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夏牧场
-----小学五年级唱歌课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 题 美丽的夏牧场
学 科 音 乐 学 段
年级 五年级
相 关 领 域 核心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演唱
相关内容: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识读乐谱、综合性艺术表演;感受与欣赏领域之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
是否已实施 是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力图以“通过不同环节与意图地聆听,结合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歌曲的哈萨克族音乐风格,并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为指导思想,同时注重在教学全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培养其良好的演唱习惯而进行的综合性艺术表现。
(二)理论依据
1、2011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会更加喜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2、义务教育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表现领域中对3—6年级的演唱要求是: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培养良好的唱歌习惯。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轮唱、合唱,并能对指挥动作做出恰当反应。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对教材歌曲的分析
《美丽的夏牧场》是一首优美、抒情,具有哈萨克民族风格的儿童歌曲。歌曲描绘了新疆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及草原的美丽景色,抒发了草原人民对家乡夏牧场的向往和美好遐想。
歌曲为e自然小调,4 / 4拍,再现单二部曲式。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a、b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C乐句具有明亮的大调色彩,d乐句再现b 乐句旋律。歌曲共12小节,5-8小节是1-4小节的重复,11-12小节是3-4小节的变化重复,在旋律上与第3-4的乐句完全重复,在节奏上稍作变化。因此,这首歌曲曲谱的实际学习长度只有6小节。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七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用于识谱练习,学生在识读乐谱的过程中,难度不大。因此,教唱这首歌先谱后词不会成为学习上的障碍。
2.对相关内容的分析
(1)歌曲风格分析
哈萨克族歌曲特点:哈萨克族歌曲短小精干、曲式结构比较简单;哈萨克族歌曲调式比较丰富,最常见的是自然大、小调式,《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是e自然小调,第五乐句具有了明亮的大调色彩;节奏节拍也灵活多变,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几种拍子组合而成(在后面的合唱拓展中就有体现);哈萨克族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其民歌带有很强的牧歌特点;另外,哈萨克民歌旋律常有四、五度以上的大跳,《美丽的夏牧场》这首歌曲就多由四度或五度音构成。
总之,哈萨克族民歌音调散发着浓厚的牧歌气息,形成了独特的草原风格和个性。
(2)歌曲中的“阿肯”
“阿肯”不是一个人名,而是一类人(民间弹唱艺人),是最厉害的歌者,被尊为“阿肯”的人,是能即兴诵咏的行吟诗人,是弹奏冬不拉的高手,在草原上是受欢迎、受爱戴的民间艺术家,他们手中拿的是哈萨克族常用的乐器冬不拉。
(二)学生情况分析
1.音程音准
五(1)班学生音准不错,接受能力很强,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声音,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来演唱歌曲,他们在中低年级阶段重点练习过大小三度音程,唱了很多含有三度音程的歌曲,对三度音程的把握有一定的基础积累。但歌曲反复出现大小二度交替进行,因此歌曲中二度音程的音准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挑战性。
2.节拍节奏
五(1)班学生能做到听辨歌曲节拍,之前也学过很多首4/4拍的歌曲,大部分学生会划4/4拍指挥图示。演唱的同时能拍击简单的节奏为歌曲伴奏,但视唱环节中对于变化节奏型容易把握不好。
3.识谱视唱
五年级音乐教学采用了听唱和识谱视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乐谱视唱学习,视唱能力有所提高,能基本熟识G大调音阶在五线谱的位置。但遇到跨度较大的音程识谱速度有待提高,个别词谱结合的地方会有困难。
4.表现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连贯、有弹性的)。基本了解要用气息的支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本学期学习的第二课歌曲《西风的话》也是4/4拍,孩子已经学会了用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对于这首歌曲,需要学生巩固原有知识,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控制气息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
1.歌曲的旋律教学通过视唱相结合和旋律记忆的方式。
2.表现音乐通过旋律线及加入打击乐的方式加强学生实践体验能力的训练。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放映图片歌词的手段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对比聆听旋律的不同,结合律动和演唱活动,能够表现出歌曲旋律的变化;通过加入打击乐器,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教师有效地示范、启发、拓展,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四)技术准备
1.制作PPT演示文稿,链接相关音响。
2.用Overture打谱软件制作歌谱。
3.插入歌曲音频、视频制作ppt幻灯片。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喜欢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感受音乐描绘的草原美景,体会对家乡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聆听、识读乐谱、对比乐句、模仿演唱完成歌曲的学唱;用流畅圆润的声音、饱满的情绪表现歌曲;用加入打击乐伴奏拓展歌曲表现形式。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自然、明亮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并体会哈萨克歌曲的音乐风格。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流畅的演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
(二)教学难点: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
节奏型在伴唱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模唱,熟悉歌曲音程
二、学习歌曲
(一)音画导入,视听结合
【环节目标】音画导入,用音乐营造夏牧场氛围。
活动 1.1——谈话导入,视听歌曲
1.教师:请同学们随着音乐来观看几幅图片,感受图片描绘的是我国的哪个地方?
2.教师出示PPT画面并播放背景音乐。
3.学生视听并回答问题。
4.教师:这是我国的新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具有新疆风格的歌曲《美丽的夏牧场》,听后请同学们说说歌曲是哪个民族的?你有何感受?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样的?
