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说“木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9说“木叶”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4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9说“木叶”同步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木叶”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________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________。
(2)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________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________不同起来。
A.传诵 启示 精练 显著 B.传诵 启发 洗练 显然
C.传颂 启示 洗练 显然 D.传颂 启发 精练 显著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的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想象,把“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
B.从长期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C.文学既然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又是语言最精粹的一种文学体裁,那么,研究诗歌自然离不开对诗歌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语义的研究。
D.古往今来,青青翠竹吸引了无数诗人和画家,竹画成为我国诗画的传统题材,它象征了中华民族坚定顽强、不卑不亢的气概。
3.下列在语段横线处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成为记录文化的有效工具是从意音文字开始的。西亚的楔形文字、北非的圣书字和中国的汉字等都是意音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绝大部分意音文字都已成为历史陈迹,只有汉字,作为意音文字在当今世界仍被广泛使用。
A.它们在各自的地区留下了早期文化的辉煌纪录
B.它们辉煌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大都已经销声匿迹了
C.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都是人类早期文化的发源地
D.意音文字后来被具有音节特点的拼音文字取代了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古诗中常常将“树叶”写作“木叶”,这是为什么呢?________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①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②“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③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④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⑤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
⑥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
A.②⑤③⑥①④ B.⑤②①④③⑥
C.②⑤①③⑥④ D.⑤②①③④⑥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歌更是独领风骚。对唐诗、宋诗的评价往往会因个人喜好的不同而________,甚至会在后世引起________的争论。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用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突破个人目的最大化。其实,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人,更创造了不同的诗。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如李白《望庐山瀑布》四句均写景,然其洒脱旷远,其美全在情辞。同是写庐山,苏轼《题西林壁》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更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此诗不仅以气骨见长,读者还可从中领悟到深刻的哲理,这也是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寓于理趣。宋诗的长处还在于不墨守成规,在唐诗已兴盛至斯的情况下,宋诗开辟新境,另创一格与唐诗形成分庭抗礼之势,避免使自己化为________。不同的气象反映出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 ),所以意象鲜明,情富于象,表现含蓄而耐人寻味。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象”的描绘是次要的,因此宋诗往往多议论,语言也不像唐诗那样简洁凝练,表现也不太含蓄。
两个朝代的诗歌________,不应该用一种固定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南辕北辙 经年累月 朝花夕拾 各有千秋
B.大相径庭 旷日持久 明日黄花 各有千秋
C.南辕北辙 旷日持久 明日黄花 半斤八两
D.大相径庭 经年累月 朝花夕拾 半斤八两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目的最大化。
B.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C.一些人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无视他人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的观点当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最大化目的。
