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日上的讲话》同步练习y(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1《在<人民报>创刊纪念日上的讲话》同步练习y(有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6 06:5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10.《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讲话》同步练习
一、
单选题
1.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他对这两门外语都很_________,而且都是自学的。
②在光彩夺目的背后其实_________着更多的焦虑,而这些焦虑来自多个方面。
③一男子在公交车上将司机的头打得鲜血直流。对这种_________的流氓行为,必须依照法律严惩不贷。
④要以开放的胸襟、深沉的眼光、客观的态度,对中国新诗进行_________。
A.熟悉?压抑?不可思议?估计
B.熟悉?压制?不可理喻?估量
C.熟习?压制?不可思议?估计
D.熟习?压抑?不可理喻?估量?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要以开放的胸襟,以更加深远的眼光、更加客观的尺度,对中国新诗进行________,如此才能使之走出更宽广的道路。
②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参观学习干部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落实工作的能力,更________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
③虽然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细细品味其中的心酸与幸福,________希望每一位朋友不忘初心,坚守自已的理想。
A.估计?摸索?衷心
B.估量?摸索?忠心
C.估计?探索?忠心
D.估量?探索?衷心?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们几经艰辛,终于登上了华山绝顶。立于巅峰,放目远眺,我顿觉自己渺小,之感油然而生。
②从中国书法史看,“书以人名”似乎成了一条重要规律。但的是,对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来说,生命精神才是它的根本所在。
③它坐落在风光秀丽的鸡鸣山,依山傍水,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还保存了大量的雕塑精品。
④他现在深陷困境,与他自身的眼光见识有关,也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关,他总是把别人的话,一意孤行。
⑤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不赞成你这种的态度,也不做你这样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⑥做学问仍然需要你与纸张亲密接触,数据库本质上还是工具,它是不可能的。
⑦做学问,除了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外,在方法上也要得当,切不可多端寡要、什么都。
A.①③④
B.②⑤⑦
C.①④⑥
D.②③⑥
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发令枪响,百余名参赛健儿如,向着终点发起冲击,沿途观众也在不同地段为健儿们加油助威,将比赛的气氛推向高潮。
②腐败分子既是人民的敌人,也是党和国家的敌人,他们通常,逃避打击,顽固抵抗。
③中国古代典籍除了“经”以外,还有大量的史、子、集以及各家学派的文化资源。
④该部电影以宏大的场面广阔的历史背景、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风景、优美的音乐征服了不少观众。
⑤一些图书要么内容七拼八凑,要么书名大玩噱头。这其中,翻译类图书更是重灾区,各种质量低下、粗制滥造的翻译图书充斥市场,读者。
⑥在网络社交媒体上,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做出可耻行径,依仗有钱有势,,公然挑战道德底线的人令人不齿。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二、
现代文阅读
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
哈佛大学校长就职典礼演讲(节选)
?????
???德鲁·福斯特
????????现在是哈佛以及像哈佛这类大学去思考的时候了:在这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我们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大学的确是要承担责任的。但我们从事高等教育的人需要首先搞清楚,我们为了什么去承担责任。人们要求我们报告毕业率、研究生院的入学统计数字、标准考试的分数,人们要看研究经费有多少、教师出版和发表论著的数量是多少。但这些硬性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大学所取得的成就,更不要提大学所渴望达到的目标了。虽然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比这些宏大得多。
????????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一所大学,既要回头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须——也应该——与大众当下所关心的或是所要求的相对立。大学要对永恒做出承诺,而这些投资会产生我们无法预测且常常是无法衡量的收益。大学是那些活生生的传统的管理员。对于那些努力去证明这些传统不过是工具性的、不过是对某些当代需求有定用处而已的说法和做法,我们会感觉很不舒服。恰恰相反,我们追寻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为了它们自身”,因为正是它们,千百年来界定了我们何以为人类,而不是因为它们可以提升我们在全球的竞争力。
????????我们追寻它们,因为它们使我们的洞察力增加了深度和广度,而这,则是我们在难以避免短视的当下所无法发现的。我们同样追寻它们,也因为正如我们需要食物和房屋来生存样,正如我们需要工作和寻求教育来改善我们的运气一样,我们作为人类同样需要寻找意义。我们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原因何在。对许多人来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但对意义的找寻,是没有尽头的探索,它在不断地阐释、不断地干扰和重新阐释现状,从不会满足于已有的发现。事实上,这就是所有学问的真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概莫能外,因此,它也就成了“大学是干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
????????就其本质而言,大学培育的是一种变化的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的文化,这是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教育、研究、教学常常都是有关变化的:当人们学习时,它改变了个人;当我们的疑问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它改变了世界;当我们的知识运用到政策之中时,它改变了社会。
(有删改)
(1)“虽然了解上述指标很重要,但我们的目的要比这些宏大得多。”福斯特所谓的“宏大目的”主要是指什么?
