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21届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预测二 以“新疆棉”事件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棉花种植与经济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21届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预测二 以“新疆棉”事件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棉花种植与经济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6 23:0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热点预测二 以“新疆棉”事件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棉花种植与经济-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押题训练
1.1995年10月,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的尼雅遗址一处古墓中发现一块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该文物( )
A.再现了汉代隶书风采和天文观念 B.反映了古代新疆高超的丝织水平
C.是中央政权管理西域地区的例证 D.反映丝绸之路有利区域文明交流
2.明代,棉花种植依着因地制宜的规律显现了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集中的趋势,棉花传入较早的闽、粤等棉作区因风土不适宜逐渐衰落,而江苏、浙江、湖北、山东、河北等省,成为后来居上的新棉作区。到了清代中叶,棉花种植进一步推广,出现了“寸土皆有”的景象。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
A.棉纺织品市场空前扩大 B.政府鼓励棉纺织业发展
C.内地的土地利用率较高 D.民众衣被结构开始改变
3.长江三角洲曾是主要的产粮区,但自明中期以来因棉花、桑树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而逐渐成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据统计,明朝末年上海县的棉花种植面积约占全部耕地面积的50%,太仓州约占70%,嘉定县约占90%。这主要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种植结构变化
4.江苏南通、松江、太仓一带原为中国纺织之乡,所产棉花大多用于自纺自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民族棉纺工业的发展和棉花价格的提高,农民纷纷把棉花售给纱厂,然后购进机纱织土布。这表明( )
A.民族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B.新式棉纺工业迅速兴起
C.经济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 D.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5.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有田五亩至十亩者,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加倍,田多的照比例递增。同时规定不种桑者,交绢一匹;不种麻者,交麻布一匹,不种木棉者,交棉布一匹。这些措施( )
A.利于明代农业技术的创新 B.促进了农业资本主义萌芽
C.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提高 D.表明重农抑商政策被废除
6.元代时,中国的棉纺织技术与近代英国一样都进行了技术革新,但在中国没有引发与英国相同的革命性效应,反而为自闭创造了条件。其根源是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
B.农民的购买力低下
C.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D.长途贩运呈现萎缩
7.下表反映了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据此可知( )
地区 概况
江汉平原 石首县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豆类、高粱、芝麻、粟米等轮作;松滋县旱地以麦、豆和棉等轮作
鄂西山区 在玉米普遍推广之前,多为麦、粟两熟,推广之后则多为麦、玉米两熟
湘西山区 春秋皆种养麦,一年两熟;其余旱地多为玉米、甘薯,大豆、甘薯,菜、粮两熟
A.美洲作物的种植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B.区域间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差异大
C.轮作技术打破了南北方农业生产格局 D.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8.下表为清代湖北(部分县)农业生产情况。据此可知,这些地区( )
地区 概况
松滋县 田内冬春季种麦或豆,夏季秋季产棉或稻
英山县 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芸薹或小麦, 地中则以棉花、蕃芋、豆菽、芝麻、芦粟等与小麦 轮种
石首县 棉花、黄豆、绿豆、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
A.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程度较高 B.农产品商品化的倾向较突出
C.食物生产开始出现精耕细作 D.轮作技术打破南北农业格局
9.清人褚华在《木棉谱》中记载:“闽粤人于二三月载糖霜来卖,秋则不买布,而止买花衣(即皮棉)以归。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这说明当时( )
A.棉纺织业技术发达 B.商业资本特别活跃 C.棉花开始成为商品 D.棉布的交易量巨大
10.19世纪30年代前后,中国东南五省大种棉花、茶叶、烟草、蚕桑、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有的形成了一个乡以棉花种植为主而稻次之的局面,如江苏宝山的月浦。有的更以一县的农作物以棉花为大宗,如江苏上海县。这一现象表明上述地区( )
A.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提高 B.出口型农业成为生产主导
C.农业生产出现衰退趋势 D.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棉布虽早传入我国,但种棉业之发达较晚。入唐以后中国是否有种棉织布者,仍属疑问。入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元初提倡农业,诏修《农桑辑要》。当时参与编修之事者,如苗好谦、畅师文、孟祺等,皆主张推广种棉,极言种棉之利。至元二十六年,诏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以都提举司总之。入明以后,种棉之利,殆已为全国多数人所周知。明代中叶种棉范围渐推渐广,故至晚明,非但种棉业已普及全国,且能辨别棉种之优劣,知选种之道,其种别亦甚复杂矣。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16世纪末,棉花才传到英国。17世纪中叶,英国人在曼彻斯特建立了自己的棉纺织业。18世纪后期,伴随着英国棉纺织工业技术的发明,推动了一种“新型资本主义”的生长,进而支撑了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美洲大陆的欧洲殖民者对不断攀升的棉花价格和急速扩大的市场迅速做出了反应,跨大西洋贩奴贸易也将更多的非洲人强行卷入到了棉花经济中来,英国人则将自己从种植原棉的负担中解脱出来。19世纪英国的棉花网络延伸到了中国。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种棉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棉花帝国建立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新疆地区出土了汉代织锦护臂(下图),上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个汉字,这说明当时新疆地区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字不是隶书,而是篆书,排除A项;织锦来自中原而非新疆,排除B项;通过织锦上的文字无法得出当时中央对西域进行管理,排除C项。
