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
1.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六王毕,四海一 一:统一
B.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灭族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判定 终继五国迁灭 迁灭:灭亡
D.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劫:胁迫,挟持 奈何取之尽锱铢 取: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盘盘焉,困困焉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独夫之心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
D.其势弱于秦 多于九土之城郭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②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③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④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⑥用之如泥沙
⑦齐楚之精英 ⑧多于市人之言语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③⑤⑥⑧ D.②③⑥⑦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本文通过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深刻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表现出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B.第1段运用比喻、夸张和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写阿房宫的占地之广、规模之大等,突出了阿房宫的恢宏气势。
C.第2段从两个方面进行铺陈:一是由人的被践踏写到物品的被践踏,二是写秦王朝统治者的豪华奢侈和荒淫骄横。这些描写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充分体现了“赋”的特点。
D.第3段写秦王朝的横征暴敛导致了农民起义,且最终亡国;第4段意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指出“后人”如不能引以为戒,必将重蹈覆辙。
5.下列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多于机上之工女 B.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C.秦人不暇自哀 D.钉头磷磷
6.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________,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
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写秦朝迅速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要求:围绕一个中心,写一组句子;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
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燕将录
杜牧
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注】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
元和五年,中黄门出禁兵伐赵,魏牧田季安曰:“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其徒言曰:“愿借骑五千以除君忧。”季安大呼曰:“壮矣哉!兵决出。”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某之谋,是引天下之兵也。何者?往年王师算不失一,是相臣之谋。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魏若伐赵,则河北义士谓魏卖友;魏若与赵,则河南忠臣谓魏反君。卖友反君之名,魏不忍受。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与赵阴计,得其堂阳。
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曰:“天子知我怨赵,今命我伐之,赵亦必大备我,伐与不伐孰利?”忠疾对曰:“天子终不使我伐赵,赵亦不备燕。”因使人视赵,果不备燕。后一日,诏果来,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有删改)
【注】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
(1).下列对文中画框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黄门,居禁中黄门之内给事之将领的通称。
B.执事,本指供尊者役使的人,后来常用作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其人。
C.符信,用以确认某种事实的凭据或信物。
D.诏,是以带有命令性的语言告知,后特指皇帝发出的命令或文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谭忠,但从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
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
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人认为燕镇偏袒赵镇。
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能够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赵诚虏,魏亦虏矣,计为之奈何?
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B项,厌:满足。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语气词,表示停顿,用于句尾。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C项,名词,……的人/语气助词。D项,都是介词,比。
3.答案:C
解析:①古义: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②古义:气象,天气。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③古今都形容“星光或灯烛光明亮的样子”。④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筹划、组织并管理;商业、服务业出售某类商品或提供某方面的服务。⑤古今都指“残暴无道、失去人心的统治者”。⑥古今都指“泥土沙石”。⑦古义:金玉珍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⑧古今都指“说的话”。
4.答案:A
解析:“向唐朝以后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说法有误,应为“向唐朝当时的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5.答案:B
解析:B项是判断句,A项是状语后置句,C项是宾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
6.答案:A
解析:联系三个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答案为A项或D项。而“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必源于“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因此,“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放在前句,后句的“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才有所凭依,故选A项。
7.答案:(1)(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
(2)秦人来不及为自已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却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
(3)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持完好。
(4)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5)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挟制啊!
(6)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走:通,达。(2)暇:空闲,闲暇。鉴:借鉴。(3)赂:赠送财物,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完:完好。(4)厥:相当于“其”。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祖父:泛指祖辈,父辈。(5)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劫:胁迫,挾持。(6)苟:如果。第二个“下”:降低身份。从:跟随。故事:旧事。
8.答案:(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答案:(示例1)河曲夏夜图:天空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缥缈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火,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浅唱。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清明。
(示例2)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 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无边的泪水滚落了,那是滂沱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
解析: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描绘的是一幅图景;其次,要求运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并体现出前后判断的特点;最后,通读例句, 把握描写的重点。
10.答案:(1).B;(2).A;(3).B
(4).①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怎么应对这件事呢?
②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
【参考译文】
谭忠是绛地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
唐宪宗元和五年,宦官率领禁军讨伐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对下属们)说:“赵镇的人如果成为俘虏,(我们)魏镇的人也会成为俘虏,打算怎么应对这件事呢?”他的属下说:“给我五千铁骑来解除您的忧虑。”田季安大声说:“(真是)勇猛啊!兵一定给你。”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你部下的主意.是要引来天下的军队(攻打魏镇)啊。为什么这样说呢?以往朝廷军队的谋划一次也未失手过,这是大臣的谋略。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让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禁军,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子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子佩服(自己)。现在如果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子,能不被天下人耻笑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再次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攻打赵镇然后攻打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魏縝如果攻打赵镇,那么河北的仗义之人会说魏镇出卖朋友;魏镇如果援助赵镇,河南的忠君之臣会说魏镇反叛朝廷。出卖朋友和反叛朝廷的名声,魏镇是不能容忍和接受的。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奉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与赵镇暗中商议,得到了赵镇的堂阳城。
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说:“皇上知道我怨恨赵镇,如今命令我讨伐赵镇,赵镇也必然全力防备我,出兵讨伐与不出兵讨伐,哪种做法更有利呢?”谭忠赶忙回答说:“皇上最终是不会让我们去攻打赵镇的,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于是(刘济)派人到赵镇侦察,赵镇果然不防备燕镇。过了一天,皇上的诏书果然送来了,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謓,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说:‘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又令坏名声徒然喧闹于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