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二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长汀二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5 21:4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汀二中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1年5月10日
一、文本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如今,人们对旅游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看山看水看风景”阶段,开始走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的新阶段。
从近年来对节假日旅游市场的监测结果来看,90%以上的游客会参与各类文化活动,40%的游客会进入文博场所。一些地方建设融文艺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文化艺术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形成文化旅游生活综合服务体系,为“文化+旅游”创造更多新体验。
“文化+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热点。体验文化、增长见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主要出游目的。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旅游+文化”发展的可靠保障,给文化旅游市场带来广阔发展空间。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旅游产品不是寻求创新融合,而只是打着文化的旗号。我国目前不缺购买力,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
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文化+旅游”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日前,在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交会上公布的100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涉及雕刻塑造、金属加工、器具制作、纺染织绣、剪纸刻绘、编织扎制、陶瓷烧造等13类。其实,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象鲜明的特色文化城市,鼓励各地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丰富的市场资源需要健康有序的市场运行环境,发展良好的旅游生态。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是推进“旅游+文化”持续发展的关键。
(选自马方波《文旅融合,“新”在哪儿?》)
材料二: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从而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不能过度商业化”涉及的保护主体非常广,涵括了各种类型的遗产地:既有文物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和名村,也涉及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地和国家公园。“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意味着保护与活化不能简单地提供产品和迎合受众,而是要覆盖价值阐释传播的原则、标准、路径、方法和产品整体流程。
对此,又旅融合如何做?首先,在文旅融合中,要细分出“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文旅融合不能只是将“文”“旅”简单分为买卖两方,也不是每项文化资源都可一样对待。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资源进入文旅融合环节时,存在着一条几年来都未被凸显强调的“隐形门槛”,这就是其价值标准。目前,至少有半数资源已完成价值提取,也由之成为“金名片”被万众瞩目。细分“文物与旅游融合”并形成传播体系,就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门槛”,而非在“活化”时有意无意地绕过或回避。而“隐形”更多意味着文旅融合参与者具有文物与遗产价值阐释水平和传播能力。这是一门后发的、通过实践才能逐步成熟的学问,也是回答“不能过度商业化”的核心技能。只是现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太少了。
其次,不唯以计算人头数来评估效果,保持公共文化产品与利益性文化产品的对应比例。文物与遗产资源本质上是一种公共资源。其对应的“产品”首先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特性。在文旅融合过程中,文物与遗产活化其实是一个需要推进的领域。其中的难点在于:目前缺乏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阐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只能沿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模板。这种公共价值与商业需求形成的悖论,常使得“越开放、越破坏”的现象反复出现。
对待历史文化遗产“不能过度商业化”,也意味着文旅融合中,唯以计算GDP和游客人头数来判读效果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文物与旅游融合”是资源、经营、受众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价值阐释过程和消费环境。任何一方都可对文物和遗产资源产生推动力或反向牵制。可以预见,“文物与旅游融合”会将遗产价值与旅游市场目标相加,形成全新局面。其中,会有意识地保持公共文化产品和利益性文化产品之间的比例。
文旅融合不仅能覆盖旅游市场的大部分优良资源和黄金目的地;而且通过大遗址保护、线性遗产保护、遗址公园与文化公园等形式,为文旅融合中的深度体验、研学旅行提供了价值、范围基础。如以大运河申遗为开端,跨地域、多领域的大遗址体系显示出文化遗产工作者的成熟功力。价值提取变得驾轻就熟也更恰当准确,提供的遗产类型和价值内涵更加丰富。
(选自齐欣《“不能过度商业化”,文旅融合应该这样做》)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目前,在我国购买力旺盛的前提下,“文化+旅游”产品也随之增多,但这些产品创新度都低,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B、相比以前,人们对旅游的认识有了改变,不再单纯地是看山、水等风景,还可以是观文品史、增长见识、体验生活等。
C、在发展旅游事业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范围很广,既有自然遗产方面的,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
