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下册音乐 第六单元 草原放牧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下册音乐 第六单元 草原放牧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7 10:3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草原放牧》
——小学五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目标
喜欢参与本课的聆听、模唱、律动等音乐实践活动,能感受到乐曲所描绘的蒙古族小姐妹活泼的放牧形象及发自内心的热爱家乡的情感,能被他们热爱集体、勇于和困难斗争的精神所感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从“聆听主题源头”到“完整聆听全曲体会音乐情绪”的音乐欣赏过程,继续学习“从熟悉主题入手”的欣赏音乐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在模唱与练唱的基础上较准确地演唱《草原放牧》的第一主题曲谱,知道它源自歌曲《草原赞歌》。
2.能感受到《草原放牧》两个部分音乐情绪的不同,能随着第一主题用蒙古族经典舞蹈动作进行律动;能随第二主题绘旋律线;能分辨出琵琶和乐队的配合方式。
3.知道《草原放牧》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这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
教学重点及难点
(一)教学重点:乐曲《草原放牧》的欣赏
(二)教学难点:两个主题织体的区别感知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初听主题
【环节目标:能安静的聆听故事;感受到歌曲《草原赞歌》(片段)活泼、欢快的情绪;能随着钢琴哼唱歌曲的片段。】
【设计意图:教师请学生课前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课上的讲解将学生带入情境,重温感人故事。聆听《草原赞歌》片段,不仅仅是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更重要的是即将聆听的《草原放牧》取材于此,这样,学生聆听和演唱的过程,就变成了提前熟悉主题的过程。】
活动1.1——师生谈话,生讲故事
教师从蒙古大草原的景色谈起,引至学生讲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
活动1.2——聆听赞歌,感受主题
(1)教师播放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草原赞歌》片段,学生静听。
(2)教师再次播放,学生尝试随录音轻声唱歌词。
(3)学生随琴唱一唱歌词(两遍 第一遍中速 第二遍稍快)。
(二)聆听乐曲 对比感知
【环节目标:能较准确地演唱乐曲的第一主题旋律曲谱,能边听边用旋律线表现第二主题的宽广与悠长;能够听辨出两部分音乐中琵琶与乐队及其他乐器的配合方式,体会乐曲所表达的内在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1的模唱及律动体验,感受蒙古族的短调民歌风格;通过对主题2的单旋律描绘,感受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风格,借助双旋律线,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形象和织体之间的对应关系,激发学生进行想象,加深对整首作品情绪及情感的体验。】
活动2.1——聆听全曲,初步感知
教师简介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明确即将欣赏的《草原放牧》选自这首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片段,学生聆听后看屏幕选择琵琶的音色特点(清脆、明亮、颗粒性)
教师提出“乐曲的情绪是怎样变化的”的问题及“听到熟悉的旋律举手示意”的要求后播放《草原放牧》,学生带着问题聆听乐曲。
学生举手说一说聆听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刚才的举手情况简单评价学生对于熟悉旋律的敏感程度。
活动2.2——分段聆听,对比体验
教师提出“从乐曲的引子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大草原,你先后都听出了哪些乐器在演奏?”的问题后,播放引子部分,学生聆听思考。
复听引子,同时出现演奏顺序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柔和的圆号声、乐队由弱到强的力度变化及琵琶的散板演奏营造出草原的情境。
(3)教师提出“这段旋律有什么特点”的问题后播放主题1, 学生感受,然后说一说。
(4)学生随琴唱一唱主题,想一想这个曲调是不是似曾相识。然后教师加以说明——曲作者正是采用了《草原赞歌》的部分曲调进行创作的。
教师提出“这小段和主题音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后,播放变奏成八六拍的小片段,学生聆听后说一说。然后教师播放第一部分录音,请学生听到主题的变化举手示意。
提示学生关注音色及演奏形式的变化后再次播放第一部分,提出“听到琵琶演奏用姿势模仿”和“听到乐队演奏双手随音乐指挥”的要求,学生边聆听边实践,然后说一说音色变化的规律,师生一起总结出这个部分是主题“交替式重复与变化”的特点。
教师谈话引至蒙古族能歌善舞,然后引导学生实践“抬压腕、动肩”等典型舞蹈动作,随后播放第一段音乐师生共同律动感受。
教师提出“这段音乐跟刚才那段音乐相比,又给你带来哪些不同的感受”后播放乐曲的第二部分,学生静听后说一说。
教师出示此段音乐的主题,学生随琴哼鸣模唱旋律同时用右手食指在空中绘旋律线。
教师播放第二段主题,引导学生聆听时除去关注主旋律之外,关注另一伴奏声部,并尝试听到后画一画。然后出示下面旋律线,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线条和小姐妹二人抒发热爱家乡的的形象很协调,和草原的形态也比较吻合。
