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知识整合·思维导图】
【核心素养·评价案例】
【样题示范】
情境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思考: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解析】第(1)题,因环境质量的优劣主要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所以应从该地人类活动去分析。第(2)题,病虫害少主要从低温影响分析。第(3)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施用量少。第(4)题,“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案例评析】
本题以“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考查区域农业生产。重点考查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三大核心素养,具体质量水平如下:
(1)区域认知——水平3
①第一要素:纬度位置。
纬度位置高→夏季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纬度位置高→热量较少→稻米生长时间长→品质优良;
纬度位置高→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少→农产品绿色环保。
②第二要素:地形。
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发展种植业和机械化作业;
③第三要素:河流。
河流→提供丰富充足的水源→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④第四要素:土壤。
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减少化肥使用→农产品绿色环保。
(2)综合思维——水平3
结合“三江平原”环境分析回答。
①病虫害少←病、虫不宜生存、不易繁殖←温度低←纬度位置高。
②化肥施用量较少←土壤肥沃+科学技术←黑土地+“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
(3)人地协调观——水平3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反映人地协调观。
①“中国绿色米都”主要从“绿色”反映生态环保。
②“中国绿色米都”主要从“米都”反映产量大。
PAGE
-
1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认识自然资源
1.自然资源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为人类利用并产生价值的自然环境要素的总称。
2.类型:
划分角度
主要类型
自然属性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空间资源等
增殖性能
可再生资源
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
战略性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
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炭、煤层气、铀
金属矿产
铁、铬、铜、铝、金、镍、钨、锡、钼、锑、钴、锂、稀土、锆
非金属矿产
磷、钾盐、晶质石墨、萤石
[连一连]
将自然资源与所属的类型连线。
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水资源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如果不合理利用(如水污染)就会变为非可再生资源。另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有些地区水资源短缺。
二、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数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在资源总量、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方面。
(2)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资源的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煤炭资源用途是发电。
(×)
②褐煤、烟煤和无烟煤所含热量、含碳量依次减小。
(×)
③冶炼技术越低对铁矿的品位要求就越高。
(√)
2.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和社会环境需要的优劣程度,或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少和价值高低的表征。
(2)土地资源的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质量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土地时的难度和成本,影响着土地利用类型和生产方式。
(3)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土地质量向良性发展;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会导致土地质量下降。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1)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人口、城市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产生重要影响。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水资源的需求不匹配造成一些地区供需矛盾突出,为此,通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供需矛盾。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我国北方地少、热量少、水分少。
(×)
②我国北方多煤,南方无煤。
(×)
③我国四大牧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
④南水北调工程可以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局面。
(√)
⑤一个区域的优势资源往往得到优先开发。
(√)
三、维护资源安全
1.资源安全:
(1)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保质保量、及时持续、稳定可靠、经济合理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及资源性产品,同时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状态。
(2)核心。
①保证各种重要资源充足、稳定、可持续供应。
②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资源,以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资源。
(3)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①在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
②是国家维护政治、军事安全的基础。
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只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就是安全的。
(×)
②可持续发展模式下资源一般是安全的。
(×)
③资源安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
(√)
2.维护资源安全:
(1)坚持立足国内,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维持必要的资源自给能力。
(2)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保障海外资源安全供应。
(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4)重视资源节约,避免资源浪费。
(5)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减少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
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会带来哪些方面的资源安全问题?
提示:大水漫灌,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低,加剧水资源短缺;引起土壤盐分在地表聚集,产生盐渍化,产生土地资源安全问题。
[选一选]
下列保障资源安全方面措施可行的是③④。
①加大大庆油田的开采量;②在澜沧江上游修建拦水大坝;③开发利用新能源;④南水北调和西气东输。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1.自然资源主要类型:
2.自然资源的“三看”判断方法:
(1)看来源哪里。自然资源来自自然界,在自然界中以自然的方式存在。如我们用于生产生活的电能,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因此不属于自然资源,再如小麦、棉花等人工种植和饲养的一些农产品等。
(2)看有没有用。自然资源关键是要用于人类生产生活,不用于人类生产生活的不属于自然资源。如西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沙子目前不能够被人们利用,不属于自然资源,而东部地区的河沙等广泛用于建筑等生产领域,所以就是自然资源。
(3)看能不能用。在现有开发、利用技术水平下,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人类能不能使用。如:闪电中的电能我们目前还不能够收集利用,所以闪电就不是自然资源。
为认识自然资源,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图片(如下图),但在辨别自然资源时遇到了分歧。
(1)你能帮他们判断所示图片是不是自然资源吗?并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将图片中的自然资源进行分类,并说明哪些属于可再生资源,哪些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同学们在讨论时,有人说可再生资源永远可以利用,不用考虑保护;而有人说雷电资源永远也不会成为自然资源。你如何评价他们的说法?如何理解自然资源的可再生与不可再生?
【思路点拨】解题要注意六幅图片中的物质或能量,按照“三看”法进行判断:
(1)煤炭:符合“三看”判断方法→自然资源→矿产资源→非可再生资源;
(2)水泥:不符合“来自自然界”→不属于自然资源;
(3)草地:符合“三看”判断方法→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合理保护利用是可再生资源;
(4)汽油:不符合“来自自然界”→不属于自然资源;
(5)雷电:目前技术“不能用”→不属于自然资源;
(6)海鱼:符合“三看”判断方法→属于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
【解析】第(1)题,煤炭、草地、海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汽油、水泥是人类加工生产获得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目前人类还不能将闪电用于生产生活。第(2)题,煤炭属于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草地属于土地资源,海鱼属于生物资源(动物资源),是可再生资源。第(3)题,“可再生资源永远可以利用”要分析观点的片面性,“雷电资源永远也不会成为自然资源”从人类科技水平发展指出观点的局限性。
答案:(1)图片中所示的煤炭、草地、海鱼都属于自然资源,而水泥、汽油和雷电不属于自然资源。
水泥、汽油不是直接取自自然界,而是由人类加工制造的;雷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但人类目前还不能够有效利用。
(2)煤炭属于矿产资源,草地属于土地资源,海鱼属于生物资源(动物资源);草地、海鱼属于可再生资源,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两种说法均不对。多数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合理开发利用的前提下,才可以获得再生;当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的再生周期就会延长,甚至变成非可再生资源;雷电现在不属于自然资源,但如果人类研究出利用的方法并加以利用,雷电就会成为自然资源。
可再生资源既是有条件的,又是相对而言的,应以合理利用、不被破坏或污染为条件;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是相对的;如土地可循环利用,但若利用不当,导致表土流失,肥力丧失,也就变成不可再生的了。这种不可再生是从人类历史尺度来看的,如水土流失后地表若经过成土过程恢复了表土,又是可以再生的;生物资源本身是可再生的,若物种灭绝,就永远不可再生了。
【补偿训练】
石油植物是指能直接生产工业用燃料油,或经发酵加工后能生产燃料油的植物总称,其生产的燃料油可称为生物石油,初步查明我国石油植物有1
500多种。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划分,石油植物属于
( )
A.矿产资源 B.生物资源
C.可再生资源
D.非可再生资源
(2)制约我国当前对生物石油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