D、文旅融合涉及资源、经营和受众,而这三者共同作用,对形成遗产价值与旅游市场目标相加的新局面有很大影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有些地方开发文化旅游综合体,这与大部分游客会参与文化活动相契合,从而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新体验。
B、文旅融合即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要想做好文旅融合,离不开特色元素、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C、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评估方式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这是由文物与遗产资源的本质决定的。
D、文旅融合是复杂的事情,不同文化资源要尽可能用不同方式对待,文旅之间既不能简单切割,也不能简单叠加。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以前的手艺是做生活必需品——铜壶、火锅等,有市场不愁销;后来有了工业品,手工艺品没有价格优势,市场发展举步维艰。
B、对文化传承人开馆授艺等弘扬、展示特色传统文化的审批一路绿灯,文化传承人还能享受申请项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C、纳西象形文字绘画体验馆馆内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所有项目考虑的都是怎么传承纳西文化。
D、红色文化不仅推动了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促进文旅融合,还为脱贫攻坚助力,推动了乡村振兴步伐。
4、请对材料二的行文结构内容进行简要梳理概括。(4分)
5、在有关文旅融合的观点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夸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狮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千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待“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这篇小说哀而不伤,仔细读来有一抹落寞的味道。戴车匠的儿子喜欢“洋老鼠”,对父亲的技艺并没多大兴趣,“螺蛳弓”最终被“洋老鼠”打败。
C、连戴车匠自己都隐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当一个人对自己所传承的经典技艺失去信心时,那这门技艺的没落趋势也就难以挽回。
D、戴车匠店里的板壁上有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明戴车匠酷爱文学。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采用第三称的文本叙事,相较于第一人称,其充分调动了叙事语气的功能,采用有限叙述视角,有着更为便捷的观察和访问的机会。
B、叙述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只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开篇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与结尾形成了呼应,点明了传统手工艺之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因为“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D、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一种淡淡的忧思。
8、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小说中车匠的人物形象?(4分)

9、汪曾祺曾经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要花招…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小说《戴车匠》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弱冠事刘崇,以骁勇闻。宋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护军王侁沮其议,日:“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因指陈家谷口日:“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魔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选自《宋史·杨业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B、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C、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D、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B、中使,帝王宫中派出的使者,多由宦官充任。
C、寅、巳,古人用来记时的十二地支,其中“寅”排在地支的第一位。
D、君侯,秦汉时对列侯而为丞相者的尊称,后用于对达官贵人的尊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杨业为保百姓,劝主投降。宋太宗征讨并围困太原城,使得太原城成为孤城,杨业为了保全城中的生灵,劝服他的主子刘继元向宋太宗投降。
B、杨业戍边有功,遭人妒忌。杨业将侵入雁门关的契丹军队打得大败,让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逃走,引起了戍守边关主将的妒忌,有人偷偷上书诽谤他。
C、杨业敢于吃苦,爱护部下。代州北部地区寒冷,而杨业在露天处理军务时旁边不生火,而且神情愉快,毫无寒冷的样子;他对部下有恩德,士兵都乐意为他所用。
D、杨业受人责难,愤然出战。杨业被护军王侁讥讽,愤然出战,并让潘美、王侁等人在谷口做好接应,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离开了谷口,杨业战败被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5分)
(2)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3分)
A、首联写出诗人得偿所愿登上了岳阳楼,但并未简单地以“喜”“悲”之词加以明确情感,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和体味。
B、颔联写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坼”字传神写出岳阳楼把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体现出雄伟壮阔的力量感。
C、尾联的景象极具画面感,长安附近的战火和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想象的虚景,后者是诗人自身实况。
D、本诗写于诗人晚年,是诗人出川漂泊之际,登上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与《旅夜书怀》基本上属同时期的创作。
