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
指导思想:
《音乐的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中这样阐述:“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应该是审美教育,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音乐欣赏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要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内涵,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音乐要素以及功能,以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聆听,引导学生获得敏锐、细腻的音乐感受力。丰富学生的情感的表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春天来了》是作曲家雷雨声创作的一首三重奏民乐曲.乐曲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淙淙、鸟语花香、人欢歌扬的明媚春光。乐曲的引子,由高胡在两架古筝强有力的琶音伴奏下,响起了昂扬的旋律。接着古筝左右手交替演奏历音,象征春天来了。乐曲主题第一次有高胡演奏,下衬古筝轻快的伴奏音符。在主题得到充分陈述之后,以渐慢的过渡段引出抒情的慢板。这个旋律是原来民歌《采茶灯》的末尾部分,而在乐曲的前面未曾出现过。之后突发性的转折,再现快板,并在尾部加以展开,下一个段落是高胡即兴演奏的华彩部分,最后以再现快板段落结束。曲子以各种旋律变奏的手法,在保留乐曲欢乐喜悦的情绪基础上,配合巧妙的配器和多变的复调,生动地表现了山泉流水、鸟语花香、人人歌唱的美好春光。
学生及教师分析:
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五年级的上半学期曾经欣赏过几部民族器乐曲。学生能够准确的判断乐器的音色、乐曲的演奏形式以及情绪风格等。班上没有学乐器的同学,教师也没有民族乐器方面的演奏经验,所以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形式有些单一,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关注音乐的兴趣。对于那些能力(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变现力以及音乐对旋律的记忆能力等)稍差的学生,没有进一步关注,而是一厢情愿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把学生带入了音乐欣赏的另一个误区。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春天来了》,在对比中认识并知道古筝和高胡,了解其音色特点。
2、聆听《春天来了》,知道这是一首民乐三重奏,是由高胡、扬琴、古筝演奏的器乐曲,并能听辨三种乐器的不同音色。知道此曲是根据福建龙岩民歌《采茶灯》改编的。
3、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能够参与聆听旋律,视唱主题,感受不同乐器在演奏不同主题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与意境。并真切感受到民族乐器丰富的表现力,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教学重点:听辨三种乐器的不同音色;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意境。
教学难点:多种方式感受和体验主副题变化,对营造“春”的意境所起到的作用。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问题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开场白环节一聆听引子熟悉音色环节二聆听主题细听A乐段细听B乐段课堂引申环节三课堂小结
初听引子,初步感受音乐的情绪与意境。对比二胡与高胡的音色的不同。再听引子,了解古筝在乐曲中是伴奏乐器,高胡是主奏乐器以及高胡的音色特点。介绍三重奏引出课题过渡熟悉主题旋律,为接下来的细听感受主题环节作铺垫。初听主题,感受主题在此乐段中出现的次数。分节复听主题,肢体动作参与感受每次主题出现时,主奏乐器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分析主奏乐器的变化为表现“春”的意境所起的重要作用。聆听判断速度情绪的变化以及副题在此段中出现的次数。。聆听再现聆听全曲小结作品简介作者填写学习卡片,留下学习轨迹。课堂延伸,倡导学生在课余关注民族民间音乐,从而热爱民族音乐。
