点。
3.D。A.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古代小说的地位和热度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作为研究经典文化的旁证。原文第一段就说到“古代小说对古代政治、文化、信仰、民生等各个方面,展开了详实、生动、全方位的描写,其中既有依据史书敷衍的历史作品,更有与史传等不同的对庶民生活的关照”。B.“之所以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性”归因错误,从文中第三段“《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能够跻身经典文学之列,其中重要的原因,一是它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二是它以精微的思理,提炼出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感受与智慧”来看,文章强调的是它们的是艺术性。C.错误,信息整合及推断错误。从原文第二段“小说家、特别是文人小说家有时会更积极主动地对主流思想与经典文化作形象化的阐释”和第三段“一是它以感性的方式演绎与诠释了高深玄妙的中国文化”来看,都不能作出这样的推断。
4.A。从“众人听这话不好听,知道气急了......”可知,“对众门客早已心怀不满”,不正确;“正因为这些门客平日宠溺宝玉,才导致宝玉做出出格之事”,无中生有。
5.B。贾政对贾宝玉的不满,从根本原因来说,是道学先生贾政与崇尚自由的贾宝玉思想观念不合导致的矛盾冲突。从备选的词句中可以选出“无故寻愁觅恨”“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于国于家无望”等句子,由浅入深,鞭辟入里,据此分析即可。
6.示例: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1分)宝玉的“长叹一声”和回答既表明他对黛玉推心置腹的安慰,(1分)也表现了他对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不屑功名富贵、重情的性格。(2分)
7.①探望的方式不同:宝钗是在白天公开探望,而黛玉是在黄昏悄悄探望。
②对宝玉挨打的态度不同:宝钗认为宝玉挨打事出有因,从“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可以看出;黛玉认为宝玉不该打,从“你从此都改了吧”可见一斑。
③表现的情感不同:宝钗的感情显得节制、稳重(理性),如欲说还休、红脸、低头、含泪等,黛玉的感情显得深沉、热烈(感性),如“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足见哭之深,哭之久。
(1点2分,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8.D。“亡”意为“损失、失去”。
9.C。A.名作状语,用膝盖;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B.名作动,称王;使动,使……称王; C.名称做动,向东而行;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榜样;D.意动用法,以……为患;使动用法,使……高
10.D。①动词,担任;②介词,替;③表承接;④表修饰。
11.B。例句:被动句。A.判断句;C.状语后置;D.定语后置。
12.C。“愿赐骸骨归卒伍”,范增主动请辞。
13.(1)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重点词“之”“去”2分;省略句“具告以事”“与俱去”1分,句意2分。)
(2)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重点词“听”“与”“弗取”3分;句意2分。)
14.①刚愎自用,不善用人。②优柔寡断,错失良机。③残杀无辜,不得民心。④迷信武力,自大轻敌。⑤目光短浅,沽名钓誉。(1点1分;如有其它观点,言之有理亦可。)
参考译文:
项羽威震楚国,名扬诸侯。援救钜鹿,就率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把船只全部弄沉,把锅碗全部砸破,把军营全部烧毁,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表示一定要决死战斗,毫无退还之心。与秦军遭遇,交战多次,阻断了秦军所筑甬道,大败秦军。这时,前来援救钜鹿的诸侯各军筑有十几座营垒,没有一个敢发兵出战。到楚军攻击秦军时,他们都只在营垒中观望。楚军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士兵们杀声震天,诸侯军人人战栗胆寒。项羽在打败秦军以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军门时,一个个都跪着用膝盖向前走,没有谁敢抬头仰视。
(项羽带兵西行)要去夺取平定秦地。过了几天,项羽率兵西进,屠戮咸阳城,杀了秦降王子婴,烧了秦朝的宫室,大火三个月都不熄灭;劫掠了秦朝的财宝、妇女,往东走了。
当时,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能跟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诉项羽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秦王子婴为相,珍奇宝物都占为己有了。"项羽大为愤怒,说:"明天准备酒食,好好犒劳士卒,给我把沛公的部队打垮!" 这时候,项羽有兵卒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有兵卒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项羽说:"沛公住在山东的时候,贪图财货,宠爱美女。现在进了关,财物什么都不取,美女也没亲近一个,看这势头他的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觇望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为龙虎之状,五色斑斓,这是天子的瑞气呀。希望您赶快进攻,不要错失良机!"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于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他们一起死了。"
项羽率兵向西进军,屠杀掳掠咸阳城,杀死了秦国的降王子婴,焚烧了秦朝的宫殿,大火三个月都没有熄灭;劫取了秦朝的财宝、美女,往东而去。有人劝项羽说:“关中这块地方,有山河为屏障,四方都有要塞,土地肥沃富饶,可以建都成就霸业。”项羽看到秦朝宫殿都被大火烧得残破不堪,心里又思念家乡,打算向东而归,说:“富贵以后不回故乡,就好像穿了锦绣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谁能知道他富贵了呢!”那个劝项羽的人说:“人说楚人好像是猕猴戴了人的帽子,果真是这样。”项羽听到这话,把那个劝说的人扔进油锅里烹炸而死。
