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提优训练】2020年春统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水墨
(mò
nò)
画?
染
(lǎn
rǎn)
绿
破碎(suì
shuì)
巡航(
xún
xín)
缆(
lǎn
nǎn)绳
铁锚(
māo
?máo)
二、看拼音,写词语。(11分)
hú
lu
sōnɡ
zhēn
mó
ɡū
biǎo
dì
dǎn
xiǎo
ɡuǐ
ruò
yònɡ
tòu
mínɡ
fēn
liè
chě
chénɡ
ruǎn
yōu
yōu
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童年的水墨画》作者是张继楼。
(
)
2.《剃头大师》一文中“剃头大师”指的是“我”。
(
)
3.孙子说:“不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
4.吹肥皂泡的过程是:做肥皂水→蘸→吹→提→扇。
?
(
)
5.《我不能失信》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
)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染绿?
松树?
打碎?
浪花
B.
松针?
蘑菇?
垂柳?
扑腾
C.
扇动
戏耍?
拔动?
钩竿
D.
表弟??理发?
责骂?
仇人
2.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破裂)
B.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融化)
C.(老年人身体)抖动摇晃的样子。(摇摆)
D.轻缓的飘动。(飘游)
3.下列不是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描写情景的是(
)。
A.
溪边钓鱼
B.
山上采花
C.
江上戏水
D.
林中采蘑菇
4.下列关于理解词语的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①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或生活经验理解。
③可以查字典、词典理解。
④可以上网查资料理解。
⑤可以向别人请教来理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依次是(
)。
味道:①气味;②滋味;③指趣味、情趣。
(1)这个坏苹果的味道很难闻。
(2)我看这部精彩的动画片,越看越有味道。
(3)妈妈烧的菜味道鲜美,非常可口。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五、填空题。(32分)
1.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泡(
)
葫(
)
拨(
)
扯(
)
但(
)
跑(
)
胡(
)
泼(
)
址(
)
胆(
)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1)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前一个斗笠指的是
,诗人运用
的手法把蘑菇形状写成像戴着的斗笠。
②后一个斗笠指的是
,诗人运用
的手法把
比作
。
(2)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①句中“
”一词说明肥皂泡表面的光泽亮和颜色多,而且泡泡摇晃不定。
②句中“轻清透明”不仅写出了肥皂泡
的特点,而写出了肥皂泡.
.
的特点。
③句中“乱转”一词写出了泡泡的
美。
3.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童年的水墨画》中“溪边钓鱼”让我看到了
.
.
的场景;“江上戏水”让我看到了
.
.
的快乐场面;“林中采蘑菇”让我感受到了
.
.
的欢喜。(3分)
(2)名句填空。(4分)
①见善则迁,
。
②
,是谓过矣。
③人谁无过?
,善莫大焉。
④改过不吝,
。
4.围绕开头的意思接着往下写具体。(5分)
雨下得真大,
.
.
.
.
六、阅读理解。(14分)
传 递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②司机倒是没有把我赶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③可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gān gà)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
④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是位老太太,满脸皱纹,一套灰色布衫,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看就是外地人。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⑤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笑声使我越发不安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我去换开零钱后给您。”
⑥老太太又笑了:“不用这么客气,也算咱俩投缘,我正好有一元零钱。我儿子一家在这里打工,三年前来城里投靠儿子,第一次坐公交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粗心的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⑦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3分)
投:A.放进去,送进去; B.合,迎合; C.找上去,走向。
(1)不用这么客气,也算咱俩投缘,我正好有一元零钱。(
)
(2)我儿子一家在这里打工,三年前,我来城里投靠儿子。(
)
(3)第一次坐公交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
)
2.文中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是(
)描写。(2分)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外貌描写 D.动作描写
3.用“ ”画出第⑤自然段中的问句。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将它换个说法。(3分)
.
4.本文写了三次投币,三年前(
);今天(
)
;将来(
)。(3分)
A.老太太帮我投币
B.我帮没零钱的人投币
C.小姑娘帮老太太投币
5.本文题目《传递》,你认为“传递”的是什么?(3分)
.
习作展示。(25分)
题目:他(她)真是个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热心肠”“小书虫”“乐天派”“昆虫迷”等。
2.通过一两件事,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写出人物特点
3.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4.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提优训练】2020年春统编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用“√”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水墨
(mò√
nò)
画?