( )
①原料
②市场需求
③生产成本
④科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由材料可知,石油植物是植物,植物按自然属性划分属于生物资源;按自我再生性质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当前我国对石油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大,由材料可知我国石油植物种类多,原料丰富;制约生物石油大规模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高和科技水平较低。
“十三五”期间,光伏发电项目的建设将由西北的一域独大变成全国各地全面开花。2016年12月31日,位于浙江省杭州湾南侧慈溪市的周巷水库、长河水库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一期100兆瓦并网发电,年发电2.2亿千瓦时,相当于7.04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所发电全部并入国家电网。“渔光互补”项目在水面上架设的光伏板对水面遮光,既能调控水温又能抑制有害藻类、促进有益藻类生长;研发团队创造的“藻菌调控技术”“精准投喂组合”“底排污技术”等,解决了传统养鱼排污难、鱼类交叉感染的难题,实现了水面上架设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水面下养殖鲻鱼等高端水产品的企农双赢。如图为我国2015年光伏发电地区分布及慈溪市水库“渔光互补”光伏发电景观。探究回答问题。
(1)(区域认知)依据材料说出太阳能的所属资源类型和利用方式。
提示:依据自然资源的分类方法,太阳能属于能源资源。材料中对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发电。
(2)(综合思维)结合生活实例,说说人类社会对太阳能的利用方式的变化。
提示: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太阳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利用;农业社会时期,太阳辐射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利用太阳辐射的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取暖、取热、发电等。
(3)(地理实践力)影响太阳能利用方式变化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的需求及社会发展水平影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
能力2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1.自然资源数量与人类活动——以矿产资源为例。
2.自然资源质量与人类活动——以土地资源为例。
项目
内容
举例
自然资源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决定人们开发利用土地的难度和成本
世界最早农耕区主要分布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的河流平原
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生产方式和效益
我国东北平原因土地肥沃适宜发展种植业,内蒙古高原因降水不足适合发展畜牧业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
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土地资源质量的发展
我国江南丘陵施用熟石灰、补充有机肥等改善土壤质量,并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开发及过度利用导致土地资源质量下降
我国农牧交错带和生态脆弱区,不适应耕种的土地被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以水资源为例。
(2020·全国Ⅱ卷)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下图所示区域有1
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 )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 )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D。第(1)题,以“河”命名往往是靠近某河流,以河命名,与之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水文;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峁梁相接、沟梁交错,与地名“梁”相关的是地貌;黄土高原地名可以反映当地物产,如榆林因其多种榆树而得名,因此与地名“柳”相关的自然要素是植被。第(2)题,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而图中乙地河流明显比甲地少;水文类地名的分布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乙与现代河流距离较远,可能与气候变干有关,风沙活动加强,地表水环境恶化,一些河流流量减少甚至消失,这些表明乙地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图中民族没有大变化,风俗习惯改变不大;自然环境变化较大,土地利用结构不稳定;乙地环境较差,经济落后,人口迁徙不会频繁。
【补偿训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赞比亚产铜量居非洲第一、世界第四,素有“铜矿之国”的美誉。1998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国际投标,成功开发了中国在境外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赞比亚谦比希铜矿。2005年,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在谦比希镇东面约3.5千米处兴建了谦比希铜冶炼项目基地。谦比希铜矿位于高原地区,地面起伏平缓,地表植被发育。谦比希铜矿矿床发现于1899年,储量巨大,品位较高。1964年投产开采,早期采用露天开采的方式,1969年开始转入地下开采。下图示意“赞比亚地理概况”。
(1)指出谦比希铜矿开采的自然优势条件。
(2)分析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对卡富埃河水文特征的影响。
(3)简述谦比希铜矿开发、利用给当地带来的好处。
【解析】第(1)题,主要从资源条件和开采条件来进行分析。第(2)题,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使地表植被和地下水系统遭到破坏,植被的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从而导致河流流量变化加剧;由于地表植被遭受破坏,保持水土能力减弱,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水质恶化;同时,由于铜矿开发、利用会导致污染物排入卡富埃河,水质恶化。第(3)题,主要从对当地的就业、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地形较为平坦,埋藏浅,便于开采;储量大,品位高;河流流经,水源充足。
(2)植被和地下水受到破坏,河流流量变化加剧;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增加;铜矿开发、利用会导致污染物排入卡富埃河,导致水质恶化。
(3)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税收;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德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煤矿开采深度不断增加,2018年12月关停了最后一个煤矿——鲁尔区Prosper—Haniel煤矿。根据德国能源发展规划,2022年最后一座核电站也将结束运营,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将达到发电总量的31%。
抽水蓄能电站是目前最可靠、最经济的储能装置。鲁尔区Prosper—Haniel煤矿计划将原矿址改造为综合性的抽水蓄能电站,其设计原理是利用地表的煤矿塌陷地作为上水库,将地下的废弃巷道改建为下水库,用电低谷时,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力将下水库的水抽回上水库,蓄积能量;用电高峰时,将上水库的水释放到下水库来发电。下图分别为鲁尔区地理位置图和综合性抽水蓄能电站示意图。
(1)(综合思维)分析德国目前关闭所有煤矿的主要原因。
提示:煤炭开采难度加大,成本提高,利润降低;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与可再生能源相比,燃煤温室气体排放量大)。
(2)(综合思维)说明与传统燃煤发电相比,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示:受天气和气候影响明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均较大,能源供应稳定性和连续性差;能源调节、储存难度大。
(3)(地理实践力)简述综合性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对鲁尔区Prosper—Haniel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提示:促进产业转型,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岗位;合理利用塌陷地和地下空间,节约土地资源;利于防治煤矿废弃后的地表塌陷、环境污染等问题;对电力供应具有削峰补枯的调蓄作用,提高利用率;利于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能力3 维护资源安全
1.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资源安全的保障:
(2019·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思路点拨】整体思路如下:
“对症下药”:问题→原因→措施。
(1)问题:土壤次生盐渍化→淡水淋盐或换土。
(2)原因1.灌溉水含盐量高→淡水灌溉。
原因2.
过量施用化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
【解析】
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用化肥等。因此要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淡水淋盐;夏季雨水淋盐;更换土壤等方式来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补偿训练】
地处渤海之滨的河北沧州市,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为解决供水问题,不得不超采地下水,成为我国“成长”最快的地下水漏斗群之一。沧州市中心地面整体沉降已达1.68
米。据此回答(1)、(2)题。
(1)河北沧州市的地下水漏斗群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 )
A.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建筑物安全
B.导致地下水污染并引发构造地震
C.不会影响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将导致当年降水量大幅度减少
(2)为防止地下水漏斗群的进一步增大,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是
( )
A.关闭需水量大的工业部门
B.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漏斗区
C.缺水时向地下灌入海水,以提高地下水位
D.将水泥浆灌入地下漏斗区,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地下水漏斗群导致地下承压力减小,会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地面建筑物倒塌。第(2)题,关闭需水量大的工业部门,影响经济发展,不现实;雨季时地表水丰富,可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漏斗区;旱季时地表缺水,不可能进行地下回灌,向地下灌入海水,会使地下水水质变差;用水泥浆灌入地下漏斗区,防止地面进一步沉降,不仅做不到,而且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我国地域广阔,各种资源都较丰富,但由于自然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我国的资源分配非常不均匀。我国政府为了使各地的资源能够合理高效率的利用,不惜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并实施了多个调配资源的工程,如我们所熟悉的西气东输、北煤南运、西电东送以及我们今天要讲的南水北调等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的分配利用的难题。南水北调工程分多条线路,分别从我国许多大河大江流域调取水资源,尽全力做到最好的效果去满足北方用水。
(1)(区域认知)南水北调工程的修建反映我国水资源何种问题。
提示:水资源禀赋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消费需求问题,北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快,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导致水资源短缺。
(2)(地理实践力)水资源短缺对我国北方的调入区有何不利影响?