汉三年,项王屡次侵夺汉军的甬道,汉王粮食缺乏,恐慌起来,请求讲和,划分荥阳以西归汉。项王想要答应他。历阳侯范增说:“汉军容易对付,现在放掉他们,不予以消灭,以后一定要懊悔。”项王就和范增加紧围攻荥阳。汉王深为忧虑,就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项王和范增。项王的使者来了,给他准备了牛、羊、了齐全的丰盛筵席,打算端上去。端饭菜的人一看使者,假装惊愕他说:“我以为是亚父的使者,没想到反而是项王的使者。”把饭菜又端了下去,拿粗菜恶饭给项王的使者吃。使者回来报告了项王,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的形势,大局已定,君王好自为之。请赐还我的躯体,让我成为一个普通的士卒。”项王答应了他。范增走了,还没有到彭城,因背上长毒疮死去了。
项王的部队驻守在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的军队把他重重包围。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了,对他的骑兵说:“我带兵起义至今已经八年,亲自打了七十多仗,抵挡我的敌人都被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没有战败,因而能够称霸,据有天下。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今天必死无疑,我愿意给诸位打个痛痛快快的仗,让诸位知道的确是上天要灭亡我,决不是作战的过错。” 于是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汉军把他们包围起几层。项王对骑兵们说:“我来给你们拿下一员汉将!”命令四面骑士驱马飞奔而下,约定冲到山的东边,分作三处集合。于是项王高声呼喊着冲了下去,汉军像草木随风倒伏一样溃败了,项王杀掉了一名汉将。这时,赤泉侯杨喜为汉军骑将,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大眼睛呵叱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吓坏了,倒退了好几里。项王与他的骑兵在三处会合了。汉军不知项王的去向,就把部队分为三路,再次包围上来。项王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一名汉军都尉,杀死有百八十人,聚拢骑兵,仅仅损失了两个人。项王问骑兵们道:“怎么样?”骑兵们都敬服地说:“正像大王说的那样。”
15.C。A项,“开头用四面楚歌、火烧赤壁、投笔从戎三个典故”错误,开头用霸王别姬、曹操被蜀吴联军大败于赤壁、班超空老玉门关外三个典故,引出英雄美人的故事,寄寓了作者对时世的看法。B项,“间接抒发无限感慨”错误,“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伤心”“长叹”属于直接抒发感慨。D项,“典雅工巧”是指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工整、巧妙,在语言风格上,此曲与前曲的偏于典雅不同,更多运用口语乃至俗语。
16.①叹国家遭难。“战火曾烧赤壁山”写出战火不断,国家受创。②叹百姓遭殃。“伤心秦汉,生民涂炭”写出民生疾苦。③叹读书人无可奈何。“读书人一声长叹”写出虽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
17.(1)舍瑟而作?(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3)彩舟云淡,星河鹭起(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5)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8.C。“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擎天之柱”,古代传说中支撑上天的柱子,现在指能控制局面或在危难中能转危为安的人。语境强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的地位,故应选“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形容非常逼真,像活的一样。“生生不息”,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语境中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富丽堂皇”,多形容建筑物宏伟华丽或场面盛大、豪华,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高耸入云”,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高峻挺拔。语境中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的高峻坚实,并没有富丽华美之意,故应选“高耸入云”。“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中说的是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
19.B。?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删去,让“经史子集”作其主语;二是语序不当,应是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
20.D。?根据括号后的句子“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子的句末强调“密不透风、缺乏生机”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C项。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项。对比BD两项,D项,以“钢筋水泥”作主语,和前文衔接联系更紧密。?
21.(1)“笑纳”是请别人收下,改为“收下”;(2)“一介女流”含轻蔑之意,改为“一介女子”;(3)“重游”带有游览、游赏之意,有失敬重,改为“拜谒”;
22.①人物往往显得虚假单薄;②另一部应是《水浒传》;③就是因为它有高明的写人艺术
解析:这段文字是说文学作品中的写人艺术。第一处,前面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好坏分明”,后面应是说这种写法的效果,分号说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并列关系,从后面“史传文学作品……人物写得真实丰满”可知,民间文学写人好坏分明的效果往往是“人物显得虚假单薄”;第二处,前面说“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着两部书,一部是《庄子》”,既然是两部书,可见此处应是说另外一部,再根据后面“他们之所以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可知,另一部应是《水浒传》;第三处,前面说“他们之所以认为《水浒传》笔法好”,可见此处应是解说原因,再结合后面“这种高明的写人艺术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这句可知,原因应是“它有高明的写人艺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