活动 1.2——视听歌曲
1.教师播放幻灯片,学生带问题倾听。
2.学生回答问题。(民族)
3.教师:介绍哈萨克“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哈萨克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伊犁州,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因此造就了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歌舞的民族,正如歌中赞美的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4.学生谈感受(情绪、节拍、速度)
5.歌曲的演唱形式——齐唱。
活动1.3——复听歌曲,借助指挥图示区分节拍
1.教师出示歌片,声情并茂的范唱。
2.学生划指挥图式,轻声哼唱,再次感受歌曲节拍、速度及情绪。
3.引导学生表达出歌曲的意境美体现在哪里,提出“歌曲给你带来的感觉美不美?美在哪里?”
【环节思路】创设音乐情境,用听赏音乐的形式带领学生进入草原,感受美景;用划指挥图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四拍子。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熟悉歌曲旋律,在潜移默化中,听辨歌曲节拍,感受歌曲情绪。
(二)哼唱旋律
【环节目标】熟悉歌曲旋律,找出最高音及最低音。
活动 2.1——哼唱旋律
1.教师完整范唱旋律,并提出“歌曲的最高音及最低音分别是哪个音符?”的问题。
2.学生回答,教师带学生随琴演唱s, f这两个音符。
(三)识谱视唱、对比乐句
【环节目标】聆听、视唱,用音乐感受歌曲旋律
活动 3.1——视唱前两乐句歌谱
Ppt出示前两乐句歌谱,教师提出“do位置在哪”的问题。
2.教师明确速度和音高,学生自主视唱1、2乐句。
活动 3.2——视唱3、4乐句,感受前四乐句乐谱特点
1.Ppt出示3、4乐句谱例,教师给速度,直接视唱。
2.教师提出“如果1、2乐句用a、b表示,3、4乐句应该怎样表示”的问题。
3.学生答案:也用a、b表示。
4.师生接唱前四乐句,巩固乐句节奏和音准。
3.3——视唱5、6乐句,分析乐句结构
1.学生视唱第5乐句,教师引导学生第5句用c表示。
2.学生直接唱第6乐句,教师引导学生得出6乐句是b乐句的变化重复。
3.学生观察谱例明确乐句为“a、b、a、b、c、b1”的结构。
4.教师提出“乐曲由6个乐句构成还是4个乐句构成?”的问题。
5.引导学生乐曲由a b c b1四个乐句构成。
【环节思路】通过分乐句跟琴视唱歌谱体会乐句特点,暗示歌曲结构;通过先后出示乐谱、字母等有趣的接龙演唱,学生愉悦地学会歌曲旋律,熟悉歌曲旋律结构;运用图、声、情、色并茂的效果启发学生用连贯的气息逐渐背唱歌谱。在音乐声中寻找到草原美景,自然引发情感共鸣,体会草原人民对家乡热爱和赞颂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层层深入,逐步展开,为学生唱好歌曲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本环节旨在将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等教学内容有机的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中。
活动 3.4----出示结构谱例,变换形式引导学生背唱歌谱
Ppt出示a.b.c三乐句谱例,其他乐句字母提示,教师弹旋律,学生背唱歌谱。
Ppt出示字母结构及旋律线条,教师和弦伴奏,学生背唱歌谱,教师提出“体会歌曲应该用怎样的气息来演唱?”
学生答案:连贯的。
【环节思路】通过划哼唱旋律、划旋律线、音画同步等方法感受歌曲优美连贯的旋律线条;引导学生理解旋律特色,体会旋律抒情的歌曲应用连贯的气息演唱。本环节旨在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音乐素质。
(四)词谱结合,歌曲处理
【环节目标】学唱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用音乐感知歌曲的旋律美。
活动 4.1——歌词填唱
教师播放范唱,学生随范唱轻声演唱。
教师弹旋律,学生随琴演唱,教师示范问题乐句。
3. 演唱5、6乐句,教师提出“哪个乐句最能够体现哈萨克人民对家乡的浓浓的热爱与赞美?”的问题。提示“啊”的连贯性及情绪上的递进。
4.师:第一段歌词描绘了哈萨克的美景,第二段歌词描绘的则是哈萨克人民的生活,请同学们随琴演唱第二段歌词。
5.教师补充歌曲相关知识:“阿肯”在本族语言中的意思。
6.介绍乐器“冬不拉”
7.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弹琴,并提示学生按呼吸记号演唱歌曲。
【环节思路】在词谱结合的过程中,先听琴默唱,再跟琴填词歌唱,教师及时纠正词谱结合出现的问题;唱词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情绪、力度的处理,引导学生找到正确的声音位置,学会用连贯平稳的气息演唱歌曲;让学生了解“阿肯”,哈萨克族的地方民俗、风情;本环节旨在进一步感知歌曲优美的旋律和演唱气息。
(五)声势律动,完整表现
【环节目标】拓展表现形式,完整表现歌曲。
1.学生跟多媒体伴奏齐唱歌曲,教师加入铃鼓伴奏。
2.学生学习铃鼓伴奏节奏型。
3.教师播放歌曲伴奏,请几位同学演唱,其他同学加入伴奏音型伴奏。
4.师生评价。
5.完整演唱歌曲。教师播放伴奏,学生合作表演。
6.师生评价。
【环节思路】学生跟多媒体伴奏演唱歌曲的同时,教师加入打击乐器,通过固定节奏型的律动,引导学生拓展表现形式。本环节旨在通过打击乐伴奏的形式感知音乐,通过师生交流让学生感受歌词中表达的美,感受夏牧场的美,感受歌曲民族音乐的特点。
(六)总结下课
1.复习巩固
歌曲的名字、民族、结构(板书)
2.结语:“一首《美丽的夏牧场》唱出了哈萨克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同学们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同学们对北京一定有着浓厚的情感,希望同学们也能够用双眼发现北京的美,用心感受北京的美,用歌声表达你对北京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