提示:限制北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北方工业、农业缺水,导致生产能力下降;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水资源短缺会引发水资源的争夺,影响社会不稳定等。
(3)(综合思维)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如何保障国家水资源安全的。
提示:通过南水北调工程平衡了国家水资源的分布,优化水资源的配置,增加北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水资源供给,有效避免旱灾给北方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表为中国和世界人口数量前十位的国家在重要自然资源上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情况,读表回答1、2题。
耕地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森林资源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十国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1.与十国均值相比,我国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是
(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能源资源
2.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表分析可知,我国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远大于十国均值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因此是我国最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第2题,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2020·株洲高二检测)通常人们把自来水叫做“上水”,把污水叫做“下水”,而将水质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的水称为“中水”,也被称为“第二水源”,城市再生水就是城市污水和废水经处理净化后,水质达到再生利用分类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据此完成3、4题。
3.再生水利用可以
( )
A.促进各种水体更新,增加可利用水的总量
B.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
C.减轻污水排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
D.改变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状况
4.我国下列地区中,亟需推广城市再生水利用的是
( )
A.塔里木盆地
B.华北地区
C.东南沿海地区
D.青藏高原
【解析】3选C,4选B。第3题,再生水利用可以促进水体更新,增加可利用水的总量,但并不是各种水体均可更新;再生水的利用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严重短缺的状况;再生水是将污水和废水净化后,达到污水再生可利用的标准,能够减轻区域生态环境的污水排放压力;再生水利用可以从很大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短缺、减轻水环境污染、水生态破坏,但并不能改变全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状况。第4题,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再加上华北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缺水问题突出,亟需推广城市再生水利用;塔里木盆地与青藏高原地区虽然降水少但人口稀少,需水量也较小,水资源问题不明显;东南沿海地区靠近海洋,水资源丰富。
按照“多用水多负担”的原则,目前北京市居民实行阶梯水价,分别为每立方米5元、7元和9元三档。据此完成5~7题。
5.目前,影响北京市水资源安全的问题是
( )
A.河流频繁改道
B.生产用水被严重污染
C.人均水资源少
D.居民饮用水供应困难
6.为保证水资源安全,北京市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财政收入
B.促进节约用水
C.保证供水质量
D.提高用水成本
7.下列能够保障北京市水资源安全的措施有
( )
①雨水回收
②污水利用
③南水北调
④迁出耗水工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5选C,6选B,7选A。第5题,目前,北京市的水资源安全方面主要表现是人均水资源少,北京市内无大河,更不可能河流频繁改道,北京市内环境较好,生产用水不可能被严重污染,居民饮用水供应能够得到满足。第6题,北京市严重缺水,实施阶梯水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市民节水意识,促进节约用水,阶梯水价不能保证供水质量,供水质量由供水源头及供水通道保证决定,增加财政收入也不是实施阶梯水价的目的。第7题,雨水回收、污水利用都可以提高北京市水资源利用率,但南水北调是缓解缺水问题,迁出耗水工业是减少水资源的消耗,故南水北调、迁出耗水工业都不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
【新思维·新考向】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资源丰富,但目前沙特阿拉伯却计划大力开发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0%。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1)沙特阿拉伯是“石油王国”,反映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 特征,这种分布特点直接导致的问题是 ,解决措施主要是 。?
(2)分析目前沙特阿拉伯计划大力开发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原因。
【解析】第(1)题,沙特阿拉伯被称为“石油王国”说明该国石油储量大,因此说明石油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能源资源的分布不均匀会导致供需矛盾,解决措施就是向世界能源需求大的区域输出石油。第(2)题,结合石油资源的数量特征、分布特征以及使用特点分析回答,结合单一能源结构的不利影响分析能源结构多样化带来的好处。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匀 石油资源的供需不均衡 石油贸易
(2)石油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面临枯竭问题;石油资源作为燃料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污染;石油资源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今后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升,石油作为化工原料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沙特阿拉伯纬度低,阴雨天极少,太阳能丰富;核能和太阳能作为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是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核能和太阳能可以改变沙特阿拉伯国家单一能源结构的局面,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PAGE
-
4
-第四节 海洋空间资源与国家安全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结合具体的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说明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特点。(区域认知)2.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海洋国土资源开发对国家海洋国土资源安全的重要性。(综合思维)3.运用实例或资料,分析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资源安全和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人地协调观)4.通过互联网,查询了解我国对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海洋空间资源概述
1.概念:海洋水体所占据的空间,也称海域。
2.构成:水体、礁石、海岛、海床、海岸线和潮间滩涂等。
3.用途:
用途
具体表现
生产场所
海水养殖、海上发电、海洋油气开采等
仓储场所
海上油库、海底仓库等
交通运输场所
港口、航道、机场、跨海桥隧等
生活场所
观光休闲、建设海上城市等
军事场所
潜艇活动、海底基地等
4.我国的海洋权益:
[选一选]
按照海岸、海面、水体、海底的划分,将下列海洋空间利用方式进行归类。
(1)海岸:④⑤。
(2)海面:③⑥。
(3)水体:②⑦⑩。
(4)海底:①⑧⑨。
①石油储存罐 ②波浪能发电 ③海底石油钻井平台 ④海水淡化工厂 ⑤海洋开发中心 ⑥海运轮船 ⑦拖网渔船 ⑧海底作业基地 ⑨海底村庄 ⑩海洋调查潜艇 海上飞机场
网箱养鱼 海藻田 海底锰矿采集船 人工岛
二、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耕海牧渔:利用人工鱼礁、深水网箱、深水养殖船、海上平台等现代海洋工程技术养殖海洋生物资源。
2.海洋运输线:
构成
表现
海上航道
海峡:海上航道的咽喉,洲际运河缩短了海上航行距离
海港
既是海洋运输线上的枢纽也是海运物资的集散地,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海底和海洋上空运输
海底隧道、海底管道、跨海大桥等
3.填海造陆:
(1)有利影响:可以满足工业化、城市化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也可以为军事设施建设提供土地,对维护国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不利影响:导致滨海湿地消失、自然岸线减少,改变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物、鸟类的栖息、繁殖和迁徙。
4.海岛开发:
(1)海岛的重要性:是国家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海洋经济、拓展海洋空间的重要依托,是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的战略前沿。
(2)我国的海岛及开发状况:我国共有11__000余个海岛,占陆地面积的0.8
%。一些面积较大、距离大陆较近且有淡水供应的海岛,能够供人类长久居住,也可依托海岛发展海洋渔业、开发矿产资源、实施海岛旅游。?
(3)海岛对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的影响:是划分海洋国土的重要依据,国家依托这些海岛拥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等。同时,海岛及岛链、群岛具有军事价值和国防价值。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荷兰1/3的国土面积是通过围海造地获得的。
(×)
②跨海大桥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
③滩涂养殖可以缓解陆地耕地紧张的局面。
(√)
④目前海底只能够开采矿产资源。
(×)
三、维护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
表现
措施
维护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权益
运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手段,确保国家对所属海域的控制和使用;与沿海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
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健全海洋保护区网络,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开展水质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治理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国际岛屿争端也可以采取武力解决的方式。
(√)
②跨海大桥可以改善岛屿与陆地的通达性。
(√)
③滩涂养殖可以缓解陆地耕地紧张的局面。
(√)
④目前人类能够开采的海底资源只有矿产资源。
(×)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及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主要方式的比较。
要素或形式
利用空间
优点
发展趋势
意义
交通运输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
海洋上、海底、海面
连续性、广阔性
大型化、专业化、大吨位、速度快、强续航
扩大了活动的范围
围海、填海造陆
围海造陆、填海造陆
浅海
人工岛、海上人工码头、工厂和作业平台
扩大了居住和生产空间
耕海牧渔
海洋牧场
人工鱼礁、深水网箱、深水养殖船、海上平台
高效、可持续发展
保护修复海洋生态
海岛开发
海洋渔业、开发矿产、海岛旅游
海岛
捍卫国家权益、保障国防安全
(2)围海造陆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围海造陆改变了原有的海洋环境和海岸环境,使一些海洋生物失去了栖息地,濒临灭绝,使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威胁。
②围海造陆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等。
总之,围海造陆使局部地区整体环境发生根本改变,并有可能使整体环境出现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帕劳是美丽的西太平洋岛国,位于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交界处,由一个大堡礁和许多小岛礁构成。下图是帕劳的地理位置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帕劳可重点发展的产业是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帕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抓关键词,推出重点发展的产业。“美丽岛国”“大堡礁”“小岛礁”→发展“旅游业”。
(2)提取关键信息。“大堡礁”“小岛礁”多+地理经纬度→鱼类栖息场所+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
【解析】第(1)题,帕劳属于群岛国家,地处热带,热带海岸风光优美宜人,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所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帕劳可重点发展旅游业和渔业。第(2)题,为保护海洋资源和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所以帕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控制旅游规模,合理适度发展渔业捕捞,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使资源得以持续利用。
答案:(1)旅游业 渔业
(2)控制旅游规模;适度捕捞;严控污染产业的发展
香港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有著名的天然良港,下图为香港填海造陆分布示意图。
探究问题:
(1)(区域认知)在填海造陆过程中,将面临哪些不利条件?