(2)简要分析第3、4段的论述层次。
(3)大学为未来承担责任的核心是培育一种变化的文化。这种文化有哪些基本作用?
(4)《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也谈到了对大学的一些看法。中外两位校长的很多观点,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蔡元培:“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或三年,或四年,时间不为不多,苟能爱惜光阴,孜孜求学,则其造诣,容有底止。”福斯特:“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身的学问。”“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结合他们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丽美无比。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文化中,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这种自由状态可以从艺术和人生两个方面显现出来:就艺术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艺术法则的摈弃,在情景交融、主客冥一的艺术意境中感受主体心灵的净化,体验宇宙生气之跃动,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之“丽”的中核;就人生而言,它表现为对一切名教伦理的解构,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心灵世界中寻求个体精神的解放,领悟万物生命之自由,这也正是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综合上述对“丽”的审美内涵的分析,一言以蔽之,“丽”正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
(1)下列关于“丽”的内涵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丽”的美学内涵包括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三个层面。
B.“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
C.从生命之丽到情思之丽,再到文辞之丽,是“丽”由内向外表现的一个过程。
D.“丽”其实是人的生命力的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的感性显现。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古人心中的生命之“丽”,是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B.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C.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
D.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状态,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红楼梦》最打动人的并不是它所用的艳美文辞,也并非它所写的真假人情,而是它高扬人性的觉醒。
B.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
C.我们倡导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之意义,是与“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所展现的景象相符合的。
D.“丽”是生命力之自由的感性显现,由此得知,可用一个词来概括中国文化之“丽”的内质,那就是“自由”。?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不可无“我”
钱谷融
①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
②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③文学艺术总应该是生活现实的反映,而不能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但文学艺术的反映,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反映,它必须是具体的、形象的反映。不使自己化为张三李四,不感受体验着张三李四的思想感情,就写不出张三李四来;不使自己融入客观现实之中,不呼吸着客观现实的气息,不感受着客观现实的脉搏,就写不出生动的客观现实来。所以,创作者首先必须要有一个使“我”化为“非我”的过程。
?④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之所以要写出张三李四等人物来,要反映客观现实,又不是无所为的,不是为写张三李四而写张三李四,为反映客观现实而反映客观现实;它是有目的,它是为感染人、打动人而写张三李四,为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而反映现实的。所以,艺术家又不能使自己完全化为张三李四,完全没入客观现实之中,而一定仍要不失“我”之所以为“我”,要能在对张三李四的描写中,在对客观现实的反应中,表现出“我”的鲜明的是非爱憎之感来。所谓要在“非我”之中表现“我”,无非就是要在作品中渗入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这,我认为正是创作的主要之点。创作者正是为了要表现他对周围人物、对客观现实的态度,表现他对社会的歌颂或抗争,才来进行创作的。所以,在创作活动中,决不可无“我”。
⑤表演艺术最能说明这种创作的辩证法。俗话说“装龙像龙,装虎像虎”。演员演岳飞就应该像岳飞,演秦桧就应该像秦桧。但只是像岳飞像秦桧,而不能也不应该使自己就变成岳飞,变成秦桧。演员不应该完全丢掉自己。他仍应该让人透过他的表演,感知到他对他所演的角色的爱憎感情,而完成他的最高任务。
?
?
?
⑥对于欣赏者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品,是一个艺术世界,要能欣赏它,首先必须走进这个世界中去。不跑进去,而只站在外面,站在旁边,那是既不能领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也不能领会作者创作的意图和甘苦的。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要对作品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对作者所灌注在作品中的是非爱憎之感,表示出你个人的独立的态度来,显示出你的鲜明的个性——“我”来。所以,在欣赏活动中,也不可无“我”。
?
?
?