15、请联系全诗简要概括“涕泗流”蕴含了诗人哪些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先后列举泰山巍峨与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引出“ , 。”
(2)、王维《山居秋暝》中通过描写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来表现诗人想过安静纯朴生活理想的句子是“ , 。”
(3)、温庭筠《菩萨蛮》中,诗人用眉的深浅不一和发髻的蓬松如云来暗示女主人公刚刚起床的诗句是“ , 。”
(4)、周邦彦《苏幕遮》中,描写雨后荷花的美景,被王国维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的句子是“ , 。”
(5)、辛弃疾《书江西造口壁》中,暗喻作者收复失地百折不回意志的句子是“ , 。”
(6)、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的情态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2分)
一个伟大的戏剧家,往往也是思想家,或者说是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们关怀人的命运,关怀人类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同时代的剧作家中,甚至现代文学作家中,还没有人有着他这样宽广的人文精神和人类情怀。
①在这些人物的命运中,我们看到作家是怀着怎样一个伟大的仁爱的心灵,又是有着多么宽广的人道关怀
②曹禺所具有的悲剧思想是杰出的,是十分深刻的
③在曹禺的戏里,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命运,诸如繁漪、侍萍、四风、陈白露、翠喜、小东西、仇虎、金子、愫方、文清,还有觉新、瑞珏、鸣凤……
④甚至,连周朴园,他都有着怜悯
⑤莎士比亚是这样,曹禺也是这样
⑥在他看来,人的悲剧境遇,几乎带有一种不可逃脱的性质
A.①④②⑤③⑥ B.②①③⑥④⑤
C.①③⑥④⑤② D.⑤③①④⑥②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2分)
A. 于是凤蝶找到树阴里,收拢四翅,停歇在枝上。到明天,要是落雨,它就不出去。要是晴天,就照常往花丛飞去。
B. 花所请的媒人,有风、有水、有昆虫。大概请昆虫做媒的花顶多顶多。
C. 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
D.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19、下面有关戏剧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中国的现代戏剧主要指二十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其中的主体。我们常说的戏剧鉴赏主要指中国现代、当代戏剧和外国戏剧的鉴赏。
B.戏剧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根据矛盾冲突的性质,戏剧又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雷雨》属于悲剧。
C.戏剧语言是戏剧的灵魂,它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好的台词总是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
D.下列剧本,体裁、作者分别是:《日出》——现代剧——曹禺;《王昭君》——历史剧——郭沫若;《上海屋檐下》——现代剧——夏衍。
20、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A.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良曰:“长于臣”
B.为击破沛公军???????????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C.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 以吾一日长乎尔
21、下列文言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2分)
A、西取由余于戎 B、月出于东山之上 C、百姓乐用 D、以其无礼于晋
22、请用一段话简要概括2021春运的主要特点,不超过60个字。(5分)
无须“近身”接触的智能无人安检机、智能红外线“测温门”、低密度“分散式”候乘车环境……在2021年春运旅途中,伴随各类“无接触”设备的普及与使用,科技对传统春运的改变在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愈发突出。从进门候车到出站返家,“无接触”等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不仅带来了效率上的提升,也为疫情防控创造了可靠条件。此外,客流预测、精准筛选、信息发布、平安返乡……大数据应用的逐步细化,也正从各个方面与春运实现无缝对接,朝着人们期待的节奏发展和改变着。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胜利闭幕,这条小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也被称之为“红船精神”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一代代共产党人在其征途上砥砺前行,推动着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学史沉思,可以知来路;悟史力行,可以开新局。
校团委响应团中央的号召,组织全校学生学习党史,并举行“追寻·铭记·传承”的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长汀二中2020/2021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1、A A项,“但这些产品创新度都低,很难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原文中“但旅游市场也存在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缺的是让人入眼入心的产品”的信息可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度低,而是其中一部分产品有这种现象。
2、C C项“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中“唯以计算GDP和游客人头数数额来判读效果的模式正在走向终结”的信息可知,这里是说不能仅用计算人头数量、计算营业数额的传统方式,并没有说“不能用于文旅融合市场”。
3、C 材料二的观点:文旅融合不可过度商业化。A项,表达的是工业化对手工业市场的冲击。B项,表示的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跟文旅融合无关。C项,“商品基本不卖”“文化体验只收工本费”表示的是重视历史文化,不过度商业化。D项,只是提出了红色旅游促进乡村振兴话题,没有表示出对文旅融合不可过度商业化的态度。
4、①先提出“不能过度商业化”的观点;②然后阐释其所涉及的保护主体范围;③再分析文旅融合应采取的两种措施;④最后进行总结,点出“不能过度商业化”前提下的文旅融合的意义。(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不同点:①材料一在谈到文化与旅游融合时,认为特色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就是要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扩大优质旅游产品供给;②材料二在谈到文化与旅游融合时,认为要挖掘文物、文化和自然遗产、历史文化名城诸多资源背后的价值,不可过度商业化,形成一套独有的、最大限度阐释真实、完整价值的效果评估标准,从而推进文物与遗产的活化。
