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 教学案
教材分析:义务教育试验教科书(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p123第17课《范进中举》选自《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著名的讽刺小说。第三回《范进中举》是小说中脍炙人口的精彩章节,能代表全书思想艺术的主要特色。这篇作品描写的是五十四岁的范进乡试中举,当他拿到喜报的时候,突然发了疯。小说围绕着范进中举的前前后后,写了各类人物的表演。它不以情节的离奇、矛盾的激烈取胜,而以人物的活脱、讽刺的深刻见长。这篇作品在艺术描写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色,就是作者绝不站出来说好说坏,而是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语言行动,各自显现其真伪、善恶、美丑的本来面目。作者不置一词表示褒贬爱憎,而褒贬爱憎之情即在其中。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品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到处散发着的腐朽庸俗的气息。它不但讽刺了科举制度外在的种种弊端,而且将他锐利的笔触深入到为科举制度折磨、毒害的人物被扭曲的灵魂深处,对科举制度的批判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问题设计 1、找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赏析2、找出文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3、认真揣摩小说语言的妙处,学习运用对比、夸张等进行讽刺的写法。4、跟《孔乙己》比较鉴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构想及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习对比、夸张的讽刺艺术;体会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与《孔乙己》比较,体会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要阅读文章,整体感知;欣赏人物,探究写法;积累语言,精品阅读。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精彩段落赏析的方法来阅读小说。与《孔乙己》比较阅读。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已学课文《孔乙己》,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 对人物的描写:多层次的细节描写、精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1.高度夸张的讽刺艺术。2.作品语言属于古白话,有些词语或句子的用法与现在有所不同,使学生在理解文意上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 1.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语言的品析突破难点1;通过教师讲解以及查阅资料,解决难点2。2.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所需设备: 校园网、多媒体投影(展示学习网站和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播放录音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孔乙己》,这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读书人孔乙己最终成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么,那些用读书这个敲门砖,敲开了仕途的大门,衣锦荣升的人又会怎么样呢?这一节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反映知识分子生活的小说《范进中举》。(板书课题)介绍《儒林外史》及其作者吴敬梓。2、播放课文录音,讲清听读要求3、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二、精彩片断赏析1、这篇小说,你最喜欢哪个片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并说出你喜欢它的理由。2、教师小结:写的最精彩的要数第5节——范进喜极而疯了。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并体会。教师提示:人物描写穷形尽相(1)多层次的细节描写(2)侧面烘托:每1处衬笔都表现了中心人物 三、分析人物形象1、范进——中心人物,要求学生将其中举前跟中举后的地位、行为的描写找出来,加以对比。课文刻画范进这个为了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毒害。2、胡屠户——重要人物教师列出表格,学生对照分析 长相评价身份评价学问评价称呼神态行动中举前 中举后 3、张乡绅—次要人物,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扩大自己权势。4、众相邻—背景人物,通过对他们的对比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的冷酷无情!四、品析语言,探讨写法1、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词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达到讽刺的效果。2、通过精彩的动作描写达到丰富的讽刺意味。 3、总结写作手法:①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性格 ②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4、写作练习:运用语言、动作的描写,用上夸张、对比的写法,写1个人物片断。 五、比较鉴赏,提高素养1、将本课与《孔乙己》比较鉴赏,教师提出鉴赏要点。A、 疯颠的举人与落魄的童生B、 市侩的狂迷与主顾的凉薄C、 夸张的变形与白描的勾勒2、教师小结:通过比较鉴赏,更深一层的领略到两位文学大师在创作题材、主题基本相同的作品时,所表现出的各有千秋的艺术美。文学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过程中尽情领略并欣赏这种美。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知识。 2、打开课本,翻到第123页,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划出文中生字词,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解决。3、自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小说可分为两部分:中举前、中举后,两部分进行了对比描写。1、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段落,全班共同交流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精读第5节。欣赏对人物的描写(1)多层次的细节描写 写昏厥 写疯跑 写跌倒 写疯走上集A、精彩的语言描写:两处“噫,好了,我中了!”反复中又有变化,冲动的劲儿又有不同,可见用词细心。B、生动的动作(拍手)与神态(笑)的描写:“自己把两手拍了1下,笑了1声。”“拍着手大笑”漫画式笔法“1脚揣在塘里……两手黄泥,淋淋漓漓1身的水” “拍着手笑着”(2)分析侧面烘托的写法:分析老太太、报录人、众邻居的动作和表情对表现中心人物——范进起到了什么作用。1、找出文中对范进的描写,分析这个人物形象:中举前,地位卑微,受人歧视;中举后,心酸与高兴齐涌心头,以致发疯。清醒后唯独记得“中的是第7名”。2、将胡屠户对范进前后态度变化的句子和情节找出来,完成表格,加以比较。通过比较,得出结论: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1个重要人物。他前后态度的变化,充分表现了他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3、找出文中描写张乡绅的句子,重点揣摩对他的语言描写。4、比较众相邻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重点研读对他们的动作描写。1、以张乡绅为例:中举后,张乡绅又送房子又送银。那么,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3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他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兄弟又到哪里去了呢?言词与事实1相对比,丑恶的灵魂就昭然若揭了。2、胡屠户为例: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3、学生根据前面的学习,通过讨论、交流,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4、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写作,然后全班交流,评出优秀者。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比较两课在人物描写、写作手法上的异同点。2、得出结论:A、范进与孔乙己,同为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麻木迂腐,但不乏正直善良;范进则显得萎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范进“丑”,孔乙己“悲”。B、两位作家,都怀着一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C、“诙谐”“讽刺”的文笔,是两文所共有的,吴敬梓惯用夸张变形的笔法,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的白描功夫。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导入,自然、贴切、巧妙,作用:一是创设了情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课文内容紧紧联系起来。传统教学都是教师解题、释题、介绍作者作品,把这一教学任务放在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查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把传统教法和新课程理念结合起来,自由地构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围绕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小说人物形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层次分明,材料丰富,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语文课堂留出协作讨论和自由辩论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看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堂课成功与否不在于老师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积极参与的程度如何。 这里对每个人物可提的问题太多了,为了避繁就简,问题的设置抓住人物的前后变化,从表象看人物的精神实质。这儿主要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文本作为一种资源,要让它的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不能脱离文本泛泛而谈。比较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通过比较有利于深入地把握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对重点语句进行体会、领悟,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明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通过讨论,比较二者的异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中举前 屠户贺喜(引子) 范进:热衷功名利禄,虚伪 深受科举毒害 范进借钱(开端) 中举后 范进发疯(发展) 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 屠户治病(高潮) 众乡邻:嫌贫爱富,冷漠势利,世态炎凉 乡绅拜访(结局) 张乡绅:道貌岸然,老奸巨滑 官官勾结 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毒
作业设计 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令人感到好笑。2、思考:假设孔乙己中举会是怎样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