⑦艺术活动不可无“我”这一特点,可以最鲜明地从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首先要有一个体验的过程上看出来。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但在他提笔之前,必须先有丰富的生活、真切的体验;就是在他提笔之后,他的思维过程、创作过程,也还同样是体验的过程。他必须有一种如同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才能进行创作。对于欣赏者来说,他要是不能首先体验创作者所灌注在这一作品中、灌注在他的人物身上的思想感情,他就不能领会欣赏这一作品。而他的领会欣赏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体验的过程,至少是同体验的过程不可分的。总之,要是没有真实的体验,缺乏一种“感同身受”的态度,不把“我”浸染于其间,那是艺术的门外汉,是既谈不上创作,也谈不上欣赏的。
(选自《钱谷融文论选》,有删节)
(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艺术活动中决不可无“我”,所以艺术只是作者的自我表现。
B.对作家来说,作品以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现实,也是在艺术世界中表现“我”。
C.在艺术创作中,要在“非我”中表现“我”,就是要体现出作者的爱憎感情与思想态度。
D.在艺术欣赏中,对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非爱憎,表示绝对的顺从,就是在建立“我”。
E.在艺术欣赏中,表示出你的独立思考和爱憎感情,就是从“非我”世界中找回了“我”。
(2)根据文意,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演好孙悟空,演员需要事先观察并模仿猴子的动作和神态,这是在创作前体验“非我”。
B.清代一女子迷恋《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最终抑郁成疾而死,这是她在欣赏活动中迷失了“我”。
C.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欣赏者在“非我”中迷失了“我”。
D.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叙写琵琶女的遭遇,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是创作者在“非我”中表现了“我”。
(3)从艺术活动中,“我”与“非我”关系的角度,分析第五段画线部分的内容。
(4)艺术活动中为什么“不可无‘我’”?请从创作和欣赏两方面回答。
参考答案
一、
单选题
1.
【答案】
D
【解答】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使用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技巧有: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
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
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
造成形近混淆。七、看词语运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八、看词
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熟悉: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
得很深刻。此处语境意强调他对两门外语的学习较为扎实,故选“熟习”;压抑:情绪、感情低落、精神压抑的精神状态。压制
:竭力限制或制止;抑制。此处语境强调的是人的情绪,故应选“压抑”;不可思议:原为佛教用语,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
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此处语境
,指男子的行为蛮横不讲道理,故应选“不可理喻”;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估量
:估计和衡量。根据语境,应选“估量”。
故选D。
2.
【答案】
D
【解答】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能力层级为D级。词语的运用
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运用范围是否准确,感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
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本题:
估计:对事物做大致的推断。
估量: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做大概的推断。
第①句的意思是对新诗的发展进行揣度,应选用“估量”。
摸索:试探着(行进);寻找(方向。
探索: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
第②句强调有意识地寻找路径,应选用“探索”。
忠心:忠贞不二之心,名词。
衷心:无保留地,忠实的、热情;发自内心的。
第③句是指发自内心地希望,应选用“衷心”。
故选D。
3.
【答案】
B
【解答】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
,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本题:
○登高自卑:意思是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此处望文生义,“登高自卑”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
◎毋庸置疑: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此处使用正确。
③卓尔不群:意思是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也可以用来强调不同。此处对象错误,“卓尔不群”只能用于人。
④置之度外:意思是不去考虑,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此处不合语境。“置之度外”指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⑤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对问题正反两面态度模糊。此处指“态度”,使用正确。
⑥越俎代庖:意思是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昔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此处望文生义,“越俎代
庖”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不深入钻研。此处使用正确。
由以上分析:②⑤①是对的,①③④⑥是错误的。
故选B.
4.
【答案】
C
【解答】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台考虑分析,即成语
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
用类型。○白驹过隙:意思是如同白色的马在缝隙前飞驰而过,转眼就不见了。形容时间过得极快“白驹过隙“不用于速度,而应
用于“时间”;◎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或藏身的计划周密。使用正确。③“繁芜丛杂”形容内容
、文字或种类繁多杂乱。指杂乱,句中指文化资源多,应用“浩如烟海”;④“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
于形容悦耳的声音。用于声音,故事情节应用“跌宕起伏”。⑤怨声载道:怨恨的声音充满了道路。形容民众普遍不满。使用正确
。⑥飞扬跋扈:原指举止放荡高傲,现用来形容放纵骄横,目中无人。使用正确。
故选C.
二、
现代文阅读
5.
【答案】
DAB
【解答】
(1)D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理解分析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
(2)A项,“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以偏概全,应该还有“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
(3)A项,“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于文无据。
C项,“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说法有误,原文表述为“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项,理解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故选B。
6.
