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0.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学习目标
1、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揭露秦王骄横奸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
2、通过诵读,分析人物性格,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重点)
3、本文故事情节曲折有趣,掌握文章通过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方法。(难点)
古代“不辱使命”的名人
晏子,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婴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出使不受辱,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晏子使楚,以狗国才有狗洞、不肖者使使不肖国、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也维护了个人尊严。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婴,将其比为管仲。褒奖备至,用“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八个字来形容他的外交活动。
晏子使楚
古代“不辱使命”的名人
历史名人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赵国上卿,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超人的智慧和胆略、崇高的爱国热情,智斗强秦,以和氏璧有一小毛病、斋戒五天,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
优秀外交官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甦,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代表作品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另撰有《别录》,为中国目录学之祖。《战国策》是刘向根据战国时期史料整理编辑的。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经西汉末年刘向之手编订,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2国策,共33篇。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了战国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极其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尖锐的社会斗争。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耐人寻味的幽默,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的影响。
《战国策》
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这篇文章记叙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的经过。
写作背景
唐雎,也作唐且。魏国人,是安陵君的臣子。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国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在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王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一场外交斗争。唐雎出使秦国,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终于折服秦王,使秦王吞并魏国的企图落空,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唐雎
唐雎( ) 怫然( )
韩傀( ) 免冠徒跣( )
缟素( ) 庸夫( )
色挠( ) 以头抢地 ( )
休祲( ) 寡人谕( )
jū
fú
guī
xiǎn
gǎo
yōng
náo
qiāng
jìn
yù
读清字音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 以五百里之地易
安陵,安陵君其 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
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 于秦。
派
对……说;告诉
想要
用
交换
助词 加强语气
答应
给予恩惠
很好
即使这样
从
想;愿意
不
高兴
因此
出使
到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希望安陵君能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块土地来换取小块土地,那很好;即使这样,可我从先人手里继承了这块土地,愿意始终守住它,不敢拿它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而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译文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研读课文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
3、概括第一段的段意。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研读课文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开端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
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
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
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
况且
使……灭亡
表转折
凭(借)
存在的原因
所以
在意。错通“措”
扩充
表转折
违背(背叛)
看轻
回答
像这样
表顺承
即使
何况只是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五百里的土地来换取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掉了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地方能保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如今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安陵君却违抗我,(这)岂不是小看我吗?”唐雎答道:“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土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换来五百里呢?”
译文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有恩于安陵君
研读课文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
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
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及遭婉拒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研读课文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使唐雎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 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
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
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
之怒也。
盛怒的样子
曾经
听说
平民
摘下帽子,光着脚
碰,撞
罢了
平庸无能的人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小臣从没有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的样子,有胆识的人发怒可不是这样。
译文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
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 祲 降 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通“苍”
发作
吉祥
不祥
降示
从
和
穿丧服
拔出
站起
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向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的时候),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胆识的人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因此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着)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译文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研读课文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研读课文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决心。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
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
也。”
译文:秦王(顿时)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哪里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借着五十里的地方保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啊。”
屈服
道歉
到
通“喻”,明白
可是
凭借
只因为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害怕,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
精读课文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① 秦王不说
② 故不错意也
③ 仓鹰击于殿上
(说,同“悦”,高兴)
(错,同“措”,放置,安放)
(仓,同“苍”,青色)
通假字
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义:即使这样。
今义:连词,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古今异义
③ 长跪而谢之曰
② 徒以有先生也
古义:只,仅仅。
今义:徒弟;学生;空的。
古义:道歉。今义:感谢。
① 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② 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扩充。
词类活用
徒
免冠徒跣
(裸露)
徒以有先生也
(只,仅仅)
一词多义
惠
大王加惠
(恩惠)
汝之不惠
(同“慧”,聪明)
讨论修辞
1、本文在描写人物时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
主要用了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
夸张: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排比: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仓鹰击于殿上。
讨论修辞
2、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力量,使人物的对话具有强大的说服力,体现了雄峻奇伟的语言风格。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你如何评价他?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
精读课文
主要人物:唐雎
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评价
精读课文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最后的结果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3、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精读课文
①“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的要求遭到安陵君拒绝后,他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唐雎从容地说明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
精读课文
②“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
③“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强敌,不辱使命。
本文记叙了小国之臣唐雎临危出使秦国,在外交上战胜强秦完成使命的故事,生动地塑造了唐雎这形象,歌颂了他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爱国精神。
本文主旨
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文章还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
文本特色
1、对话为主,突出关键内容
作者刻画唐雎、秦王二人形象,主要用了对比手法。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丝毫不因秦王的威胁而屈。一个前倨后恭、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两人的形象又相互衬托、相辅相成。此外,安陵君与唐雎也相互衬托。
文本特色
2、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
本文的记事,已经摆脱了史料的束缚,增加了虚构成分。例如按秦律,上殿面君不得带任何兵器,但文中唐雎却有剑。叙事时,人物被置于充满矛盾、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中,故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人物个性鲜明,文学色彩浓厚。塑造人物上也多用“小说”笔法,如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
文本特色
3、“小说”笔法,增添文学色彩
提示:
①增加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叙述,不要逐字逐句的翻译。
②着重突出人物性格。
课后作业
展开联想,充实内容,用白话文讲述这则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