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B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清朝前期商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其中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的商帮是( )
A.晋商
B.徽商
C.鲁商
D.浙商
2、清朝最早设立的管辖整个新疆地区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驻藏大臣
C.伊犁将军
D.新疆行省
3、关于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下列归纳不正确的是( )
A.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政府不断加派赋税,农民又遭天灾
D.欧洲殖民者的侵略
4、“唐三藏,战战兢兢,滴泪难言;猪八戒,絮絮叨叨,心中抱怨;沙和尚,囊突突,意下踌躇;孙行者,笑嘻嘻,要施手段”,上述描述出自小说( )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史记》
5、某电视穿越剧,打算重拍郑和下西洋的航线。下列各地,不属于他们经过的地方的是( )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6、关于“八股取士”,下列解释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答卷的行文格式由八个部分组成
B.题目选自“四书”“五经”
C.考生答题时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D.考中的考生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7、“乾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这是人们对昆曲的评论。昆曲走向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8、“台湾虽然是一座海岛,却关系着闽、广、江、浙四省的要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如果放弃台湾,必将酿成大害,只有守住台湾,才可永固边囿”这是施琅关于台湾治理的主张。康熙据此制定的对台措施的最主要意义是(
)
A.
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
B.
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屏障
C.
肯定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
D.
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
9、在下列城市中,未曾被女真(满洲)族作为国都的城市为( )
A.
赫图阿拉
B.
沈阳
C.
北京
D.
南京
10、雅典奥运会,奥运火矩将在长城点燃。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城是指(
)
A.
秦长城
B.
汉长城
C.
明长城
D.
滇长城
11、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
A.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
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
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
大西洋沿岸
12、某人为明朝人,他出生的那年明朝宗室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内战。下列四个生活片断中,不可能的一项是(
)
A.
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
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
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
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13、著名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纪念的节日是(
)
A.重阳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14、“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这是《说虽脸谱》中的一句唱词,其所属剧种形成于( )
A.
18世纪末
B.
19世纪中期
C.
19世纪末
D.
20世纪初
15、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指的是( )
A.
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
不准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
C.
封闭关口,固守疆域
D.
禁止中国对外贸易
非选择题(55分)
16、阅读下列图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仔细阅读图1、图2、图3,3幅图都和康乾盛世局面有关,请结合所学分析该局面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哪几位皇帝统治时期?
(2)请举例说明上述图片所反映的“盛世”,表现在哪些方面。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的影响。
材料二 雍正五年(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府。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大力整顿西藏行政事务,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明驻藏大臣办理。
材料三 清朝对北部边疆地区的管辖形式:派遣将军、都统、大臣分驻边疆各地,将军为一个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清政府为了加强在新疆地区的统治,设伊犁将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文成公主入藏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中央政府是怎样强化驻藏大臣权力的。
(3)阅读材料三,分析回答:哪位皇帝在清代设置伊犁将军?当时伊犁将军管辖的范围如何?
(4)除上述材料涉及的事件外,清朝前期为了巩固国家统一,还有哪些措施和事件?
18、材料分析:
材料一
材料二 1956年郭沫若以题词作纪念,写道:“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
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2016年黄金周前六天,北京八达岭长城景区累计接纳游客35.66万人,产生垃圾共计109吨。人工制造的垃圾“长城”大煞风景。
(1)仔细观看材料一的图片,其展示的是( )
A.六朝古都南京
B.唐朝都城长安
C.元朝都城大都
D.明朝都城北京
(2)上述图片中,中央的宫城叫什么?其在建筑上有什么特色?体现了一种什么时代特征?
(3)阅读材料二,郭沫若是对哪一历史人物的评价?其作品是一部怎样的巨著?
(4)节假日火爆旅游的背后,环境污染、乱刻乱画现象触目惊心。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你的感想。
19、《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17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
某校七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朱元璋建立的大明帝国产生了兴趣,并对此进行了探究学习,设计了如下几个板块:
板块一 草根英雄,洪武大帝
人物资料: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生于乱世之中”指什么历史背景?“最优秀统帅”何时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板块二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材料一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各地联合发行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邮票,如下图:
(2)上述纪念邮票应该发行于哪一年?
材料二 [宣德六年(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
(3)请你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突出特点。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什么传统?
板块三 沿海告急,帝国衰落
材料三 小筑渐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韬钤深处》
(4)阅读材料三,“但愿海波平”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结果如何?从材料中可看出戚继光具有怎样的精神?
20、下图为新版四大名著的剧照,结合所学回答:
(1)请你归纳:四大名著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在四大名著中,你读过哪一部作品?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位人物?请简述喜欢他(她)的理由。
(3)“因为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赏鉴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一个其中的脚色……”结合鲁讯所说,分析该如何阅读古典小说?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D
4、C
5、D
6、C
7、A
8、B
9、D
10、C
11、A
12、C
13、A
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1)清朝前期,康熙、雍正、乾隆。
(2)农业方面: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手工业方面:手工业获得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商业方面: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全国性商帮;一些原来的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在北京、江宁、扬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
17、(1)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2)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明驻藏大臣办理。
(3)乾隆帝。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4)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18、(1)D
(2)紫禁城(或故宫)。布局严整,城墙高大雄伟,街道宽广笔直,是古代城市建筑的杰作。皇权至上。
(3)李时珍。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
(4)长城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我们应该把合理利用长城与保护长城结合起来,既要开发长城的旅游、人文资源,创造经济、社会效益,又要切实地保护长城不受侵害。提高公民遗产保护的意识;设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等。
19、
(1)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灾害频繁,农民反抗斗争不断。1368年。
(2)2005年。
(3)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到达国家多。传统:和平外交,友好往来。
(4)戚继光抗击倭寇。结果: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精神:反映了戚继光驱逐倭寇、保卫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一味追求个人功名的崇高精神。
20、(1)这些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广阔的社会风貌,反映出社会风尚和民众价值观念的变迁。
(2)提示: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说出任意一部名著中的人物,言之有理即可。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