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5 22:49:50

文档简介

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学科
历史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中国历史》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梳理中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成就;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近代外交、分析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通过识读50年代外交成果的相关图文材料等,有效提取信息,提高史料实证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认同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学难点:认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新授
总结提升
布置作业
练习检测
教师出示建国后历任外交部长图片
学生说出身份:外交部长
教师出示现今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有关的新闻图片并提问:提到“外交”一词,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介绍有关外交的知识
教师出示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接见回国全体使节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过渡:我们翻开历史,看看新中国是如何建立和不断扩大自己的朋友圈的。
一.独立自主 初展风采
1.屈辱的近代外交
教师出示周恩来的话
材料一: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
学生用相关史实说明“中国一百多年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
教师补充蒋介石国民政府时期外交的相关史实
师生得出近代外交的特点“不平等、不独立、不自主”。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教师出示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周恩来在新中国外交部建部时的讲话等材料,引导学生归纳新中国外交原则,认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
材料二: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只要一天它们(帝国主义)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3月5日)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9日)
材料四: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
教师小结:新中国在外交上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不受过去屈辱外交传统的束缚,肃清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在政治上建立起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教师出示地图《二战后的欧亚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 表格
教师适当补充背景:世界形势
学生识读地图归纳朋友圈1,即第一批朋友——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过渡:新中国与苏联等国建交的同时,为了更好摆脱封锁禁运等不利形势,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而进行积极的外交努力,又有哪些国家将会成为我们的朋友,新中国会如何发展朋友圈呢?我们接着走进20世纪50年代,看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下新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
二.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
1.背景
教师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和非洲诞生了一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中国注重发展同邻近国家与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也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
2.形成过程
学生阅读教材梳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过程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发表联合声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准则。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其内涵:四“互”一“共”等
教师归纳: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3.影响
教师提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能被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学生结合教材“材料研读”、“相关史事”从不同国家对五项原则的态度理解其体现出的“尊重 平等 和平”的特点。
教师再次出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
学生对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告》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地位。
教师小结: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检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其提出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新中国冲破美国的孤立和遏制政策,扩大对外交往的有力武器,也逐渐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是我国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过渡:随着新中国外交的不断成熟发展,中国积极走向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参加了重大的国际会议——万隆会议,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何继续应用取得新的外交成果。
三.团结合作——万隆会议 1955年
1.背景
教师结合历史地图介绍万隆会议:与会国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23个在亚洲,6个在非洲,其中10国是中国的海陆邻国,会前与中国建交的有6国,发起国中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与中国建交。
教师提问:面对困境,中国如何应对?
2.求同存异方针
教师出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内容
材料: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发言》(1955.4.19)
教师提问:与国会有何“同”,又有何“异”
学生回答:有相同的遭遇和发展要求,又有不同的发展道路。
3. 万隆会议十原则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找到其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联系。
一二条中“尊重”突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相尊重。
三四条中“承认”“不干预不干涉”突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干涉。
五至七条突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互不侵犯。
八至十条突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教师归纳:万隆会议十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全部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也是五项原则的具体化与充分体现。
4.万隆精神
教师提问:用关键词概括万隆会议
出示图片:1955年万隆会议、2015年纪念活动、2020年中国援助菲律宾抗疫物资
学生回答,提炼万隆精神即“团结 友谊 合作”。
教师出示1955-196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及建交时间表
教师小结: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上,我们的朋友圈在扩大,即第二批朋友——亚非国家为主。
过渡:从新中国建立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一路走来历经磨砺,但也硕果累累,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这与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紧密联系。
讨论:如何认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意义?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材料:毛泽东说: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不是为了临时应付。这五项原则适合我国的情况,我国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不同的制度是可以和平共处的,社会主义可以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封建王国共处,只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双方愿意共处。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学生分析材料提取信息
教师归纳:适用于与不同国家的交往;有利于新中国突破封锁与孤立;有利于新中国营建良好的国内外环境。
本课小结:图示本课知识联系
结语: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我们的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更体现了一种东方外交智慧。
课后作业:讲伟人故事 展外交风采
选择题练习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诞生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下列四项表述中属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是(  )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推行霸权主义;③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A
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这一观点与下列哪一项外交思想相吻合
A.独立自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
答案:D
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情境。
还原历史,认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
史料实证
识读地图,提取信息。
解决教学重点
提升分析概括能力
历史联系
提炼概括
历史联系
德育渗透
学法指导
点拨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