提示: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海水的运动;腐蚀性强的海水。
(2)(地理实践力)填海造陆对香港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扩大了陆地面积,利于沿海功能区布局。
(3)(综合思维)如果在香港设计一座海底仓库,该仓库有哪些优点?
提示:地价便宜、搬迁费用低;隐蔽性好;温度适中,压力稳定。
(4)(人地协调观)香港开发海洋空间有何意义?
提示:缓解沿海地区人地矛盾,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拓展生存空间。
能力2 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1.我国海洋国土范围:
2.海洋权益:
我国于1996年批准并加入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立了我国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海域的法律地位。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的领海分布在
( )
①黄海
②东海
③南海
④渤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目前享有主权和管辖权的最大海域范围是
( )
A.12海里
B.37万平方千米
C.300万平方千米
D.24海里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对照概念理解分析。我国的内海海域包括直线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直线划入的领湾、领峡、港口、河口湾等,包括琼州海峡、渤海湾以及沿海分布的几百个商港、军港、渔港、工业港、专用港等港口在内的全部海域都是我国的内海。
(2)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分析回答即可。
【解析】(1)选A,(2)选C。第(1)题,
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水范围,即位于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渤海不属于领海的范围之中。第(2)题,
30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确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在此范围内享有主权和管辖权。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特有的缺点是
( )
A.黑暗
B.低温
C.缺氧
D.海冰破坏
2.与陆地空间相比,海洋空间所具有的优点是
( )
A.能显示先进的技术
B.资金投入大,风险高
C.地价便宜,搬迁人口少
D.隐蔽性好
3.下列海洋的空间利用方式属于对海底空间利用的是
( )
A.海底钻井平台
B.海水淡化工厂
C.潜艇
D.石油储存罐
【解析】1选D,2选D,3选D。第1题,陆地的两极地区在极夜期间也有黑暗和低温现象,陆地上海拔高处也存在缺氧现象。第2题,海洋中目前尚无常住人口,不存在人口的搬迁。第3题,海底钻井平台开发的资源虽然在海底,但属于“海上作业平台”。
海水可以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沿海地区淡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不能直接利用海水的是
( )
A.灌溉青稞
B.冲洗公厕
C.工业冷却水
D.灭火
5.海水灌溉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陆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环境问题。下列不属于海水灌溉导致的环境问题是
( )
A.土壤盐渍化
B.海水入侵
C.地下水污染
D.地面沉降
【解析】4选A,5选D。第4题,青稞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作物,不能用海水直接灌溉。第5题,地面沉降是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海上交通是人类对海洋空间利用的最早方式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6、7题。
6.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海洋运输要素的是
( )
A.码头
B.船舶
C.航道
D.定位系统
7.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近代才出现的海洋交通与通信方式的是
( )
A.海底光缆
B.海底隧道
C.远洋航行
D.海底管道
【解析】6选D,7选C。第6题,海洋运输包括海港码头、运输船舶和海上航道等要素。第7题,远洋航行早在几百年前就已实现。
与历史上的海洋纷争有所不同,新的国际海洋问题更趋错综复杂。据此完成8、9题。
8.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海洋纷争的主要起因是
( )
①军事活动
②航海贸易
③海洋资源的争夺
④国家间的摩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新的国际海洋纷争的主要目的是
( )
A.占有更多的海域,用于军事活动
B.为航海和贸易的发展争夺航线
C.争夺海洋权和管辖权,以便更多地占有和开发海洋资源
D.更好地保护海洋,维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8选A,9选C。第8题,20世纪50年代前,国际海洋纷争主要起因是军事活动和航海贸易。第9题,20世纪50年代后,新的国际海洋纷争更错综复杂,并且带有浓厚的资源色彩。
【新思维·新考向】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对于黄岩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中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材料一 黄岩岛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海洋权益的划分示意图。
(1)图甲中群岛,按行政区域划分,属于我国海南省管辖的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C为________。他国可以享有无害通过权的区域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3)岛屿的归属一般遵循先占原则,主权国家的一个小岛,可以享有的专属经济区面积至少约为________平方海里。?
(4)试分析,海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解析】第(1)题,海南省行政区域除海南岛外,还包括南海广大海域及其中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第(2)题,本题考查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等海洋权益的基本概念。第(3)题,海岛专属经济区测算原则:以海岛为中心点半径为200海里范围面积。第(4)题,海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和资源优势。
答案:(1)西沙群岛 中沙群岛 南沙群岛
(2)内水 领海 专属经济区 C
(3)125
600
(4)①交通优势:海岛可以利用廉价的航运,交通便利;②资源优势:海岛及其所属的专属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旅游资源等。
PAGE
-
10
-第三节 耕地与粮食安全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区域认知)2.综合分析区域耕地资源的分布、开发条件、方式及潜力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综合思维)3.从国家粮食安全的角度,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建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4.调查当地耕地资源利用状况。(地理实践力)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耕地资源的价值
1.耕地概念:指自然土壤经过农业生产活动的利用、培育和改良,形成的适宜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3.世界耕地的特点:数量的稀缺性,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
4.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是不是发展农业的土地都属于耕地呢?
提示:不是。农业有大农业和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而小农业仅仅指的是种植业,耕地一般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二、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与开发利用现状
表现
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耕地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优质耕地少
耕地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
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
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耕地总量呈减少趋势
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耕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我国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新疆等边缘地区。
(√)
②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是导致城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
③目前农村耕地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土壤污染。
(√)
④我国是世界上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
(×)
⑤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气象灾害最主要的是台风。
(×)
三
、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
措施
具体表现
确保耕地数量,保障生产足够多的粮食
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建立粮食储备
充分利用国际粮食,进行粮食的国际调配
提高耕地质量,保障粮食质量
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污染物。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连一连]将保护耕地的具体表现与措施连线。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耕地资源与国家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耕地比重小
山地面积大,耕地比重小,耕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4%
耕地分布不均且水土配合差
耕地北多南少,水资源南多北少
中、低产田比重大
高、中、低产田各占1/3左右
生态环境退化
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侵蚀耕地
人为原因
人口数量大
人均耕地少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耕地不断减少
土地的高强度利用
耕地退化严重
不合理灌溉和施用农药
耕地污染严重
2.我国耕地资源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的原因:
目前,我国的耕地普遍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主要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风力侵蚀
在风力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场大风可能吹走大量表层土壤,导致土壤退化
酸雨
导致土壤板结
人为原因
水土流失
由于不重视用养结合,土壤中营养物质在流水的作用下流到耕地以外,造成地力下降
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渍化
在灌溉过程中,不注意灌排结合,造成盐分在土壤表面积累,导致盐渍化
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污水、垃圾和一些未处理的畜禽粪尿等,都可能造成土壤污染
(2020·江苏高考)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如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
( )
A.华北平原
B.东北区
C.西南区
D.东南沿海区
(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
( )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经营规模
D.机械化水平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北平原对粮食的贡献先增加再减少;东北地区一致增大;西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直下降。
(2)蒙新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影响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解析】(1)选B,(2)选B。第(1)题,读图可知,东北区1996年、2006年、2016年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不断提高,说明东北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华北平原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先升高后降低;西南区和东南沿海区两个地区三个年份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率均持续降低。第(2)题,蒙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制约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经营规模和机械化水平均不是最主要的制约因素。
【补偿训练】
(2020·北京模拟)下图为“1980年与2018年四省(区)粮食产量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各省区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正确的是
