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
(3)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 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 、
2、盛况:开国大典
(1)时间: 年 月 日 (2)地点:
3、意义: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 标志着中国 ; 结束了百年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 中国从此进入了 。
世界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 人民政权的巩固
1、西藏和平解放
(1) 年5月,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2)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 和其他一些海岛及 、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
2、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侵朝,中国安全受到威胁
(2)决策(目的):“ , ”。
(3)入朝: 年l0月,以 为司令员的 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军。
(4)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及事迹:
① 用胸膛堵住敌人正在发射的机枪眼,为突击部队开辟道路。
② 严守潜伏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直到壮烈牺牲。
(5)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标志: 年7月,签订《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2)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3、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1.目的:为了满足广大 对土地的要求
2、时间: 年—— 年
3、地点:
4、政策:1950、6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 》
5、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结果:1952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7、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三、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 时间: — 年。
(2) 基本任务:见书 页: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3) 结果:1957年提前完成。
(4)影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行,我国开始改变了 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 年9月,第一届 通过。
(2)性质:这是我同第一部 类型的宪法。
(3)作用: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3.三大改造
(1)时间: — 年。
(2)内容:国家对 、 、 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3)形式:农业:引导农民加入 。
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 等方式实现公私合营。
(4)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生产关系的变革)。
(5)意义:标志着 经济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 。
注意: 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一种私有制;三大改造是将农民土地私有制变成集体所有制,这是一种公有制,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
四、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总动员:中共“八大”
2、探索中的失误:“ ”和
(1)“ ”运动:以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 为中心的运动。
危害: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是为了加强社会主义建设而建立的农村基层组织。
危害:严重脱离农村 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失误原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 规律。
4、表现:高指标、瞎指挥、 、共产风。
5、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加上 、
造成1959-1961年经济困难。
1960年党中央实行全面调整,提出了“ 、 、 、 ”
6.1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
(1)1957 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2)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铁人” 、
解放军好战士 、党的好干部 。
五、 文化大革命( 年 ------ 年)
1.发动
(1)原因:20世纪60年代, 对国内 形势作出错误判断,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决定发动“ ”。
(2)导火索:姚文元发表《 < >》。
(3)标志: 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发出《 》。
(4)反革命集团: 集团、 集团
2.全国大动乱
(1)“一月革命”:1967年1月,王洪文等夺取了上海市党政大权。党政领导机关陷于瘫痪,全国处于极度混乱之中。
(2)“二月抗争”:1967年2月,老一辈革命家同林彪、江青一伙进行面对面的斗争,被诬为“二月逆流”。
(3)1968年, 被错误地开除出党,成为党的历史上也是共和囝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3.动乱中的经济
(1)恶化:1967—1968年,在全国动乱、“全面内战”的局面中,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
(2)调整、整顿:
①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②1973年 主持中央工作,经济回升,社会趋于稳定。
③1975年 主持中央工作,实行全面整顿,经济再度回升。
4.结束
(1)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7月6日,朱德逝世;9月9日,毛泽东与世长辞。
(2)“ ”:1976年清明节,北京群众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
(3)1976年10月,一举粉碎“ ”。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5、“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1)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破坏。表现为:党的集体领导原则被践踏;人民民主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
(2)经济秩序被打乱,国民经济形势迅速恶化。表现为:经济工作机构瘫痪,经济管理处于无政府状态;企业的规章制度被废弃,大批工人、干部离岗闹“革命”;交通堵塞,物资供应难以保证;市场供应紧张,日用消费品短缺。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1.真理标准的讨论
(1)背景: 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平反冤似错案,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 ”的方针,坚持“左”倾错误。
(2)讨论:邓小平复出,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强调“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影响:打破了长期以来的 和 的束缚,形成了广泛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党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
(1)时间、地点: 年底,北京。
(2)内容:①重新确立 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②停止使用“ ”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提出 的总方针。
④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标志着我国进入
。
二、 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1)农村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 展开)。
目的: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内容:实行
典型:
意义:极大解放了农民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2)城市
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2、 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内容:改变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③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 改革成为重点。
④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2.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的建立
①目的: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②步骤:1980年,设立 、 、 、 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省,决定将 设成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发展典型代表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次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②90年代,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③开成“ —— —— —— ”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 年,世界贸易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为正式成员。
