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8.《中国建筑的特征》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下列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
)
A.荆山之巅的大禹雕像头戴栉风沐雨的斗笠,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不仅在舞台上风姿绰约,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宇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坛近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此,各级政府部门(
)。
(2)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
),创造性地采用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面互动的特点。
(3)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
),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责无旁贷
独出机杼
巧夺天工
B.当仁不让
独出心裁
巧夺天工
C.责无旁贷
独出心裁
妙手偶得
D.当仁不让
独出机杼
妙手偶得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①很多时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②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③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④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⑤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⑥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①②④⑤⑥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④③
D.⑥⑤③①④②
5.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缩(tān)?
?
抱(xià)?
??(zhóu)线?
??(màn)地
B.瓦(dāng)?
??接(sǔn)?
??屋(jí)?
??(wéi)幕
C.(shé)本?
??房(lìn)?
??斗(gǒng)?
??画(fǎng)
D.门(kǎn)?
??切(xiāo)?
??额(fāng)?
??(qióng)窿
6.
下列词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轩榭?
??殉情?
??潺媛?
??勾心斗角
B.琉璃?
??厢房?
??遵循?
??鳞次栉比
C.浮雕?
??蚂蚱?
??纰谬?
??雕梁画栋
D.弘扬?
??矜持?
??锒铛?
??水谢歌台?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如今的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络红人更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这是多元的时代使然,有人因为有太多的自由选择而_____。
????????在互联网的56k时代甚至更早,那时的网络红人的共同特点是以文字_____.当互联网已经进入高速的图文时代,这时的网络红人_____,网络女性占尽优势。此后
????????因艺术才华获得广大网民追捧的网络红人,他们大都没有接受所谓的“正规”训练,多是依托其非同一般的天赋和在兴趣支配下的自我学习,从而在某个艺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传到个人网站或者某些较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上,(
),从而拥有某个固定的粉丝群。
????????借网络推手而成名的网络红人背后往往有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会_____去策划,一般选择在某个大众关注度很高的场合通过某些举动刻意彰显该网络红人,给大众留下一个较深的印象,然后会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推动,在全国的各个人气论坛发帖讨论,造成一种热闹的假象,从而引起更多的网民关注。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些领域中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B.这些领域中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的再精彩的节目,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
C.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折射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D.这些领域中再精彩的节目也不可能如十几二十年前的“前辈”一样,几乎成为所有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如鱼得水
立身处世
绚丽多彩
苦思冥想
B.左右逢源
安身立命
五彩缤纷
苦思冥想
C.如鱼得水
安身立命
绚丽多彩
费尽心思
D.左右逢源
立身处世
五彩缤纷
费尽心思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由于在艺术上的独特品味不同于主流,所以积累的人气也不错
B.由于在艺术上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所以能逐渐积累不错的人气
C.由于逐渐积累了不错的人气,所以在艺术上形成了独特品味
D.由于积累的人气也不错,所以在艺术上具有不同于主流的独特品味
二、
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做“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文法”》等)
(1)下列关于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及其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独特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做成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D.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传统建筑中,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是以一个拱的宽度为基准,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C.中国传统建筑中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D.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10.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4个小题。
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做中国建筑的“文法”。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1)中国建筑的“文法”指的是什么?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那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在说明这一问题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的建筑“词汇”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原文回答: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个小题
梁思成的学术良知与勇气