( )
A.黑龙江省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农业技术不断提高
B.内蒙古自治区人口稠密,粮食市场需求不断增大
C.浙江省土地沙漠化加重,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D.广东省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2)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A.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B.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提高耕地质量
C.发挥科技优势,提高粮食生产和管理水平
D.依赖国际市场,拓宽渠道,增加粮食进口
【解析】(1)选D,(2)选C。第(1)题,黑龙江省因地处较高纬度,热量不足是其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内蒙古自治区面积较大,大多为草原景观,人口稠密描述错误;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气候湿润,土地沙漠化加重描述错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沙漠化一般比较严重,东南丘陵地区多水土流失;据图,广东省粮食产量降低,主要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城镇人口增长,对农副产品(肉、蛋、奶、蔬菜等)需求量增大,许多农民不再种植粮食,而是选择产值更高的农作物种植,因此是种植结构的调整。第(2)题,大规模开发滩涂和湿地,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部采取轮作、休耕制度违背了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科技能够扩大粮食种植范围、提高粮食品质及粮食生产效率与管理水平;粮食安全就是要保证粮食基本能够自给自足。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下表为2016年我国四大区域面积及耕地状况。
区域
土地面积占全国比重/%
耕地面积占全国比重/%
西部地区
71.7
37.2
中部地区
10.7
22.7
东部地区
11.1
19.4
东北地区
6.5
20.7
(1)(区域认知)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提示:我国西部地区。
(2)(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有人说,中国长江流域有非常多的湖泊,既然耕地资源如此紧张,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湖泊填平,改造成耕地?你觉得这个提议是否可行,请说明你的理由。
提示:不可行。围湖造田会导致湖泊生态恶化,湖泊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降低,调蓄洪峰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
能力2 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
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及措施:
影响因素
措施
影响需求因素
人口增长
①合理控制人口数量;②控制生物能源对粮食的需求;③引导科学节约用粮,在全社会形成爱惜粮食、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消费结构升级
生物能源需求
城镇化水平提高
影响生产因素
耕地数量
①严格保护耕地,遏制耕地的减少;②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③强化科技支撑,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④加强土地环境保护,减少污染,提高耕地质量;⑤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储备粮调控机制
耕地质量
气候、水源条件
科技
种粮成本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由材料可知,切沟由流水侵蚀坡耕地而形成,首先破坏耕地,切割耕地,不利于耕作,同时形成沟谷,更有利于水的汇集,加大对耕地的侵蚀。针对切沟的出现,应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两方面展开,工程措施从疏、堵两个方面展开。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1)(综合思维)分析珠三角地区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原因。
提示:由于近些年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占耕地多,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使珠三角稻谷粮食生产大幅下降,使稻谷一直难有结余。
(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提示: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耕地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量大;安徽省人口密度较大,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较少。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下表为2017年我国上海、浙江、陕西和新疆四省(市、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重表(单位:%)。据此,完成1、2题。
省(市、区)
土地利用类型
农业用地
建设用地
未利用土地及其他
耕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农用地
甲
3.1
6.5
21.4
0
1.0
68.0
乙
18.8
62.7
0
0
12.5
6.0
丙
19.4
59.7
10.5
0.6
4.7
5.1
丁
23.3
9.4
0
5.3
37.5
24.5
1.甲是
( )
A.新疆
B.上海
C.浙江
D.陕西
2.乙、丙两省(市、区)建设用地比重差异大的主要因素有
( )
①人口密度差异
②矿产资源开发程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
④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A,2选B。第1题,读表可知,甲省区未利用土地占比最大,应为新疆;乙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且建设用地占比较大,应为浙江;丙地以耕地、林地为主,建设用地占比少,应为陕西;丁建设用地占比最大,应为上海。第2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乙为浙江省,丙为陕西省,两省在人口密度上差异较大,浙江人口密度大,陕西人口密度小,且浙江经济发展水平高,陕西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建设用地占比相差较大,与两省区的城市服务水平及矿产资源开发程度无关。
中国国家粮食局副局长徐鸣透漏,中国粮食形势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2003年到2016年,中国粮食产量由8
613亿斤增加到12
325亿斤。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4.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距离大,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5.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为
(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3选C,4选C,5选D。第3题,材料“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说明中国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4题,粮食产区集中在东北等地区,主消费区与主产区相距较远,导致粮食流通成本偏高。第5题,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与市场经济不相符,①错;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可以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②对;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是提高产量的措施,不能降低进口依存度,③错;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承包大户,可以提高大豆的市场竞争力,④对。
【新思维·新考向】
6.根据图文材料,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报道,按照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5年我国已建成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力争全国建成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材料二 我国中长期粮食消费预测表。
项目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人口/亿人
14.42
15.47
16.00
粮食总消费量/亿千克
6
056
6
838
7
360
人均粮食消费量/千克
420
442
460
(1)由材料二分析我国粮食消费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2)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粮食安全?
【解析】第(1)题,根据表格可知,粮食消费既包括总消费量,也包括人均粮食消费量。据数据分析可知,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都上升。人均粮食消费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第(2)题,粮食问题的解决应立足国内,考虑耕地保护、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政策、科学技术等方面,同时,也可以考虑部分进口。保护耕地,避免城镇化等大量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稳产高产;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培育良种,提高单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实施惠农政策;做好粮食储备工作,稳定供应;拓宽粮食进口渠道,从国外进口粮食等。
答案:(1)趋势:粮食总消费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都上升。
原因:人口增加,粮食总消费量上升;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人均粮食消费量上升。
(2)保护耕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做好粮食储备工作;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PAGE
-
10
-第二节 石油与国家安全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石油的价值
1.用途:既是主要的能源,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2.作用:关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
二、石油资源的分布
1.石油的地质分布规律:油气田的形成与地壳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多存在于沉积岩盆地中。
2.世界石油资源的分布:世界石油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大陆和近海,从地区看中东最为丰富;从国家看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等储量丰富。
3.我国石油资源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等内陆盆地,以及渤海湾、东海、南海北部大陆架上。
[填一填]在下图中写出序号所代表的我国主要的油气盆地。
①塔里木盆地 ②准噶尔盆地 ③柴达木盆地
④四川盆地 ⑤渤海湾
三、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世界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生产地分布相对集中:从地区分布看,集中在中东;从国家分布看,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美国等国家。
(2)消费与经济规模高度相关:从地区分布看,集中在亚太、北美、欧洲西部;从国家分布看,集中在美国、中国、印度、日本等国。
(3)主要消费地与生产地相背离。
①决定了石油在国际贸易中的独特地位。
②世界石油贸易: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重要节点有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好望角、苏伊士运河等。
2.我国石油的生产与消费:
(1)起步晚,但发展快。
20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投产,摆脱“贫油国”的帽子。
(2)21世纪,石油勘探和开采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3)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辨一辨]判断下列说法的正(打“√”)误(打“×”)。
①我国人口多,石油消费量居世界第一。
(×)
②我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占首位的是石油。
(×)
③我国目前石油消费一半以上都要依赖于进口。
(√)
④我国海上石油资源开采已有较大规模,技术设备成熟。
(√)
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
1.积极开展国际石油合作,加大海外石油投资。
2.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保障石油运输通道安全。
3.加强石油勘探,稳定国内石油生产。
4.倡导节约用油,发展替代能源。
5.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提高石油储备水平。
我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存在哪些安全隐患?