【答案】
(1)对永恒做出承诺,追寻传统,寻找我们人类自身的意义;对未来承担责任,培育变化的文化。
(2)本文作者把问题放在历史中去看,从而提出观点,继而进行分析;本文第3、4段作者带领听众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大学的责任,并坚定地指出其历史使命。第3段开头提出观点:一所大学的精神所在,是它要特别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单单或者仅仅是对现在负责。接着从学问入手分析:一所大学关乎将传统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并点出追寻传统的目的所在。第4段分析追寻的原因,最末一句”因此……大学是于什么的‘’之核心所在了”呼应第3段开头的“精神所在”,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3)改变个人,改变世界,改变社会。
(4)蔡元培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福斯特说:“四年的大学生活不过是允许自己去自由自在地探索这类根本问题的一个插曲而已。”他们对大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在学校时应该关注的是知识的学习,而不应该片面地注重分数的高低,应该用真心做学问,怀揣着对知识的敬畏与崇尚,用青年式的热情与好奇心追求真理。这也为教育者指明了一个方向:要远离繁杂的利益纷争,体验学术的奥妙与激情。倘若教育者们拥有这样的理念与追求,何愁培养不出真正的人才?何愁发现不了真理的光芒?何愁不能建成一流的大学?
7.
【答案】
BAB
【解答】
(1)B项,“‘丽’的美学内涵早已存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其范畴也一直处于较高位置”错误。由第一段“‘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可知“丽”的美学内涵是在自身历史流变中积淀而来的而非早已存在于中国古典美学中,选项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
(2)B项,“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表现为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错误。原文第三段写到“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选项说法绝对,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并非只在考察文学时注意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动。
C项,“重在说明‘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错误。引用《易经》中的“日月丽乎天”等句意在说明生命之丽包括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
D项,“是人类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错误。原文第四段写到“生命之丽的状态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精神自由的状态,它是古代士人阶层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生命之丽”只是“古代士人阶层”而不是“人类”的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
故选A。
(3)B项,“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合一’,所以,在建构自己的生命世界时是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错误。原文第三段表述为“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不讲究逻辑的,却强调物我两忘”在原文中没有相关的推论依据,因果关系并不成立。
8.
【答案】
(1)A,D
(2)C
(3)画线句为两句。第1句,强调表演要重视“我”化为“非我”,要把握具体形象的反映特点。
(4)第2句,强调在表演中,在“非我”中要有“我”,要有鲜明的个人的爱憎情感。创作和欣赏都需要不可无”我“的体验过程。第一,在创作中,只有渗入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他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作品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才能影响现实、改造现实,达到创作的目的。所以,不可无"我";第二,在欣赏中,只有表现出个人的独立态度和鲜明个性,才能发现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否则会在欣赏中迷失自我。所以,不可无“我”。
【解答】
(1)A项,“只是”过于绝对,过于武断。原文第①②段指出“艺术活动,不管是创造也好,欣赏也好,总离不开一个‘我’。在艺术活动中要是抽去了‘我’,抽去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活动,也就不会有感染人、影响人的艺术效果了。当然,离不开‘我’,并不是只有‘我’。‘我’,是时时处在‘非我’的包围影响中的‘我’。所谓‘非我’,就是‘我’以外的一切人以及包围着‘我’的客观现实。“
D项,“绝对的服从”是丢失了“我”,而非建立“我”,曲解原文。原文第⑥段说:“但是叫你跑进去,并不就是叫你完全跟着作品中的人物跑,把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当作你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叫你完全听任作者的摆布,对他所表现的是非爱憎态度表示绝对的顺从。”
故选A、D。
(2)C项,原文第⑥段说:“而是应该走进这个世界,又不能迷失在这个世界之中,要发现这个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要能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你的自我来。”正因为欣赏者的积极再创作,才有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是迷失我,而是在这个“非我”世界中,找回一个“我”来。
(3)第五段画线的句子是两个比喻句,理解比喻句的含意,关键是弄清“喻体”所指内容,找到“本体”,“本体”的意义就是这个句子的含义;其次,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揣摩,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形象的说明第④段的观点,“本体”应该在第④段,从第④段中提取出关键词句组合成答案即可。
(4)要归纳内容要点,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层次,本文大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谈创作“不可无‘我’”,第二层谈欣赏“不可无‘我’”。理清层次后,将每一层中有关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词句提取出来组合成答案。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