“今天老师来和大家上一节音乐欣赏课。首先来听一小段用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听一听乐曲的情绪是什么?速度是什么?有没有你熟悉乐器?”1、播放《春天来了》的引子2、生回答后,教师操作填空。3、追问:以前听过古筝演奏的什么曲子?古筝的音色特点?4、出示古筝图片以及演奏姿势。1、刚才听到的乐曲中,除了古筝,还有什么乐器?3、二胡的音色什么特点?复习聆听《赛马》片段4、揭晓答案:“类似于二胡音色的乐器名叫高胡。”5、出示高胡的图片提问:大家觉得高胡的音色有什么特点?简介高胡:高胡从外形看很像二胡,是30年代旅居上海的吕文成将二胡进行改良,演变成了高胡,它是流行于广东的一种民间乐器,也叫粤胡。6、“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其实是三件乐器演奏的,请看视频,这第三件乐器你认识吗?音色有什么特点?”7、出示扬琴图片并讲解:扬琴又叫洋琴,扇面琴、蝴蝶琴,属于击弦乐器,用一对琴竹敲击琴弦发出声音。音色明亮、颗粒性强,适于表现明快、活8、《战台风》和《赛马》都属于什么演奏形式?这首乐曲由筝、高胡、扬琴三件乐器合奏,这种形式也叫三重奏。“孩子们,我们刚才听到的这段优美、流畅、自由的音乐,表现的是一个春风吹过,冰雪消融、万物复苏的春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这首由筝、高胡、扬琴演奏的三重奏《春天来了》。我们刚才听到的只是这首乐曲的引子,刚刚听到春天脚步声,那这三件乐器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生机勃勃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完整聆听乐曲的主题1、简介乐曲的取材于福建龙岩民歌《采茶灯》。2、引导学生视唱主题提示后十六分音符和两个连续切分音节奏的准确。3、由慢速视唱过渡到稍快热情的演唱曲谱。4、初听:“我们对这首乐曲的主题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仔细听一听主题在这段乐曲中出现了几次?”5、复听:每次出现时的主奏乐器是什么?6、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感受主奏乐器的变化。7、提示:引导学生体会主奏乐器的变化以及变奏对表现音乐情绪与意境的有什么作用?(学生尝试回答)提问:大家试想一下,欢快的主题用高胡重复演奏3遍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一会儿高胡主奏古筝伴奏、一会儿又古筝主奏高胡伴奏?这对表现“春”的意境有什么作用?5、小结:高胡虽然很高亢,明亮,能够胜任欢快的情绪。但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可爱的小动物、嬉戏的孩子们、踏春的青年人以及人们载歌载舞迎接春天场面等等世间万物单凭一只高胡是远远不够的。“乐曲在激昂的、热烈的情绪中经过一个小小的过渡,渐渐的乐曲的速度和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副题重复出现了几次?”播放并出示副题2、发挥想象这是在表现春天里的什么?3、引导生用唱名演唱副题4、分组用优美舒展的动作来表现春天的五彩斑斓和丰富多彩。1、乐曲中有一小段高胡的独奏,非常的精彩,听一听像是在表现什么?2、只有演奏技巧很高超的演奏家才能把鸟叫声音表现的这么栩栩如生,为乐曲增添了灵气,起到了火龙点睛的作用。1、音乐进入优美的慢板以后并没有结束,突然进行了转折,进行了再现,进入快板。2、提问:再现的是主题还是副题?这对表现乐曲结构有什么作用?我们刚才欣赏了乐曲的引子、主题、副题、再现部分。下面我们来完整欣赏这首乐曲,请看演奏视频。1、结合板书小结:整首乐曲有充满意境的引子开始,在主题的进行中表现着春天的热烈、在优美的副题中诠释着春天的舒展,最后音乐在高潮中结束。如此经典的三重奏作品你们知道是谁作的曲吗?2、简介雷雨声:作曲家:雷雨声,现年
83岁高龄,曾任华南师大音乐系教授,主要作品有《春天来了》《迎宾曲》等。《春天来了》创作于1956年,1957年在俄罗斯获得器乐竞赛金质奖章。
“每人下课之后填写积累卡,下次上课的时候带来。”“春天有时就像一阵风,她轻轻的拂过我们的脸颊,在不经意间春天已经来了。通过今天的音乐课,愿这股民族音乐的春风也能吹进你们的心里,从此爱上民族音乐。”
闭目倾听引子,尝试回答,情绪:优美、流畅、自由、慢板速度:慢板参与演奏的乐器:古筝、?、?生回答:浑厚明亮、华丽优美、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细腻婉转的音调。生回答(二胡)生回答二胡的音色(内弦:丰满、柔和、优雅)(外弦:明亮、刚健)尝试回答:伴奏尝试回答明亮、高亢、明朗、清新。生看演奏家演奏的引子视频看后回答泼的曲调。由波斯传入我国,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生回答:独奏生观看采茶灯视频片段唱名视唱主题听A乐段的主题,并判断主题出现的次数。(3次)复听回答:用模仿乐器演奏的姿势来表现主奏乐器的变化。主题:高胡主奏、古筝伴奏第一次变奏:扬琴主奏前12小节、高胡主奏后5小节第二次变奏:高胡主奏:前6小节、高胡主奏2小节、古筝4小节、高胡5小节。感受高胡与古筝以及扬琴在交相辉映中表现着春天的生机勃勃,以及所营造的热烈欢愉的氛围。生聆听回答速度:稍慢情绪:优美、抒情、柔和副题:5次聆听想象:微微的春风、摇曳的柳枝、荡漾的湖面、飘浮的云朵、甚至还有饶有兴致踏春的人们……这一段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分组用动作表现副题在B乐段中出现的次数。聆听鸟鸣的声音,感受春天里的鸟语花香。聆听再现,分析体会再现主题的作用:前后呼应,整体感强。三件乐器融为一体,宽广、热情奔放的旋律,激动人心。随教师的小结,填写学习积累卡,留下自己的学习轨迹。课下继续关注民族音乐、从而热爱民族音乐。
板书设计
春天来了
筝
高胡
扬琴
引子+主题+副题+尾声
取材福建民歌《采茶灯》
作业训练
填写学习卡,并写下这节课带给你的感受。
教学反思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
形成性评价:优秀
良好
达标
待达标
姓名
聆听音乐的习惯
参与想象的程度
肢体参与的程度
刘盼
尤佳
……
……
……
……
2、学生填写学习卡片,在学习卡的背面写下本节课的感受!