提示:中东地区社会、政局不稳,战争频发,路途遥远,受海洋气象等的影响,马六甲海峡通行能力有限等。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1 我国石油供需特点
1.我国石油供需与安全:
2.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
(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
(4)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读中国石油供需平衡预测图(单位:亿吨),完成(1)~(3)题。
(1)未来十年我国
( )
①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②石油供应充足
③石油产量平稳增长
④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2)未来十年,我国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小的工业是
( )
A.乙烯
B.小排量汽车
C.合成树脂
D.合成橡胶
(3)图中数据说明,在未来十年里,我国应
( )
①加强国内石油开采
②到国外投资
③充分利用国际石油市场
④鼓励合成纤维的出口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要采取图与选项对照的方式,判读图例→比较3个年份的变化。
(2)采用对比分析法,找出与石油关系最小的。
(3)结合图中数据找出未来十年内,我国石油供需的变化趋势。
【解析】(1)选D,(2)选B,(3)选C。第(1)题,图中数据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迅速,但产量几乎没有增加,说明我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越来越高;石油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能源需求量增长越高,说明经济发展越迅速。第(2)题,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都属于石油工业,受石油价格上扬冲击较大。第(3)题,石油开采应当适度开发、均衡生产;合成纤维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和能源。
我国石油进口逐年增加,石油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一般认为,当一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49%是一个重要的风险“警戒线”。
(1)(综合思维)简述我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的变化情况。
提示:石油消费量持续增长,石油产量基本稳定,需求缺口逐渐增大。
(2)(综合思维)判断我国“石油安全”风险的高低。
提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
70%,远高于49%的警戒线,“石油安全”的风险较高。
能力2 石油安全的保障
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亚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近年来我国在此参与投资兴建了多条油气管道,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下图为中亚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简述我国通过陆路管道从中亚地区进口油气资源的意义。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从市场需求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快,对能源需求旺盛。
(2)从能源结构来看,进口油气资源,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3)从区域合作来看,可以拓宽投资渠道,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4)从国家安全来看,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安全供应。
【解析】我国通过陆路管道从中亚地区进口油气资源的意义主要是从能源的安全和改善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方面回答。我国通过陆路管道从中亚地区进口油气资源缓解国内能源紧缺;拓宽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扩大对外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答案:缓解国内能源紧缺;拓宽能源进口渠道,保障能源安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环境质量;扩大对外投资,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对点训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我国某年成品油产量和市场缺口预测材料及我国油气资源供应体系的三个战略安全区示意图。
第Ⅰ安全
汽油/万吨
煤油/万吨
柴油/万吨
区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生产量
消费量
华北区
290
757
54
187
545
995
东北区
0
444
0
55
0
881
华东区
1
309
1
173
401
245
2
438
3
360
中南区
789
1
039
270
276
1
438
2
243
西南区
0
365
0
121
0
459
西北区
0
400
0
91
0
704
(1)根据材料分析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
(2)第Ⅲ安全区中,资源前景最好的地区和制度风险最大的地区分别是什么?
(3)除拓宽国际能源渠道外,我国为解决能源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从地区分布看,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从生产量和消费量看,大部分地区能源消费量大于生产量,供应不足。第(2)题,图中横坐标代表资源前景,横坐标越大的国家或地区资源前景越好;图中纵坐标代表制度风险,纵坐标越大的国家或地区制度风险越大。第(3)题,加强能源开发,包括石油的勘探和新能源的开发;节约利用,包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能源消耗;建立储备基地以增强能源安全。
答案:(1)生产和消费地区分布不均;大多呈现消费量大于生产量,能源供应紧张。
(2)中东、非洲。
(3)①加强资源勘探,提高后备储量和产量;②积极开发新能源,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③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⑤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随着石油对外依存度的提高,维护我国石油进口安全日益重要。然而,受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国际石油市场复杂多变、动荡不定,我国海外石油供给和运输链也存在着诸多不安全因素。读中国石油进口十大来源国分布图。
(1)(区域认知)根据上图总结我国石油进口空间分布特点。
提示:我国石油进口地区比较分散,与国际主要产油区分布相对均衡。
(2)(综合思维)请你为保障石油安全进口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提示:避免石油进口对某一特定地区或国家的过度依赖;实现多元化石油进口通道,避免对海上运输的过度依赖;加强对海上石油运输通道的保护;扩大海外油田投资,保障油气稳定生产供应;通过扩大人民币结算、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等方式谋求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如图为1990年(内圈)和2012年(外圈)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读图完成1、2题。
1.2012年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国家是
( )
A.沙特阿拉伯
B.俄罗斯
C.伊朗
D.安哥拉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的措施有
( )
①石油供应渠道多元化
②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③大力发展新能源
④减缓国内石油勘探开发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④
【解析】1选A,2选B。第1题,
从图中可以读出,2012年,我国进口的石油20%来自沙特阿拉伯,是我国石油进口中比重最大的国家。第2题,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一方面,要保障供应渠道的畅通,所以,要使供应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应积极建设储备基地,应对供应渠道受阻时出现的供应不足。
3.“中哈石油管道正式开始输油,是中国谋求石油进口来源多样化的又一大进展,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关于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我国石油资源锐减、甚至绝产,需要大量进口
B.突破海上进口石油的限制,石油进口呈多元化
C.石油主要来自中东波斯湾,海上运输存在风险
D.陆上管道输油不经过第三国,不受季节限制,安全稳定
【解析】选A。我国石油资源短缺是因为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量大,才需要大量进口,不是锐减、甚至绝产。增加陆上进口渠道,可以突破海上进口石油的限制,石油进口呈多元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波斯湾,海上运输存在风险。陆上管道输油不经过第三国,不受季节限制,安全稳定。
下表示意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2015年年底发电装机中各类型电源发电占比及全年发电量、用电量占比。据此完成4~6题。
省区
各电源发电占比/%
发电量占比/%
用电量占比/%
水电
燃煤
燃气
其他
①
72.20
16.53
0.00
11.27
31
16
②
38.25
53.37
0.01
8.37
17
13
③
9.48
59.02
15.08
16.42
40
57
④
53.39
40.19
0.40
6.02
12
14
4.①②③④代表的省区正确的是
( )
A.①为广西
B.②为贵州
C.③为云南
D.④为广东
5.关于③省区能源结构、发电、用电量占比的特点和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地煤炭资源丰富,燃煤发电比重大
B.水力发电成本高,水力发电比重小
C.能源资源丰富,发电量占比大
D.人口多,经济发达,用电量比重大
6.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未来下列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4选B,5选D,6选B。第4题,根据表格数值,①省水电比重最大,燃气比重为0,应是云南省,板块交界处,不适宜形成天然气矿;②燃煤占比重大,燃气占比重接近0,贵州煤炭丰富,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天然气矿形成;③用电量占比重最大,是经济发达的广东;④水电较丰富,多喀斯特地貌,天然气占比重小,代表的省区是广西。第5题,③省区是广东,能源结构、发电、用电量占比的特点和原因说明当地煤炭资源短缺,但燃煤发电比重大;广东位于河流中下游,落差小,水力发电比重小;能源资源缺乏,发电量占比较大,仍小于用电量占比;广东人口多,经济发达,用电量比重大。第6题,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未来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水电比重增大,煤炭、燃气占比减少。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是①→③,云南丰富的水电,输送到用电量占比最大的广东;②用电量占比小,当地水电较丰富,不需要输入,②→③输送量较小,②→④水电占比差距小,用电量、发电量相似,输送量小。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官员曾说,中国能源消费对世界的依存度很小,世界完全不必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反应过度。同时,国际社会也应尊重中国的发展权,尊重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小康文明生活的愿望。下图是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图。
(1)我国与世界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哪些不同?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有什么意义?
【解析】第(1)题,最重要的是要读出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与煤炭分别所占的比重,中国与世界的第一大能源有什么不同。然后对其他能源的有无及所占比重再做扼要的比较。第(2)题,要体现出两点:我国不把石油作为第一大能源的原因,山西省煤炭资源在我国所占地位。
答案:(1)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是第一大能源,这是由很多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客观事实,并将延续很长时间;受技术水平的影响,中国的核发电比重很小;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天然气所占比重较大,是除了石油、煤炭以外的第三大能源;中国天然气比重较小,是次于煤炭、石油、水电的第四大能源。
(2)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每年有近1亿吨标准煤的能源缺口,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石油;在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甚至煤的比重还有可能增加;山西省是我国的产煤大省,其煤炭资源的开发对于我国提高能源的自给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1993年开始,我国逐步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石油进口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能源资源的全球化配置是大势所趋。我国石油(原油)资源区域间的流动是区域资源调配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
材料一 我国各区域石油资源平衡类型图。
材料二 我国石油资源流场分布图。
(1)在我国石油资源平衡类型中,石油资源生产省区一般属于 的类型,而石油资源的消费省区则属于 的类型。?
(2)我国石油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具有 的特点,因此,我国石油资源最主要的流动方向是 。?