相同点:材料一与材料二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关键点上都着眼于文化价值的传承,让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同点4分,相同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D (“酷爱文学”错,表现了人物的“审美追求”。)
7、A (“采用有限叙述视角”错误,是全知视角。)
8、①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疼爱孩子的父亲形象;②也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生存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4分,每点2分)
9、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正文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③语言抒情化。使用散文化的笔调描写了戴车匠的工作状态、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④叙事风格舒缓,营造了一种对传统技艺流逝的淡淡忧伤。(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满分,大意对即可。)
10、A(原文标点为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1、C(排在地支的第一位的是“子”)
12、D(“结果潘美、王侁等人为了争功”说法错误,原文“美不能制”说明潘美并没有争功)
13、(1)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次”“会”“班师”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身上负伤几十处,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杀了几十上百个敌人。
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2分;“被”“殆尽”“手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杨业,并州太原人。二十岁侍奉刘崇,以骁勇闻名。宋太宗征伐太原,素来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悬赏要得到他。不久太原这座孤城难以守住,杨业劝他的主上刘继元投降,以保全生命。刘继元投降后,皇帝派遣宦官召见杨业,十分高兴,任命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皇帝认为杨业对边防事务熟悉,再次升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适逢契丹入侵雁门,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自西路出发,由小路到雁门北口,从南面背后攻击他们,契丹大败。从此,契丹的军队看见杨业的军旗就领兵离开。戍守边境的主将大多忌恨他,有人暗中上书诽谤他,皇帝看见这些奏章都不问,把这些奏章封好交给杨业。
雍熙三年,大军北征,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命杨业为他的副职。各军接连攻下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大军驻扎在桑乾河,适逢曹彬的军队失利,各路军队收兵返回,潘美等回到代州。不久,下诏迁移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州的百姓到内地,命令潘美等率领的军队护送他们。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更强大,不可与他们交战。派强弩手一千人在谷口列阵,用骑兵在半路救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万无一失了。”护军王侁反对他的主张,说:“您平时号称无敌,如今见到敌人逗留徘徊不与他们交战,难道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不是贪生怕死,是因为时机不利,白白地使士兵伤亡而不能建立功业。如今您责备我不愿牺牲,那我就先于各位出战。”于是指着陈家谷口说:“各位在这里安排好步兵和强弩手,分为左右两翼来支援,等我杨业转战到这里,就用步兵夹击救援我,否则,将全军覆没。”潘美就与王侁率领部下在谷口布阵。自寅时到巳时,王侁派人登上托逻台瞭望,以为契丹败走,想要争杨业的功劳,就领兵离开谷口。潘美不能制止,就沿着灰河向西南前进二十里。不多时听说杨业失败,立即指挥军队撤退。杨业奋力作战,自中午到傍晚,果然到了陈家谷口。望见没有人,就捶胸大哭,再次率领部下士兵奋力战斗,身上负伤几十处,士兵们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杀了几十上百个敌人。马受重伤不能前进,于是被契丹军捉住。杨业因此叹息说:“皇帝待我恩厚,本期望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却被奸臣逼迫,导致朝廷军队大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后遇难。
杨业没有读过书,忠烈武勇,足智多谋。练习攻防战术时,与士卒同甘苦。代州北部地区苦于寒冷,人们大多穿皮毛衣,杨业在露天处理军中事务,旁边不生火,侍从几乎要冻僵倒下,而杨业神情愉快,没有寒冷的样子。他处理政务简要,统领部下有恩德,所以士兵乐意为他所用。
14、(3分)B(岳阳楼错,应是洞庭水。)
15、(6分)①对亲戚朋友的眷念;②年老孤独的悲伤;③对国家前途的忧虑;④美好政治愿景无法实现的自悼。
评分建议:一点2分,答对三点得6分;意思对即可。
16、(1)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6)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17、D 解析:语段第一句指出一个伟大的戏剧家是关怀人的命运、人类的命运的,由⑤中的“是这样”“也是这样”可知,⑤作为第一句。语段在讲曹禺剧作的特点,③句紧承⑤句,介绍曹禺剧作中的人物命运。①中的“这些”提示与③相关联,④中的“甚至”“周朴园”强调对反面人物的悲悯情怀,紧承①句。根据语段末句,可知②句为总结句,位于末尾,由此可判断出选项为D。
18、D【解析】A项中“它就不出去”后面应该用分号,表示两层意思的并列。B项中的顿号应该为逗号,因为“有风”“有水”“有昆虫”并不是句中词语的并列。C项后面的问号应该为句号,因为全句并不表示疑问语气。
19、D解析:《王昭君》的作者是曹禺。
20、B B项,均为介词,给,替;A项,介词,对,向/介词,比;C项,动词,到/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介词,把/介词,因为。
21、C C是被动句,其他三项是状语后置句。
22、伴随着“无接触”等科技成果的不断应用,大数据应用的逐步细化,2021年春运效率提升,为疫情防控创造了可靠条件。(评分参考:每点1分,四点全对给满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