教学设计的特点:
1、
以听觉感知贯穿于音乐教学始终。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觉感知是音乐的基础。”这是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到的“音乐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首要。这句话音乐教师们都能倒背如流,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不容易。在之前听到的和了解到的音乐欣赏课有两个极端,一种是听之过之,毫无欣赏之意;一种是大张旗鼓,媒体课件,唱之蹈之,红花热闹,忙的老师学生不亦乐乎,其效果可想而知。本节民族器乐三重奏《春天来了》力求遵循音乐的感知规律,将聆听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始终。由引子导出,聆听全曲、细听乐段、细听B乐段、复听尾声。
2、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
在遵循了听觉感知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地位。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展开聆听活动。优美流畅的引子,是乐曲的伊始,那华丽悠扬的古筝与高胡填充的配合,让人有无限的遐想。所以,在聆听引子的过程中,让大家闭眼倾听,发挥想象力,感受冰雪消融,高山流水的意境。由于全曲有7分钟,时间较长,刻意的要求学生的聆听姿势会有疲惫之感。所以在聆听全曲时,我没有给学生很负重的问题,而是让学生运用最舒适的欣赏姿势:或坐或伏或卧。学生在很轻松的听完全曲后,对音乐的整体情绪意境有了初步的感知,甚至有的同学还能哼唱几句乐曲的主题旋律。接下来是感受A乐段,从视唱主题、演奏乐器的模仿来判断主奏乐器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给聆听者所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等等,充满想象力的答案,进一步丰富了A乐段所表现的情绪与意境。B乐段的肢体参与为学生正确的判断副题出现的次数奠定了基础,优美动感的动作表现了春天里微微的春风、摇曳的柳枝、荡漾的湖面、踏青的人们……最后古筝高胡三件乐器融为一体,激动热情的诠释着春天的生机勃勃。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随着音乐的情绪有思想上的波动,那就可以说自己听懂了——因为能够体验音乐,这是欣赏的关键。
3、
知识经验的积累
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是否丰富,是进行器乐欣赏教学的关键,但这种已有知识的经验积累,完全掌握在教师的手上。以往的音乐欣赏课,教师经常采用听之过之的方式,没有参与活动、没有为学生的知识经验打上烙印,所以对以往听过的音乐作品印象不深刻。加之学生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还要回收,就为那些爱好音乐的学生关上了令一扇窗户。所以在教学过后,为学生呈现一份图文并茂的学习卡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既留下了自己的学习足迹,又为知识经验的积累奠定了基础,事半功倍。
义务教育第九册音乐教学设计:
民乐三重奏《春天来了》
小丰营小学
董军敏
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问题与任务
想象流畅华丽的引子
判断主奏乐器
感受音色
引子导入
聆听悠扬热烈的全曲
尝试哼唱
熟悉旋律
聆听全曲
感受生机勃勃的A
段
细听A段
判断主题次数与主奏乐器的变化
视唱主题
体验悠扬舒展的B段
细听B段
肢体参与感受副题的次数
范唱副题
感受情景交融的高潮
感受高胡、古筝的交相辉映
细听尾声
拓展延伸
作者简介
课堂小结
音乐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