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 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16.2《六国论》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6 07:2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16.2六国论同步练习
1.请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的意义。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2).暴秦之欲无厌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2.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3.下列句中加粗词,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秦以攻取之外 B.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C.弊在赂秦 D.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赵尝五战于秦
B.其势弱于秦
C.秦人不暇自哀
D.多于九土之城郭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B.《六国论》是一篇史论文章,文章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C.苏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山人,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著有《嘉祐集》。
D.杜牧是晚唐杰出的诗人,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所以针对当时的形势,他主张用强政,主张“尚威”,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
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
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
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政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
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
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
A.③①⑤⑥④② B.⑥②④⑤①③
C.⑤③④②⑥① D.⑥④①③②⑤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作者在《六国论》中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武力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8.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是群雄割据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指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等六个诸侯国。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诸侯国,经过商鞅变法,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国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牢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猛烈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之后,齐、燕、赵三国相继灭亡。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不从其他方面去论证,而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非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诈虞,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呑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从亲,彼岂不逆①知夫从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②—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③,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从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从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自春秋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首抵足,暴骸中野,以终刘④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以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有删改)
【注】①逆:预先。②弋:取。③洹水之盟:在苏秦的游说下,六国国君在洹水盟誓“合力抗秦”。④刘:杀。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徒事割地赂秦 徒:只,仅仅
B.而后秦患可纾 纾:解除
C.视秦无异也 视:看待,对待
D.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术:途径,方法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
B.虚岁,文中指一种计算年龄的方法。小孩刚生下来算一岁,每过一个农历新年加一岁,一般比实岁多一至两岁。
C.昆弟,兄弟的意思。《史记》中“当是时也,高祖子幼,昆弟少,又不贤,欲王同姓以镇天下”,“昆弟”意思与本文相同。
D.生民,即人民的意思,《诗经》中有《大雅·生民》。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
②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4).比较苏洵的《六国论》和李桢的《六国论》,分别归纳他们关于六国灭亡原因的主要观点。
10.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赂秦”,有人认为此观点有失偏颇。请你结合你了解的史实,选择六国中的任意一个国家对苏洵的观点加以补充。要求观点鲜明,有理有据,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其
(2).同“餍”,满足
(3).招致
(4).及,等到
2.答案:C
解析:②“祖父”古义为“祖辈与父辈”;③“至于”古义为“以致”“以至于”;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
3.答案:C
解析:赂:动词,贿赂。A项,动词作名词,攻战的办法。B项,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地方。D项,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的能力。C项,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其他三项为介词結构后置句。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错。“小李杜”指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6.答案:B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是全段的中心句,⑥应放于首句,故排除A、C两项。④是对②的具体说明,故④放在②之后。①和⑤是苏洵的政治主张,且⑤中有“审势”“定所尚”,①中指出“针对当时的形势”“主张‘尚威’”,故⑤应在①之前,④之后。③进行总结,放在最后。故选B。
7.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8.答案: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苏洵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 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解析:解答本题,可结合语段中的“六国灭亡……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和“苏洵……而只抓住‘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等内容进行概括。
9.答案:(1).C;(2).B
(3).①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
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
(4).苏洵: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不赂者以略者丧。李桢: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不施仁义。
【参考译文】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他们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然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后人之所以痛恨秦国,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在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能只认为秦国有罪,在这个时候,崤山以东诸侯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战争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简直没有空闲的年份。假使有像秦国那样占据有利地理形势的诸侯国,并且得到上天的帮助,未必不会成为另一个秦国。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最终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苏秦当初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为秦国所用而使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假使秦国当真用了苏秦,(那么)他为秦国做的谋略,就和张仪(连横的谋略)一样了。只因他不为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相亲结为联盟,他难道没有预料到合纵的盟约是无法保住的吗?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盟约的计谋不会失败。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军队已经因为秦国出征了。
张仪的辩说,虽说是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橫成功,但看他说的话:“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为了争夺钱财,而使用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的。”以此来描述衰微时代的人情,也没有多大错误。那六国用攻打的方式相互图谋,用欺诈的方式相互推崇,(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张)连橫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用言语恐吓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谢罪。你想要求长久地保持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严重。到战国,老百姓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上天很爱人民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凌驾于人民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人民,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尸骨暴露在荒野之中,而生命终结于虐杀吗?上天一定不这样啊!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不会恶贯满盈,那它也就不会迅速灭亡。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可叹啊!”
10.答案:略
解析:内容上只需就一个国家的灭亡原因进行分析,可联系战国时期的名将贤臣的经历来洞察国家命运的变迁。如赵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不惜才,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留不住、保不下;楚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循守旧,拒绝革新,吴起、屈原这样的贤臣都因变革而死。结构上可仿照《六国论》,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然后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