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下册音乐 第二单元 迷人的火塘|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下册音乐 第二单元 迷人的火塘|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3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迷人的火塘》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迷人的火塘







年级
五年级

关领

核心内容:歌曲《迷人的火塘》的演唱相关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识读乐谱、乐器演奏;感受与欣赏领域之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设计者
陈美云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音乐课程性质的主要体现方面之一。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所有的音乐教学领域都应该强调学生的艺术实践,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演唱、聆听、综合性艺术表演和即兴编创等各项音乐活动,将其作为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基本途径。
本课依据《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感受与欣赏、表现领域中的相关建议,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与实践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为主线,以突出音乐审美为目的,培养学生的鉴能赏力和表现能力,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享受参与音乐实践的快乐。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迷人的火塘》人民音乐出版社北京市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二课的歌曲,是一首富有鲜明的侗族民歌音调特征的创作歌曲,歌曲展示了侗家儿童围坐在火塘边放歌抒怀的欢乐情景。
歌曲为带再现的两段结构。前乐段的两个乐句旋律平稳,缓缓下行,4个小节最后都是切分音,并构成了级进式下行音调(mi-re-do-la),表现了抒情、幽静的意境。第二乐段是复调性质的二部合唱,前乐句旋律上扬,仿佛是火苗越烧越旺,欢乐的情绪也随之高涨,后乐句的句幅作了扩充,并连续运用了十六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富有动感,气氛更为热烈;句末出现了第一乐段中的音调,但落音由“la”变化为“do”,形成了羽调式与宫调式不同调式的色彩对比。最后以舒展的尾声“啊”使侗家的欢乐歌声飘向夜空,久久回荡。
(二)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五年学生人数不多,学生音乐基础不是特别好,接受能力也一般,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控制自己的声音,用较正确的方法来演唱歌曲。他们学习过一年的葫芦丝,对于简单的乐曲可以演奏。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说明
教学方式:体验、探究、实践、合作相结合
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技术准备:钢琴

多媒体教学(PPT)、
音乐、图片、相关视频等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通过感受、学习歌曲《迷人的火塘》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表达侗族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2.技能目标:主动参与听、唱活动,用优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
演唱歌曲《迷人的火塘》,能用葫芦丝演奏。
3.知识目标:了解认识切分音,找出歌曲中的切分音。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侗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的掌握和了解,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
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侗族音乐风格的节奏特点:切分节奏的学习。
3.用葫芦丝演奏歌曲《迷人的火塘》。
五、学法教法
1.学法:听唱法、视唱法、视奏法
2.教法:贯穿中心校“少教多学”质效模型,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聆听
法,启发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以学生感受、实践为主。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歌曲标题图片:
师:你们看到歌曲标题,猜想一下这是一首怎样的歌曲?(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
1.出示课件:学生聆听音乐《迷人的火塘》
师:仔细感受歌曲的特点,和你猜想的一样吗?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在潜移默化中感受音乐的特点。)
2.歌曲情绪怎么样?速度又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
3.出示歌曲谱例:学生参照谱例聆听歌曲《迷人的火塘》。
师:说说你从谱例中获得了什么音乐信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分析歌曲特点,为学习歌曲做好铺垫。)
4.结合学生的发言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歌曲特点
5.学唱歌曲:
(1)划分乐段,分析歌曲结构,并介绍歌曲。
(2)学习第一乐段:
①分析每个乐句的构成要素:主要旋律音、典型节奏(重点是切分音)。
②分乐句视唱、吹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视奏的能力)
③完整视唱、吹奏歌曲。
④老师对于学生感觉困难或者吹不准确的乐句进行指导
(3)学习第二乐段:
①分析每个声部的构成要素:主要旋律音、典型节奏(重点是切分音)。
②分声部视唱、吹奏。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视奏、合奏的能力)
③完整视唱、吹奏歌曲。
④老师对于学生感觉困难或者吹不准确的乐句进行指导
⑤两声部合奏
(4)完整吹奏《迷人的火塘》
(5)分析歌词的节奏,进行词曲对照,随琴演唱歌曲,感受并表现歌曲
的情感。
(6)观看视频歌曲演唱。
(7)随音乐伴奏用优美、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歌曲《迷人的火塘》。
6.歌曲拓展:
出示图片,介绍侗族的民风民俗,建筑、服饰、音乐文化等。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小结
想一想,除了围坐在火塘边唱歌以外,你觉得侗族还有哪些歌舞形式呢?请大家搜集整理资料,下节课我们进行分享。
七、学习效果评价方式
1.采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2.针对每一环节进行总结反馈,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不断进步,逐层提
升教学效果。
八、教学设计特点:
1.本课以音乐情感体验为主旨思想,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2.紧紧抓住音乐特点,结合学情及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开展教学。
3.针对学生学段特点,培养学生的感受美、体验美、想象美、表现美的能力,在情感的激发下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充分表现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