2.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各地,“寸土皆有”。棉花种植业的大发展,表明国内棉纺织品的市场空前扩大,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政府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率的对比,无法得出C项结论;D项中的“开始”材料不能反映。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长江三角洲由原来的主要产粮区变为主要的粮食输入地,其主要原因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方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由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市场并不起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因此出现了“民族棉纺工业的发展和棉花价格的提高”,这表明经济发展受国际环境影响,故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所述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出现,排除。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桑、麻、棉”都是农业生产中的经济作物,明太祖要求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髙,故C项正确。明代农业技术进入总结阶段,材料中的措施与农业技术的创新无关,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始终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封闭性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中国小农经济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而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导致技术革新在中国难以引起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农民的购买力低下会导致市场的萎缩,这是题干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源;另外,小农经济是农民购买力低下的根源,故B项错误;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在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性和商业的不稳定性,故C项错误;在元朝时期,长途贩运比较发达,如元世祖开通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旱地以菜、麦和棉花……轮作”“鄂西山区”“多为麦、粟两熟……麦、玉米两熟”“湘西山区”等可知,农民比较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利用,D项正确。材料并没有谈及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改善,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市场化,不能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清代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C结论以偏概全。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冬春季种麦或豆,夏季秋季产棉或稻”“田中先种水稻,秋季以后则种大麦……”“……高粱、芝麻、黍粟与菜麦轮作”等信息可知,湖北地区农业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极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农业集约化生产的程度较高,故选A项。材料不涉及农产品投入市场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耕作方式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与北方作物种植的比较,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根据“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可以看出当时商业贸易的规模巨大,说明商业资本活跃,故B项正确;材料大不能说明棉纺织业技术发达,故A项错误;“棉花开始成为商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清代商业资本活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前后”“东南五省大种棉花、茶叶、烟草、蚕桑、瓜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有的形成了一个乡以棉花种植为主而稻次之的局面,如江苏宝山的月浦。有的更以一县的农作物以棉花为大宗,如江苏上海县”可知,19世纪30年代前后,东南五省普遍出现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说明作为商品投向市场的经济作物生产增多,可见此时该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东南五省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但未说明这些经济作物是否主要用于出口,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东南五省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但不能说明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衰退,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东南五省富余劳动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
11.答案:(1)特点:传入早,推广晚;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政府大力提倡;种别多样;辨种选种知识丰富。
(2)影响:强化了英国的主导地位;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推动了全球分工;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3)认识:物种交流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丰富了商品市场,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要警惕物种的入侵。
解析:(1)根据材料“棉布虽早传入我国,但种棉业之发达较晚”可知,棉花传入我国早,但种植推广较晚;结合宋代我国棉花种植主要在东南闽岭一带,经元、明发展,到晚明已普及全国可知,我国棉花种植范围逐渐扩大;根据元初提倡农业,设木棉提举司可知,政府对种棉业大力支持;根据材料“晚明,非但种棉业已普及全国,且能辨别棉种之优劣,知选种之道,其种别亦甚复杂矣”可知,我国棉花种别多样且辨种选种知识丰富。
(2)根据材料二“18世纪后期,伴随着英国棉纺织工业技术的发明,推动了一种‘新型资本主义’的生长,进而支撑了棉花资本主义的全球经济网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帝国为英国所主导,棉花帝国的建立强化了英国的主导地位;由棉花资本主义全球网络的形成可知,棉花帝国的建立扩大了资本主义市场;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帝国的建立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根据材料中英国、美洲大陆、非洲的情况可知,棉花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全球分工;根据材料“19世纪英国的棉花网络延伸到了中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棉花帝国的建立冲击了中国的小农经济。
(3)对物种交流的认识问题,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物种交流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物种交流消极的一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