①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梁思成进了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史教授古米尔对中国建筑史非常感兴趣,并向梁思成询问有关情况。梁思成这才发现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是一片空白,他只能回答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建筑从来就不是一门艺术,顶多只是一些工匠们的手艺活而已。事实上,在学习古代建筑史时,梁思成就发现,许多书籍都以欧洲中心论的观点记述着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这令他颇感落寞。
②恰好在这时,梁启超把一本新近发现并重新校印的古书寄给梁思成。在扉页上梁启超写到:“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这本书叫《营造法式》,作者是宋徽宗的工部侍郎李诫,著于公元1100年。它完整地记录了当时宫殿建筑的各种建造图例和标准,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一部建筑标准手册。尽管里面有太多的术语无法读懂,但古人的智慧令他惊叹,他由此定下了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志向。
③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1928年2月,梁思成回国。从此以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回到祖国,奔走于大江南北的荒山野岭间,开始了他梳理中国建筑史的事业。
④唐代建筑艺术是中国建筑发展的一次高峰,可是由于年代久远、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建筑物的保存极为艰难。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制木构建筑,人们只能到日本奈良去。但梁思成始终有一个信念,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存在。他偶然看到了一本画册《敦煌石窟图录》,这是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实地拍摄的。在这本书中,他看到11号洞中有一张唐代壁画“五台山图”,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并指出了每座寺庙的名字。其中有一座叫“大佛光寺”,这让梁思成看到了发现唐代建筑的希望。
⑤1937年6月26日的黄昏时分,梁思成、林徽因一行四人终于在五台山一个人烟稀少的偏僻的村落附近找到了佛光寺。佛光寺正殿中斗拱、梁架、藻井以及雕花的柱础都明白无误地显示了晚唐时期的特点,梁思成还看见梁架上有古法“叉手”的做法,这种做法只有在唐代绘画中才有。两天后,他们终于有了最重大的发现,林徽因在一根大殿梁的根部发现这样的文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她猛然想起,大殿前耸立的经幢上写着:唐大中十一年。横梁和经幢上的字迹吻合在了一起。原来,那个谦恭地坐在平台一端,被巨大的天王像挡住的女性雕像,并不是僧人所说的“武则天”,而正是出资建殿的施主宁公遇本人。佛光寺,这座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就这样被发现了。
⑥回国后的15年间,梁思成考察了全国190个县的2738处古建筑,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中国雕塑史》两部书稿,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赞扬。对比今天某些枯坐书斋、隔膜现实的学者,战火纷飞中,梁思成风尘仆仆从一个村落赶往另一个村落的身影,令人油生敬意。
⑦1957年,雄伟壮丽的北京城墙被拆除着。毁墙的炮声不时传来,每一炮,都像在梁思成的心中炸响。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我们既承继了这样珍贵的一件历史遗产,岂可随便把它毁掉!早在1950年2月,梁思成就和建筑家陈占祥为保护北京旧城一起递交了著名的“梁陈方案”。方案提出:留下北京旧城,作为城市的博物馆;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但是,“梁陈方案”立刻被无情地否定。
⑧梁思成仍不愿放弃最后的一丝努力,他据理力争。但是,在那样一个年代,梁思成微弱的呼喊,很快淹没在历史巨大的呼啸声中。为了北京旧城多保留一些有价值的牌坊、琉璃宫门等古建筑,在扩大的国务院办公会议上,梁思成和吴晗争得面红耳赤,有一次,吴晗站起来说:“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气得梁思成当场痛哭失声。
⑨时代毕竟在进步,如今,尽管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依然是一个逼仄的话题,但包括古建筑在内的优秀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⑩让我们记住梁思成吧,因为他的学术良知与学术勇气,在今天依然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精神资源。
(摘编自李跃《梁思成:致力古建筑保护的一代宗师》)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很低,人们自然不把建筑当做一种艺术品,最多是看做工匠们的手艺活,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
B.这篇文章主要记述了梁思成研究古建筑,发现唐代建筑以及保护北京旧城三个方面的内容,展示了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成就和遭受到的巨大磨难。
C.梁思成回国后,花了15年时间考察中国古代建筑,最后写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著作为中国建筑赢得了国际地位,也了却了他当年的心愿。
D.梁思成和陈占祥递交“梁陈方案”的目的,是保护北京的旧城,但是这个想法与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相背离,于是方案立刻遭到了无情地否定。
E.日本人断言:中国不存在唐代木构建筑,只有日本奈良保存着唐朝木构建筑。这个断言没有经过实地调查,是个鲁莽的结论。
(2)梁思成立志研究中国建筑史,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思成和林徽因依据什么确定“佛光寺”是唐代建筑?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梁思成的“学术良知和学术勇气”体现在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B
2.
【答案】
C
3.
【答案】
C
4.
【答案】
D
5.
【答案】
D
6.
【答案】
B
7.
【答案】
DCB
二、
现代文阅读
8.
【答案】
(1)B
(2)D
(3)A
9.
【答案】
(1)D
(2)B
(3)A
10.
【答案】
(1)指中国的建筑都有着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已成了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这种中国建筑的法式或惯例被称为“文法”。作者列举了西方“五种典范”做对比,列举了中国的建筑法式:木架结构、斗拱、间、屋顶……列举了台基、台阶、栏杆,列举了庭院的组成。
(2)具有“拘束性”和“灵活性”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来说明:文章比喻建筑;文章的法式比喻建筑的法式;文章的文法约束下的各种体裁比喻不同的建筑,“大文章”和“小品”比喻宫殿、庙宇等建筑。
(3)指的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4)因为这种“文法”和“词汇”既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又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
11.
【答案】
(1)C,D
(2)①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是空白,②中国古建筑史在国际没有地位,③《营造法式》里的建筑智慧令他惊叹。
(3)①敦煌壁画与唐代绘画上的相关绘图。②佛光寺建筑显示的晚唐特点。③大殿大梁与经幢上的文字记载。
(4)①为写好《中国建筑史》不拒千辛万苦,做实地考察。②撰写《中国建筑史》,填补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③回击日本人断言,验证唐代木制建筑的存在。④为保护北京旧城与当局据理力争。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