教师播放乐曲第二部分,请学生聆听时兼顾旋律声部与伴奏声部,然后师生归纳出这一部分是“交融式的映衬与呼应”。
活动2.3——复听全曲,深入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两部分音乐各自的特点。(如情绪、节奏、音色、协奏方式等)
教师播放琵琶协奏曲演出视频《草原小姐妹》之《草原放牧》,师生共同欣赏。
(三)简介乐曲 引发期待
【环节目标:了解《草原小姐妹》的曲作者是三个人——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知道这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在世界上引起重要反响。在产生民族音乐自豪感的同时能铭记英雄、以英雄为榜样,在新时代立新功。】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创作背景及作曲家,进行“学英雄”“爱集体”的价值观教育。】
活动3.1——交流体会,畅所欲言
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再次聆听乐曲后的收获及感受。
活动3.2——了解作者,升华情感
(1)教师简单介绍乐曲的地位及三位作曲家。
(2)教师总结:每一个时代都有少年英雄,唐代花木兰替父从军,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诱敌深入,刘胡兰宁死不屈,草原小姐妹心系集体,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希望我们也能珍惜今天的幸福、好好学习,将来有更强大的力量让国家富强,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六、学习效果评价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主要包括互评和他评两个方面。
(一)互评
互评主要是在学生在分组及个人唱乐曲主题时,组与组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积极评价,促进学生友好地沟通与交流。
(二)他评
教师结合学生在聆听音乐体验感受及完整表现音乐的情绪及节拍等特点时,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七、教学设计特色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深挖作品的思想内涵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草原放牧》是我国第一首琵琶协奏曲,它让琵琶这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焕发出新的光彩,并走向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仅因为动听的旋律、多变的手法,更重要的是作品中蕴含着小姐妹热爱集体、忘我奋斗的美好情感。老师引导学生从曲作者的创作源头——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曲《草原赞歌》入手,结合乐曲不同主题的演唱及律动体验深化了艺术形象,润物细无声的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 对比中细致而充分地聆听
《草原放牧》一课紧紧围绕“听”展开:开始是聆听音乐的源主题即《草原赞歌》片段,接着是完整的聆听,再是分部分聆听,最后,视听结合复听全曲。老师设计的每次聆听都是有目的的,如聆听歌曲片段主要是感受情绪,初听全曲时,提出“乐曲的情绪如何变化?听到熟悉旋律举手示意”的要求;在分部分聆听时,运用对比的方法,从音乐要素入手,学生在聆听与比较中感受到蒙古族两种鲜明的音乐风格;最后采用播放演出视频的形式,视听结合,学生不仅对琵琶音色有进一步了解,演奏姿势、与乐队的配合方式也尽收眼底。
八、教学反思
(一)充分聆听促体验
四十分钟之内如何让学生走进《草原放牧》?作为一名音乐老师,首先要充分的聆听,细细的品味,借助文字及音、视频资料,多方位立体感知音乐,将理解到、感受到的转化成恰当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音乐的特点,进而去理解其内涵。
教师的多次聆听是基础,引导学生的聆听是精心的设计。每次聆听目的明确,方式恰当,方法多样,学生积极投入各种欣赏活动,在聆听中提高欣赏能力。
精巧设计引共鸣
本节课的导入采用“故事加歌曲”的形式,这种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乐曲的创作过程,学生积极投入。在对比聆听时根据各部分的特点,第一主题处采用演唱加律动,用乐器的演奏姿势和乐队的指挥两种不同动作来体验主题的演绎方式,较为直观的感受主题“交替式重复与变化”的特点;针对第二主题,采用哼唱和描绘旋律线的方式,一心二用的感受“交融式映衬与呼应”的特点,这样,学生对于“协奏曲”这一体裁及具体的乐器之间的配合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感知,有效地解决了难点。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主题随音乐律动时,截取的音乐片段有点短,直接开始再加之音乐速度快,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导致律动不够尽兴,有点匆忙。我想,应该截取长一点或者第一遍主题时学生拍手,紧接着的第二遍再表演应该会更好一些。再有,观看课堂实录时我发觉音乐的音量有点小,坐在后排的学生可能听得不太清晰,因此,我还要站在不同方位的多角度,注意音量调控的问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更为灵动有效的方式引领学生体验音乐之美、感悟深层内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