D.为了推崇自己的主张,使一些人无视他的观点,甚至更进一步,把诋毁他人观点用作博取关注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诗侧重于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现情感、思想
B.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思想是唐诗的表达方式
C.如果没有形象、意象的描绘,唐诗就不能表达情感、思想
D.唐诗表现情感、思想是通过形象、意象的描绘来进行的
6.将下列一组句子变成一个单句,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①林庚成了北大名师。
②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令人耳目一新。
③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使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
④林庚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学子们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7.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0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说村落
阎连科
村落在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人们把村落、村庄、乡村等而视之,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但若仔细辨认,村落、村庄、乡村似乎应该有些什么差别,比如说乡村必然是在偏僻的乡下,而村庄就有可能独立出现在繁闹城市。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但那村庄里的主人却已不是农民了。然而,这些好像都不重要,人们都不会去刨根问底,重要的是农民聚居的地方和那个地方的人。
你走在山脉上,阳光斜斜地照着,山梁上除了嘎嘎不止的乌鸦就是徐徐晃动的树,这时候口也渴了,而回答你的是荒凉无垠的黄褐褐干裂的田地。恰就在这时,你听到了井上辘轳的叽咕声,水淋淋的,明亮而又清丽,心中一震,转身看到一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个时候,你心里叫出了“村落”二字,开始对村落有了一些真正的了解。
再或,你走在南方稻田的埂上,沉浸在一种诗意里,唐人的诗句、宋人的词句如春风一样掠过你的心头。放眼良田万亩,正为“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的夸张感到贴切时,一阵乌云先自来了。于是,你惊了手脚,在田埂上跑得东倒西歪。也就这个当儿,从哪儿划出一条小船,先递你一张荷叶顶在头上,赶在雨水到来之前,把你载到了一丛草房的檐下。这个时刻,你心里哐咚一声,忽然更加明了村落的含义。
实际说,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就是农民居住的地方这一点。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村落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对于农民,它给予他们居住、生活的必需;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它既是一种物质存在,又是一种精神存在。我们可以从村落中找到农民、房舍、树木、耕牛和鸡羊,同时也应该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古文人怕是最能体味村落的含义的,无论是李、杜、白,还是“八大家”,他们对村落的理解,都饱含了“愁滋味”。可轮到我们却偏颇得很,不仅没有了对农民的“愁味儿”,连诗境也剩下不多了。单单地写出愁苦来,那不是村落,而是村落中的人;单单地写出温馨来,那也不是村落,那是村落表面的诗境。到了今天,村落剩下的就是一个符号,就是聚居农民的某个地方。所看到和理解的是新楼瓦舍,而农民那千古以来一成不变的生存形式和给别人的温馨、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却被人们从村落中删去了。
连我自己,作小说的时候,对于乡村的描绘,也是不断重复着抄袭别人的说法:“站在山梁上望去,村落、沟壑、林地、河流清晰得如在眼前”,或说“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而实际上,村落真正是个什么,沟壑的意义又是什么,河流在今天到底是什么样儿,我这个自认为是地道的农民的所谓作家,是果真模糊得如它们都沉在雾中了。
我不敢说别人什么,而我自己,或多或少,总是感到一种内疚的。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所致,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只有在大都市住腻的当儿,我们才会想到村落,而想到的那个村落,除了田园的诗情,对农民的愁情是决然不会有的。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于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
(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但村庄里的主人已经不是农民了。
B.—凹山腰上有几间、几十间草房,掩映在树木间,仿佛卧在树荫下疲累的牛,这不由得会使你想到“村落”二字。
C.村落就是指一种精神,一种温馨,一种微微的甘甜, 是和城市相对应的存在。
D.我们对村落意义的删节,不单是因为对农民的背叛, 更重要的,是社会迅猛的发展。
(2).根据文本内容,概括说明作者眼中“村落”的完整含义。
(3).文章中说:“这是当今社会中村落的悲哀,而对村落以外的人,是什么也谈不上的,或幸或悲。”试分析这蕴含着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态度。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山水诗作为一个独立的诗歌品种起源于南朝。虽然以景起兴、诗中引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追溯到更远,但这些都不能算是山水诗。山水诗的产生是以山水意识的觉醒为前提的,即依赖于人对自然的某种审美关系的建立。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远古时代,大自然的风雨雷电、荒蛮混沌曾经威胁着刚刚脱胎于自然的童年的人类。人们为了摆脱这种威胁,把自然人格化,这便产生了关于自然的神话传说,在中国远古神话中就有所谓河伯、雨师等等人格化的自然神。这也表明人类刚刚从自然的沉睡中醒来,但自然与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明确。