(2)给我国经济带米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三、 民主与法制
1.法制建设的成就
(1)198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规定实行 的总方针。
(2)1986年我国颁布了《 》。
(3)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年义对《刑法》作了较大修订。
2、作用: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
(1)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发展了多党合作的
制度。
(2)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与 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3)社会主义 改革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党的基本路线
(1)1987年 制定。
(2)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中共“十三大”作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步走的战略部署。
2. 1992年,中共“ ”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1997年中共“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1)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正在改变农村面貌。
(2)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3)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 位,综合国力大为提高。
三、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一、 民族团结
(1)民族政策: 繁荣。
(2) 。(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地区发展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2.各民族共同繁荣
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国家实行因地制宜、放宽政策、搞活经济的方针,援助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实施 。
二、 祖国统一
1.基本国策
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984年, 正式提出“ ”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后来,正式成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
“一国两制”的核心是 。
2、香港、澳门回归
香港 澳门
占领国
占领经过 ①1842年通过《 》占领香港岛②1860年通过《 》占领九龙司一区③1898年,强租新界
回归时间
地位 恢复了对其的行使主权,设置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恢复了对其的行使主权,设置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3)意义: ①洗雪了历史耻辱;②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③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2.台湾问题
分离 回归
1624年 殖民者占据台湾 1662年 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通过《 》占领台湾 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回归
年国民党战败逃到台湾 ················
1、目前阻碍台湾回归的势力(因素):“ ”势力和 。
2、台湾回归是历史的必然:
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4、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 “努力谋求祖国统一”(1992年)
5、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
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
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6、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的交往:“ ”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途径。祖国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祖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1997年,两岸实现了试点直航。2001年初,台湾地方当局批准开放 、 与福建、厦门“小三通”。2008年12月15日,两岸实现了“三通”。
三、 国防建设
1. 人民海军: 年建立, 军区海军部队是我国海军第一支部队。新中国成立后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2、人民空军: 年建立,在 、援越抗美、国土防空等作战中取得了击落击伤敌机3800多架的战绩,是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战士。
3、导弹部队: 年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建立。主要担任 任务。
四、 外交成就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首次提出:1953年,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首次提出。
②内容:
③历史意义:成为国际上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呢深远的影响
万隆会议
① 年在 召开
②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洲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③中国代表团队会议的贡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 提出了“ ”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的成功,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
中国重返联合国
年 月 日第 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中美建交
过程 :① 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②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 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① 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四 、 现代科学技术与教育文化
1.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 原子弹: 年1 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目的:粉碎帝国主义的 威胁,让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人物: “两弹元勋”
(2) 导 弹: 年11月,成功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 ”
(3)人造地球卫星: 年4月,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4)神州飞船: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无人飞船“神州”一号。2003年载人飞船
成功地将宇航员 送上太空。
2.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 1973年 在国际上首先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启示:知识是最大的财富, 是第一生产力)
3.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
(1)1 年研制成功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2)“银河”巨型计算机和联想超级计算机,说明我国计算机技术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3)“ ”为汉字印刷告别铅字开辟了通途。
4.“863”计划的制订
(1) 年 月,四位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对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战略进行论证。
(2)邓小平同志批示,同年底制定《 》。
(3)为纪念科学家们的建议,这个计划纲要被命名为“ ”计划。
5.教育事业的发展
(1)发展战略:“ ”的国策,确立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法规:颁布《 》、《 》
《 》
6、体育:
(1)地位: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 》号召人民加强身体素质锻炼
(2)成就:
①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冠军
②第一枚奥运会金牌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射击运动员 荣获。
③我国女排自1986年在第十届世锦赛上夺得冠军后, 次蝉联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获得五连冠的排球队。
④体育盛会: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 年中国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获得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