(3)当前,在我国石油资源流场中,石油运输的主要方式是(多选)
( )
a.铁路运输 b.管道运输
c.远洋运输 d.内河运输
e.公路运输 f.航空运输
(4)“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珠三角要集约发展石化产业,力争形成世界先进水平的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试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广东省在我国石油资源流场中的地位,分析其发展成为特大型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解析】第(1)题,从图中分析:在我国石油资源平衡类型中,石油资源生产省区一般属于净支出的类型,而石油资源的消费省区则属于净收入的类型。第(2)题,我国石油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具有西北高、东南低,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因此,我国石油资源最主要的流动方向是从北部、西部向南、向东流动。第(3)题,我国石油运输主要依靠海运、铁路和管道。第(4)题,广东位于我国南海沿岸,是我国石油资源和海外石油输入华南、西南地区的枢纽和中心。距离世界石油市场最近,成本较低;广东经济发达,本省石油消费市场巨大。
答案:(1)净支出 净补给
(2)北高南低,西(北)高东(南)低 从北部、西部向南、向东流动
(3)abc
(4)广东位于我国南海沿岸,是我国石油资源和海外石油输入华南、西南地区的枢纽和中心。 广东位于世界石油海外市场进入中国远洋运输航线的南端,距离世界石油市场最近,成本较低;广东经济发达,本省石油消费市场巨大。
PAGE
-
12
-单元活动 践行绿色发展
课
程
标
准
素
养
目
标
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意识,践行绿色发展
1.树立绿色发展观,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地协调观)2.参与绿色实践活动提升绿色修养。(地理实践力)3.掌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内涵。(综合思维)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
一、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1.绿色发展概念: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2.绿色发展的意义:旨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3.绿色发展的举措:
(1)树立绿色发展观念,保护生态环境,珍惜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节约资源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二、发展绿色生产
1.绿色生产:建立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2.目标: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3.手段:管理和技术。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驱动力。一方面运用绿色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4.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复合体,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以及减少碳排放为核心,遵循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原则,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资源及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尽可能地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为什么说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提示:环境污染归根结底是人们局限于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条件,把各种有用物质排入环境所致,是资源浪费的结果。生态破坏也是人们不能充分有效利用自然资源而过度向环境索取资源造成的,因此节约资源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倡导绿色消费
1.绿色消费含义:
(1)倡导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2)注重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3)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
2.倡导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
四、创建绿色学校
1.概念:是指将绿色发展理念纳入课程内容,进行绿色校园建设,创设绿色文化氛围,开展绿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品牌建设行动。
2.目的:培养学生绿色发展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自觉,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学生行动:积极加入环保社团组织,参与绿色学校创建、绿色宣传和绿色实践活动。
【关键能力·素养形成】
能力 发展绿色生产——循环经济
1.循环经济:
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
(1)不同点: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高速发展引发全球环境问题背景下提出的,主要关注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而低碳经济是在较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全球气候背景下提出的,关注的是提高可再生资源比重,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清洁能源。
(2)相同点:都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目标,都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都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3.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比较: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性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置
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读“山东省某城市某农业产业化模式图”,完成(1)、(2)题。
(1)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
( )
A.畜产品、谷氨酸、饲料
B.谷氨酸、味精、多糖
C.淀粉、复合肥、多糖
D.味精、畜产品、复合肥
(2)该城市农业产业化模式实现了
( )
A.防洪、抗旱能力的提高
B.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
C.新能源的合理开发
D.物质的综合循环利用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图:
(1)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2)销往市场的产品直接来自玉米的有哪些。
【解析】(1)选B,(2)选D。第(1)题,读图可知,玉米深加工后直接销往市场的产品有谷氨酸、味精、多糖。第(2)题,该城市农业产业化模式使物质得到了循环利用。
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人口达13.397亿(不包括港、澳、台),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材料二 漫画“所剩无几”。
材料三 下图中数值表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相当于石油,单位:千克)。
(1)(综合思维)人口问题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压力,哪些人口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短缺?针对这些人口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提示: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素质较低,导致对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2)(综合思维)有人说,中国是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对此你有何看法?
提示:赞同。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文化教育还比较落后,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
反对。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高。虽然平均教育水平较低,但是由于基数大,中国大学生数量已经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所以已经发展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3)(区域认知)材料三图示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提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每取得100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我国最多,说明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能源浪费现象严重。
(4)(综合思维)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中国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当前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紧迫任务是什么?
提示:主要措施:增加能源探明储量;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开发新能源。紧迫任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课堂检测·素养达标】
2016年6月30日,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在宁夏银川召开2016年工业清洁生产工作座谈会,该次会议中强调了在新形势下推进绿色制造、促进工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报了“十三五”推进绿色制造总体思路。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工业生产中资源利用虽然有明显的进步,但是问题依然突出,下列属于当前我国资源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 )
①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②环境污染严重,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③全社会尤其是地方政府对国家政策不理解、不支持
④国家资源政策不利于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同行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
①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
②以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加剧
③人口基数过大,新增人口数量仍较多
④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情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选A,2选D。第1题,我国由于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目前还没有完全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第2题,我国的基本国情是资源利用率低,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虽然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人口基数过大,净增人口多,人口压力大。自然资源短缺、人口压力大是促使我国走节约型发展道路的直接原因。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业是劳动、知识密集型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也需要大量的知识技术投入。下图为某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图。根据图文材料完成3~5题。
3.关于图示农业生产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
B.生态混合型农业
C.河西走廊可大面积推广
D.自给自足型农业
4.专家普遍认为“目前我国粮食增产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指的是
( )
①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
②过度垦荒导致荒漠化加剧
③小农经营使得粮食单产降低
④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关于我国发展有机农业优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
②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
③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
④科技发达,便于农业技术推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选B,4选D,5选C。第3题,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是“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因此有机农业属于生态型农业,该地有花卉、农田、猪场、鱼塘、蔬菜等,因此也属于混合型农业。蔬菜种植、鱼塘养殖等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经营;该地有鱼塘,而河西走廊水资源紧缺,故不可能大面积推广;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花卉、鱼塘、畜产品等都投入到了市场,说明商品率高,属于商品型农业。第4题,近些年来,我国加大了退耕力度,过度垦荒不明显,②说法错误;小农经营粮食单产高,③说法错误。第5题,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适合多种生产模式,这是发展有机农业的有利条件之一,②说法正确;材料中提到有机农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精耕细作,③说法正确;我国耕地比重小,且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红壤,土壤贫瘠,①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有机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知识技术,而我国目前科技并不是普遍发达,尤其是农村地区,人口知识技术水平仍然较低,④说法错误。
【新思维·新考向】
6.如何走出贫困、人口增加和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奔小康,是我国西部山区人民关心的大事。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各项是甲图三者发生联系的中间环节,请将代码填入甲图方框内。
A.毁林开荒、增加耕地
B.目前的生存需要压倒长远的环境保护的需要
C.社会保障不完善,需要养育更多子女以保证老有所养
(2)由甲图得出的启示为 ,人口发展的原则应该是 。?
(3)下列各项中的部分项目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实现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的有效措施,请选择正确的代码填入乙图方框内。
D.社会经济效益提高
E.农林牧综合治理
F.粮食单产提高
(4)上题所给有效措施中,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
。?
