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设计
阿细跳月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学生音乐情感培养,丰富情感体验为指导思想,从小学音乐情感教学的内涵分析入手,从学喜欢的儿歌进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宗旨。
(二)理论依据:
以《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为理论依据,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音乐,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实现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作品创作分析: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蹈,是彝族撒尼人和阿细人的民间舞蹈之一,阿细跳月阿细语称“嘎斯比”,即“欢乐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细跳月”。阿细跳月也称“阿西跳月”、“跳乐”,自称“阿细”、“撒尼”。由于这种舞蹈是在月下跳的,后来又演变为青年男女娱乐和恋爱时跳的舞蹈,所以就叫“阿细跳月”。它发源于云南省弥勒市西山阿细人聚集区,流行于云南弥勒、路南、泸西等地,主要动作有三步一蹦跳、拍掌、跳转等。其节奏鲜明,情绪欢快,是青年男女社交娱乐形式。男舞者弹大三弦或吹笛子,女子合着节拍与男对舞,或者牵手围圈,左右摆动,拍掌踹脚,旋转而舞。中国民族音乐家彭修文曾根据该舞蹈的音乐,写了民族管弦乐曲《阿细跳月》。
2.作品内容分析:
《阿细跳月》也称作《跳月歌》,是流行于云南彝族的一首歌舞曲。曲调多由“do mi sol ”三个音组成,采用四五拍,全曲以第一小节为主题,每个乐句有一些变化,旋律活泼跳跃,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歌词则是召唤伙伴们去跳舞的内容。民乐合奏的《阿细跳月》便是根据《跳月歌》而改编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年级:五年级
1.由于平时重视学生的识谱教学,所以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好,能够较为快速的学唱主题曲谱。
2.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乐曲的喜好很明显。
3.高年级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加入有些扭捏,放不开。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1.在主题曲谱学习的过程中,借助节奏和找相同点来帮助同学们更快、更好的熟记主题旋律。
2.在听记主题的学习过程中,借助学习重复的音乐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对学习乐谱的兴趣;
3.以分析、比较、体验和表现的方式来感受彝族人跳月时的热烈场景。
(四)技术准备
1.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将音乐和画面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直观、清晰、有针对性的画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用优酷视频下载软件下载并转码“阿细跳月的来源介绍”视频,作为本课拓展、补充资料。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学生对音阶和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密集与宽松等方面的知识知道的较少,教学中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学,帮助学生分析和体验其中的音乐形象;
2.音乐童话故事这种形式,在本节课之前学生从没有接触过,对于他们来说既新鲜、又好奇,但是理解起来并不难,只要帮助学生感受到鲜明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营造的故事情节体裁。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乐曲中,初步感受彝族“跳月”独有的欢快、热烈情绪,想象音乐所表现阿细人跳月时的欢乐情景,并乐于与同伴一起分享音乐创作的喜悦。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听、唱、跳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欣赏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能初步了解彝族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乐器和不同演奏形式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2、用多种形式感知、表现《阿细跳月》。
四、教学重点
1、感受民乐合奏《阿细跳月》特有的音乐情绪特点。
2、学习四五拍子,掌握“跳月”的基本节奏型,学习彝族舞蹈的简单舞步。
五、教学难点
1、听数音乐主题。
2、了解《阿细跳月》的风格特征,会唱主题旋律。能够在音乐中听出主题旋律。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有关彝族的民俗风情、舞蹈资料 图片 VCD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师生互相问好。
二、激情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管弦乐曲,请大家认真看、仔细听。
思考: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是西洋管弦乐合奏还是属于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民族管弦乐曲合奏)为什么?
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彝族的这首被美国人称为世界十大民族音乐之一的《阿细跳月》。
板书课题《阿细跳月》、民族管弦乐、彝族
师:《阿细跳月》又称《阿西跳跃》,让我们一起通过下面这段视频资料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新授
聆听全曲(第二遍)
师: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在彝族有一个非常盛大的节日,就是火把节,彝族是一个崇拜火的民族,在他们心中,火能够为他们带来吉祥和幸福,在节日里人们燃起篝火,围火弹琴、唱歌,踏歌起舞。
音乐是属于听觉的艺术,我们应该不仅通过看,还要通过听,那么在下面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认真聆听这首我国民族管弦乐曲,中国民乐合奏《阿细跳月》,感受彝族人们在月亮下,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
师:好!整首乐曲我们又一次欣赏完了,那整首乐曲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情绪呢?