到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和谐的,这在艺术上便表现为人对自然的移情,因而在诗中以自然景物起兴、借景抒情的例子便屡见不鲜。
山水意识的萌生、山水精神的兴起实质上是文化人类在一定的文明水平上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主动向自然复归的一种意向。当然,山水诗在南朝时代产生还有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这时,人们对自然的看法、自然山水在诗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我们看到,经过几代诗人的发展,原来在诗中作为抒情载体的景物,变成了主体的景物,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的意义。山水诗的品格由此而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诗经》中写景名句不少,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这些景物在诗中只起着衬托和起兴作用,从属于所抒发的情感。而到了谢灵运,情况就截然不同。谢诗中的景物已经不再居于从属地位,虽然没有达到后来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全意象”境界,但景物的意义完全改变了,它由原来的背景变为“前景”,有了独立的本体意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我们宁愿不把它看作什么隐曲的政治讽喻,而视为纯粹自然的“呈现”。
区别就在这里,在山水诗中,自然成其为自然,它自我呈现;而在抒情诗中,自然景物仅仅是载体,渗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它在诗中是一个客体,是诗人的描写对象。从诗歌文本看,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的意象,能指即所指,“明月”就是明月,“清泉”就是清泉,完全是自然的兴作和呈现;在抒情诗中,自然意象是一种象征意象,作为某种观念或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它指向自身以外的某种本体。
也许并非巧合,中国古代山水精神在二十世纪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中找到了它的回响。庞德说:“剔除事物的象征意义,事物本身就是一个自足的象征,是一只鹰就叫它一只鹰。”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也有一句名言:“没有观念,只在事物中。”这些观点可以看作是对山水诗本质的又一种表述。
(摘编自胡兴《山水诗的一般品格》)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朝时期人们的山水意识已经觉醒,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新的审美关系,从而促进了山水诗的产生。
B.为了摆脱风雨雷电等大自然的威胁,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塑造了河伯、雨师等自然神。
C.《诗经》《楚辞》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趋于和谐,表现在艺术上便是景物在诗中起到了衬托与起兴作用,成为抒情载体。
D.自然在诗中具有了本体意义,既标志着山水诗品格的确立,也意味着一种新的艺术精神的诞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从远古到唐朝逐步展开,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不同阶段的不同特质。
B.文章主要使用对比的论证手法,鲜明揭示了山水诗与抒情诗中景物的不同地位和作用。
C.文章通过解析具体诗句,论证了谢灵运与王维的山水诗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D.文章结尾借用西方诗人话语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山水诗中的自然意象是一种纯粹意象,而非象征意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经历了合一、分离、复归三个阶段,显示了文化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
B.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了《诗经》《楚辞》时代,人在自然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C.《诗经》中的“蒹葭”和“白露”属于象征意象,而王维诗中的“明月”和“清泉”则属于纯粹意象。
D.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使人们意识到与自然的分离,从而主动向自然复归。
10.本文作者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木叶”与“树叶”、“树叶”与“叶”、“木叶”与“落木”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使读者对意象有了具体的感知。请恰当地运用比较分析法,以“宽容”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3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1)传诵:动词,辗转传布诵读(多用于诗词、文章等);辗转传布称道(多用于名声等)。传颂:指被传扬称颂之事。此处修饰的是诗,是说诗被人们传布诵读,选用“传诵”。启示: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启发: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并使对方有所领悟。此处是说许多诗篇是从“木叶”形象得到的开导指点,选用词语“启发”。(2)精练:(文章或讲话的语言)简洁扼要。洗练:(语言、文字、技艺等)简练利落。诗人文字简练利落,选用词语“洗练”。显著:明显,引人注目。显然:容易看出或感觉到;非常明显,公开显露貌。此处是说一遇到“木叶”的时候,情况就非常明显地不同起来,选用词语“显然”。
2.答案:C
解析:A项,“把……作出辨析”搭配不当,应将“把”改为“对”。B项,语序不当,应将“逐渐腐化”“缺乏变化”互换。D项,搭配不当,“它”指竹画,竹画不能象征气概。
3.答案:A