【解析】人口增长过快会给资源和环境带来较大压力,人口的增长必须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如果人口持续增长,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势必随之增多,最终会超出环境承载能力,进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而摆脱恶性循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农林牧综合治理。
答案:(1)①C ②A ③B
(2)人口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3)④E ⑤F ⑥D
(4)E(农林牧综合治理)
课时素养评价
五 践行绿色发展
(6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下图为河南省某地酒精化工集团基于“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的产业构想。读图,回答1~3题。
1.该地剩余农产品最有可能是
( )
A.甘蔗
B.甜菜
C.玉米
D.水稻
2.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其好处有
( )
①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③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
④刺激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环境评估,可以看出( )
A.只有原料的选择符合清洁生产
B.生产的全过程都符合清洁生产
C.只有产品的使用符合清洁生产
D.只有废弃物的处理符合清洁生产
【解析】1选C,2选A,3选B。第1题,该地为河南省,位于我国暖温带地区。四个选项中在河南广泛种植的为玉米。甘蔗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热带地区及四川盆地。甜菜主要分布在我国中温带地区。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第2题,发展生物能源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必然选择,可促进解决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①对。发展生物能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生态环境,②对。发展生物能源,可以降低石油的对外依存度,③对。生物能源利用率提高,对于汽车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没有影响,④错。第3题,该构想能够促进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缓解农村燃料、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结构,降低污染,净化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从原料的选择、产品的使用到废弃物的处理各方面都符合清洁生产原则。
“地球生态超载日”是指到一年中一个特定日期为止,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已超过地球在这一年可以产出的资源总量。如图为“部分年份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
4.“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5.应对“地球生态超载日”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 )
A.增加地球资源产出
B.加大资源开采力度
C.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D.调整人口合理容量
【解析】4选C,5选C。第4题,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第5题,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同时提高技术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地球资源量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加大资源的开采力度,只会提前“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到来;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随意调整。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从数年前开始,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据此回答6、7题。
6.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主要发展
( )
A.食品工业
B.高耗能工业
C.农产品加工工业
D.高技术工业
7.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如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②该模式体现了清洁生产过程
③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④该模式体现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过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6选B,7选D。第6题,该地发展初期利用当地的资源(煤)优势发展高耗能工业,但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升级,以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第7题,从该地近几年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该地发展过程中既注意保护环境,比如把固体废弃物进行填埋和回收利用,又注意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和多种开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循环经济过程。
位于台湾省西北部沿海的桃园地区素有“千塘之乡”的美称。18世纪广东客家人迁居桃园垦荒,始修埤塘系统,1963年埤塘人口逾8
800人。近几十年来,桃园人口激增,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目前人口仅存约2
800人。读图,完成8~10题。
8.修建埤塘的主要目的是
( )
A.养殖与旅游
B.滞洪与养殖
C.灌溉与滞洪
D.灌溉与旅游
9.埤塘系统的修建反映出桃园地区
( )
A.丘陵台地多
B.降水强度小
C.森林覆盖广
D.河流流程长
10.桃园地区埤塘数量迅速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稻总产量的提高
B.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
C.水产养殖业的衰落
D.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
【解析】8选C,9选A,10选D。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修建埤塘主要是为了蓄水灌溉,用于解决供水不足的现象,洪水期还可以阻滞洪水,减轻洪涝灾害威胁。第9题,由图可以看出,埤塘修建在成阶梯状的台地交界处,起到蓄水的作用,可以为稻田由高到低补给水源。第10题,水稻总产量的提高、现代化水利系统的兴起、水产养殖业的衰落不会导致埤塘数量迅速减少,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会使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导致农业景观大量减少。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巴花又名巴西花梨,具光泽、无特殊气味、结构细而均匀,质地硬,强度高,是一种名贵硬木,可以用于制作豪华家具、地板、生活器具等。非洲刚果河沿岸(如下图所示)是巴花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出产的巴花价格低廉。我国某公司在刚果河沿岸建立多处伐木场,所产木料削裁多余枝杈后原木带根从港口黑角出口到我国,之后在我国加工成高档家具。
(1)简述我国某公司在刚果河沿岸建立多处伐木场的主要原因。
(2)指出巴花原木在布拉柴维尔以上河段采用的主要运输方式,并分析原因。
(3)说明巴花砍伐后原木带根出口我国的主要原因。
(4)有人建议刚果河沿岸国家扩大巴花原木的砍伐,以换取较多的外汇收入。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可从我国供需矛盾大、该地资源丰富但伐木技术水平低,以及河流沿岸具有水运优势角度分析。第(2)题,图示该地以上河段流经众多沼泽地而地势平坦、河流多但无铁路,则可利用水运运输;原因可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优势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树木根部可利用角度分析,注意“削裁多余枝杈”但留根,说明根部具有价值。第(4)题,开放性题目,赞同可从资源丰富,出口带来的好处角度分析;不赞同可从大量砍伐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角度分析。
答案:(1)我国市场需求大,但国内森林覆盖率低,木材供应严重不足;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林木资源丰富,且材质好,有许多名贵硬木;当地经济水平低,采伐技术、管理水平落后;沿河建场便于运输。
(2)水运(或河运);理由:沼泽、丛林广布,陆路运输设施不完善;木材水运的基础建设投资小,耗能少,运输成本低,短期内运出的木材最多;水运能够减少原木装卸的工作量,且能减少木料的磕碰。
(3)巴花是名贵硬木,其根部也有很多利用价值,如可加工成艺术品等,因此带根出口增加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益等。
(4)同意:刚果河周边地区巴花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巴花生长速度快,可再生;该地经济落后,扩大巴花原木的砍伐可以促进周边居民就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等。
不同意:过度砍伐巴花原木,会破坏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加剧水土流失,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降低森林的生态调节功能;生物失去原有的栖息地,出现濒危现象。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曾拥有亚洲第一大造纸企业,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环保、水源、原料(林木)等问题。引进山东泉林纸业后,依托创新技术,构建了新型生产模式(如图)。据此,回答12、13题。
12.造纸工业
( )
A.由原料指向型逐渐变为市场指向型
B.能耗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C.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且更新速度较快
D.布局应考虑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
13.该生产模式
( )
A.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增加了能源供给
B.秸秆造纸减少了林木采伐,利于生态保护
C.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减轻大气污染
D.延长纸品加工产业链,带动印刷产业发展
【解析】12选D,13选B。第12题,造纸业仍然是原料指向型;造纸业能源消耗相对较少;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造纸业会造成比较严重的水污染,布局时需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第13题,污水处理后又用于生产并不能增加能源供应;使用秸秆造纸可以减少林木的使用数量,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废液提取制造有机肥还田可以减少水污染,但对减轻大气污染作用不大;图中模式显示的是延长秸秆加工产业链。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与国家气象局的文件要求,今后空气质量与预报必测参数为二氧化硫(SO2)日均浓度值、二氧化氮(NO2)日均浓度值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日均浓度值。其中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表是我国南方某城市3月2日至5日PM2.5监测数据。根据材料回答14、15题。
时间
项目
PM2.5日平均值/(μg/m3)
PM2.5最高值/(μg/m3)
PM2.5最高值出现的北京时间/h
3月2日
144.79
165.85
4
3月3日
117.59
152.4
8
3月4日
75.52
93.56
8
3月5日
115.55
218.38
5
14.根据表中所给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
①PM2.5最高值出现时汽车尾气排放量最多
②PM2.5最高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是因为大气中出现逆温现象
③4日PM2.5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风力较大
④4日PM2.5平均值较低的原因可能是该日近地面湿度较大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5.若我国某城市PM2.5值偏高,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提倡市民积极晨练,增强体质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理论值偏低
C.直接用GIS对市区空气质量进行监测
D.工矿企业大多分布在城郊热力环流圈之外
【解析】14选C,15选B。第14题,日出前后地面温度低,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弱,空气中的颗粒物不易扩散而使PM2.5含量较高;风速较大时利于空气中颗粒物的扩散,所以PM2.5含量较低。汽车尾气排放量最多的时间段应该是上下班高峰期间。第15题,由于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能反射或散射部分太阳辐射,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会有所减少,低于理论值。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地区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贫。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材料二 库布齐地区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出一种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有效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
【解析】第(1)题,可从自然与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注意“深厚冲积物”体现了物质条件;“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如今寸草不生,体现了植被破坏。第(2)题,“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体现了增加河水含沙量、淤塞河床、堵塞河道;同时向黄河岸边推进也会造成区域荒漠化面积扩大,从而减少注入黄河的水量。第(3)题,注意结合“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从减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以及提供能源、增加收入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1)该地气候干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少,蒸发强烈;地表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邻近冬季风源地,风力强劲;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如过度放牧、毁林开荒等),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导致荒漠化迅速蔓延。
(2)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含沙量剧增,水质变差;淤塞河床,导致洪涝灾害更加频繁;泥沙阻塞河道,可能会导致河流改道;荒漠化面积扩大,植被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且气候变得更加干旱,补给黄河的水量减少。
(3)太阳能电池板有利于削减风力,阻挡风沙;遮挡阳光,减少蒸发,改善土壤中的水分条件,促进植被生长;为当地提供新能源,有利于保护当地的植被;发展养殖业,提高农牧民收入,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PAGE
-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