主题
拍主题节奏
师拍节奏,同学们模仿(师只拍不说,生模仿)
4句分4次拍。发现:4句是一样的,看,这就是《阿细跳月》中的主题节奏。
我们看节奏上完全相同,尤其是中间两拍,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乐曲更加富有舞蹈性。
老师用一首小儿歌把主题帮大家记忆一下,一起来看。(一起来按节奏读)
唱主题
A、师:同学们对于主题的节奏已经掌握的很好了,下面呀,老师想给大家增加一些难度,考考大家的识谱能力
B、看,这就是主题,这段旋律由4个乐句构成,一行为一个乐句。
C、一个升记号DO在第二线,
D、老师唱前边部分,圈出的旋律你来接唱。
E、你发现了什么?(第1、2、4乐句的结尾都是sol re do是相同的;只有第三乐句的结尾是sol re do;唱的时候要注意)
F、生学唱师唱部分,发现切分节奏的规律,1、2、4乐句切分处都是mi do mi一样的。
G、下面让我们加快点速度把主题演唱一次。
H、仔细观察我们刚才唱的主题旋律上都出现了那些音?do re mi sol la
这是典型的中国民族音乐。由这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称五声调式。由于这种调式是我国特有的也可以称民族调式。因为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因此我们通常也称民族五声调式。
混合拍子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个主题的拍号是多少?,什么是45拍?
(1)老师给你一个小提示:数一数,一小节中一共有几拍?(对了,是五拍)所以这段旋律的拍号是5/4拍,这个拍号我们不常见,这种拍子被称作混合拍子。
混合拍子:不同的单拍子组合而成的拍子就叫做混合拍子。
师:那这种四五拍子一般情况下在一小节之内,可以是二拍子加三拍子的形式;也可以是三拍子加二拍子的形式。
这首乐曲就是哪一种呢?
同学们认真观察乐谱,你拍节奏我来唱,然后说出是哪一种?(前三拍连贯,后两拍连贯)
小结:三拍子加二拍子。
5、数主题
师:五拍的固定节拍也正是跳月这种舞蹈形式所特有的,这一主题在乐曲中不断反复出现,让我们再次聆听全曲,数一数,主题在全曲中一共出现了几次?(14次)
6、听辨演奏乐器
师:整首乐曲都是这一主题的反复,这一主题在乐曲中不断反复出现并没有让我们感到乏味,那是什么在起着作用呢?是的,这是由于演奏乐上的变化起的作用,不同的演奏乐器演奏同一主题,那说到不同的演奏乐器,让我们先来回忆一下,民族管弦乐队中,一共有哪几类乐器呢?(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听听下面这段音乐,这段音乐是用什么演奏乐器来演奏的呢?它的音色又是什么样的呢?(笛子:清脆、明亮)
师:再听下面这段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老师提示大家,这段音乐可不是一件乐器在演奏了。(弹拨乐合奏),弹拨乐合奏的音色是什么样呢?(圆润、柔和)
师:再听这段音乐还是弹拨乐合奏吗?音乐表现了什么场面呢?有的听出了吹管乐,还有的听出拉弦乐,哦,还有的听出打击乐和弹拨乐,(这乐队合奏的音色呀就是民族管弦乐合奏。它丰富厚实的音色表现了男女老少都加入到了跳月之中。
师小结:作曲家运用重复的创作手法,通过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演奏形式,让我们感受到音乐的神奇,展现出不同的风采。
7、跳
我们欣赏了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阿细跳月》,让我们加入到这欢快、热烈的舞蹈中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阿细跳月》中的经典舞步。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1 2 3 4 5 ;1 2 3 4 5 看清楚了吗?
好了,和老师一起来做,咱们先向左后向右。注意在4 5这两下的时候要连续紧凑些,连续踹两下,师唱旋律师生跳。
我们看这里边我们是走了3步,踹了两下,因此我们看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为什么之前我们得出的这首曲子的四五拍是三拍子加两拍子的结论是正确的。
我们大家在跳的时候要自然放松。放松的玩儿起来,想象彝族人在跳月中动作的优美,下面让我们在音乐中跟做一遍。
师:彝族人民善良、勇敢,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扮着山寨里美好的生活。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完整欣赏。
四、课堂小结
音乐是认识一个民族音乐的窗口,今天我们跟随着《阿细跳月》又一次走进了彝族,期待着音乐下次带我们走进更多地少数民族。
八、学习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通过观察、谈话、提问、模仿、聆听等方式进行评价,并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自评主要在拍主题节奏、唱主题旋律和听主题遍数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对比模仿。
九、教学设计的特点
本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设计科学、合理、层层深入,教学目标实现,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以音乐聆听为主线,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引导学生聆听、体验来表现音乐,体验音乐风格。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民族调式的渗透,使学生在乐曲的旋律中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养成健康的心态、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起了积极的作用。音乐节奏中加入儿歌的形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活动参与性,学生的思维活跃、情绪积极。在音乐中感受到了5|4拍的特点。注重对行为习惯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音乐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舞蹈基本舞步的感受和体验增强了学生身体协调性的美感。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体现在每一环节中。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过渡语自然不生硬,语言极具亲和力。在知识点方面恰到好处地使学生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知识。民族管弦乐的现场欣赏和演奏乐器及演奏形式的听辩,使学生对民族乐器表演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音乐拓展中,阿细跳月的介绍,使学生大开眼界丰富了音乐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