解析:解答此题可用排除法。语段陈述的主体是“意音文字”,而C项陈述的主体是“使用这些文字的地区”,根据前后文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排除C项;D项涉及拼音文字,而材料中没有这方面的信息,也可排除;B项陈述对象虽与前后文一致,但内容与后句重复,也可排除。故选A。
4.答案:C
解析:本段议论文字的主要论题是“木叶”一词暗示的颜色属性。②为内容上的领起句,所以排在首位。①⑤分别讨论木的颜色和树的颜色,⑤承开头的疑问,故在①前。③是①的论据。⑥承③。④总结前文,引出空格后文字内容。
5.答案:(1).B;(2).B;(3).A
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指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结合语境可知,此处指的是对唐诗、宋诗的评价因个人喜好不同而差别很大,应选“大相径庭”,据此排除A、C两项。再看第二空:“经年累月”指经历很多年月,形容时间很长;“旷日持久”指多费时日,拖得很久。根据语境可知,此处说的是对于唐诗、宋诗的评价的争论持续了很久,应选“旷日持久”,据此排除D项。故选B。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把……用作……”句式杂糅,应改为“把……当作……”或“……用作……”,据此排除D项;二是搭配不当,“突破个人目的最大化”应改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据此排除A、C两项。故选B。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前文“不同的气象反映出唐诗是诗人之诗,宋诗是学者之诗”和后文“宋诗则侧重于直接表现情感、思想”可知,括号处叙述的主体应该是唐诗,且形式应与后文“宋诗”处相似,排除B、C两项;根据后文“宋诗则侧重于……思想”可知,A项更加恰当。故选A。
6.答案:自从林庚成了北大名师,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成为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的鲜活的精神思想营养。
解析:本题考查选用、变换句式的能力。将几个句子压缩成一个长单句,关键是要保持压缩后的句子只有一套主谓宾成分,原句子的其他部分要变成长单句的枝叶(定语、状语、补语)部分。比如本句,把“林庚成了北大名师”变成时间状语;把“令人耳目一新”变成“关于唐诗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之说”的定语;把“受教的学子们心悦诚服”变成“精神思想营养”的定语。
7.答案:“木叶”自屈原的《九歌》中唱出而成为诗人们钟爱的形象。
解析:找出关键句,最后一句是总结语。
8.答案:(1).B; (2).①农民们聚居的地方;②诗意与温馨;③愁苦与艰辛;④麻木与忍耐。
(3).①对当今村落的处境表示同情与遗憾;②对“村落以外的人”的态度感到失望与无奈;③唤起人们对村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解析:(1).A. “大都市里至今还有许多村庄存在”错,原文是“许多大都市里至今还有村庄的存在”。C.“村落就是指……存在”说法绝对,原文是“村落的真正意义,并不仅仅是……村落应该还有一种……甘甜”。D.“不单是因为对农民的背叛,更重要的,是社会迅猛的发展”错,原文是“并不单单是因为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农民的背叛”。
(2).解答本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中找到关键词句,然后加以概括。如第一段“人们把村落……笼统解释为农民们聚居的地方”,第四段“而对于都市,它给予温暖和诗意”“对自己的麻木和忍耐”“找到农民自身生存的艰辛和对外人所付出的温馨”等。
(3).本题考查探究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尤其是尾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对村落的复杂情感。
9.答案:(1).B;(2).A;(3).C
解析:(1).“人类才从自然沉睡中醒来”与“摆脱……威胁”无因果关系。
(2).文章并不是按历史发展顺序展开,南朝之前还没有山水诗。
(3).A项,人与自然由“分离”到“复归”并未显示文化人类的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B项,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的增多,表明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相对和谐;D项,“南朝特定的社会和思想背景”与“人与自然的关系”无联系。
10.答案:【写作示例】
宽容是一种智慧。每一个人都有弱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一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所以,人们应该彼此宽容。
英国保守党党魁卡梅伦在一次竞选拉票活动中,遭到过一位学生的鸡蛋袭击,卡梅伦没有对此事耿耿于怀,而是选择了宽容,很快就将此事忘记了。因为卡梅伦的宽容,英国人民选择了他,卡梅伦也由此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首相。可以说,是宽容成就了卡梅伦的政治高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宽容的美德。苏格兰民族党党魁格里芬同样也遭遇过一次鸡蛋的袭击,那是在他当选为该党历史上首位欧洲议员的新闻发布会上,有位抗议者扔出一枚鸡蛋正好砸在了格里芬脸上,他立即恼怒起来,当即取消了新闻发布会并赶到广播公司演播室,当着观众大骂“这些人都是恶棍”,批判这是英国民主史上极其悲哀的一天,是一起“有组织的袭击”。
同样被一枚鸡蛋击中,卡梅伦选择宽容,于是他的被袭击,人们认为是意外;格里芬则是指责和恼怒,于是他的被袭,人们称之为抗议。可以说,正是因为格里芬的“小肚鸡肠”,他才被英国民众唾弃。
解析:【写作指导】如何运用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类比与对比两种。
在运用类比论证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简洁。考场作文特定的背景不允许记叙的篇幅过长,务必简短而又全面。
(2)对运用的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运用对比方法论证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妥善安排篇幅,特别是在“整体对比”时,一般应以正面为主。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