染
(lǎn
rǎn√)
绿
破碎(suì√
shuì)
巡(
xún√xín)航
缆(
lǎn√nǎn)绳
铁锚(
māo
?máo√)
二、看拼音,写词语。(11分)
hú
lu
sōnɡ
zhēn
mó
ɡū
biǎo
dì
dǎn
xiǎo
ɡuǐ
葫芦
松针
蘑菇
表弟
胆小鬼
ruò
yònɡ
tòu
mínɡ
fēn
liè
chě
chénɡ
ruǎn
yōu
yōu
若用
透明
分裂
扯成
软悠悠
三、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5分)
1.《童年的水墨画》作者是张继楼。(√)
2.《剃头大师》一文中“剃头大师”指的是“我”。(√)
3.孙子说:“不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吹肥皂泡的过程是:做肥皂水→蘸→吹→提→扇
?(√)
5.《我不能失信》赞美了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
A.
染绿?
松树?
打碎?
浪花
B.
松针?
蘑菇?
垂柳?
扑腾
C.
扇动
戏耍?
拔动?
钩竿
D.
表弟??理发?
责骂?
仇人
2.下列词语的意思与词语不对应的一项是(C)。
A.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破裂)
B.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融化)
C.(老年人身体)抖动摇晃的样子。(摇摆)
D.轻缓的飘动。(飘游)
3.下列不是课文《童年的水墨画》描写情景的是(
B
)。
A.
溪边钓鱼
B.
山上采花
C.
江上戏水
D.
林中采蘑菇
4.下列关于理解词语的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A
)。
①联系上下文,在语境中理解。
②结合生活实际或生活经验理解。
③可以查字典、词典理解。
④可以上网查资料理解。
⑤可以向别人请教来理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依次是( A )。(2分)
味道:①气味;②滋味;③指趣味、情趣。
(1)这个坏苹果的味道很难闻。
(2)我看这部精彩的动画片,越看越有味道。
(3)妈妈烧的菜味道鲜美,非常可口。
A.①③②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五、填空题。(32分)
1.比一比,再组词。(10分)
泡(水泡)
葫(葫芦
)
拨(拨动
)
扯(扯皮)
但(但是)
跑(跑步)
胡(胡乱
)
泼(活泼
)
址(地址)
胆(胆大)
2.品读句子,完成练习。(10分)
(1)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①前一个斗笠指的是蘑菇,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把蘑菇形状写成像戴着的斗笠。
②后一个斗笠指的是孩子,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戴斗笠的孩子比作蘑菇。
(2)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
①句中“浮光”一词说明肥皂泡表面的光泽亮和颜色多,而且泡泡摇晃不定。
②句中“轻清透明”不仅写出了肥皂泡
轻
的特点,而写出了肥皂泡纯净、清亮、透明的特点。
③句中“乱转”一词写出了泡泡的动态美。
3.按课文内容填空。(7分)
(1)《童年的水墨画》中“溪边钓鱼”让我看到了一个孩子悠闲地在溪边垂钓以及钓到鱼后欢乐的场景;“江上戏水”让我看到了一群孩子在江水中游泳嬉闹的快乐场面;“林中采蘑菇”让我感受到了雨后林中的清新空气以及一群孩子采蘑菇时的欢喜。(3分)
(2)名句填空。(4分)
①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②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④改过不吝,从善如流。
4.围绕开头的意思接着往下写具体。(5分)
雨下得真大,哇!雨点一串一串“噼哩啪啦”从天而降,打在地上溅起了一朵一朵美丽的水花。不一会儿汇到一起变成了潺潺流淌的小河,急速地奔向远处。
六、阅读理解。(14分)
传 递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
②司机倒是没有把我赶下去,但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③可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gān gà)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
④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是位老太太,满脸皱纹,一套灰色布衫,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看就是外地人。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⑤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笑声使我越发不安起来。我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我去换开零钱后给您。”
⑥老太太又笑了:“不用这么客气,也算咱俩投缘,我正好有一元零钱。我儿子一家在这里打工,三年前来城里投靠儿子,第一次坐公交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了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粗心的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⑦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在括号里填上序号。(3分)
投:A.放进去,送进去; B.合,迎合; C.找上去,走向。
(1)不用这么客气,也算咱俩投缘,我正好有一元零钱。(B)
(2)我儿子一家在这里打工,三年前,我来城里投靠儿子。(C)
(3)第一次坐公交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A)
2.文中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部分是(C)描写。(2分)
A.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C.外貌描写 D.动作描写
3.用“ ”画出第⑤自然段中的问句。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将它换个说法。(3分)
一块钱,还什么?
一块钱,不用还。
4.本文写了三次投币,三年前(
C
);今天(
A
)
;将来(
B
)。(3分)
A.老太太帮我投币
B.我帮没零钱的人投币
C.小姑娘帮老太太投币
5.本文题目《传递》,你认为“传递”的是什么?(3分)
我认为“传递”的是乐于助人的品质。
习作展示。(25分)
题目:他(她)真是个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用上表示人物特点的词语,比如“热心肠”“小书虫”“乐天派”“昆虫迷”等。
2.通过一两件事,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写出人物特点
3.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
4.不少于400字。
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