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 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1.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养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忠:忠诚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D.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君:君主
2.下列加粗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能克终者盖寡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C.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臣闻求木之长者
D.而况于明哲乎 于反复不宜卤莽
3.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A.貌恭而不心服
B.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C.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D.渔人甚异之
4.下列句子中,不属于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C.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D.振之以威怒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的庙号。从汉朝开始,王朝开国皇帝的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的庙号常常为“太宗”。
B.可畏唯人:可怕的只是人民(的力量)。人,本应写作“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而写作“人”。
C.垂拱:垂衣拱手,古时比喻统治者在治理天下时,什么事情都不愿做,多用作贬斥帝王庸碌无为。
D.三驱:据说古代圣贤之君在打猎布网时只设三面而有意网开一面,从而体现圣人的“好生之仁”。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劝谏君主这事儿,可是有大学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碰到的是“小心眼”的皇帝或者干脆是个昏君,大臣们如果看不惯他的所作所为,主动上前与他据理力争,简直就是把脑袋架在刀刃上,随时都有性命之忧。历史上这样的臣子不胜枚举。
①不过唐太宗的气度不是一般皇帝所能比的
②歌功颂德、称赞奉承的话,皇帝们都喜欢听
③古话说得好,“忠言逆耳利于行”
④遇到这样一个从谏如流的好皇帝
⑤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臣子都能像魏征一样
⑥可批评建议的言语,即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听了也会觉得不舒服
A.⑤①⑥③②④ B.③②⑥①⑤④
C.④③②①⑥⑤ D.②③④⑥①⑤
7.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同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
C.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一一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
8.请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3).人君当神器之重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水”和“舟”的关系比喻民心向背决定生死存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在“十思”中建议唐太宗要始终谨慎行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总结这“十思”,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使智者、勇者、仁者、信者都能为君所用,各尽其责。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信陵君救赵论
[明]唐顺之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
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起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①,而如姬②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余以为信陵之自为计,曷若以唇齿之势激谏于王,不听,则以其欲死秦师者而死于魏王之前,王必悟矣。如此,则信陵君不负魏,亦不负赵。何为计不出此?信陵知有婚姻之赵,不知有王。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则是魏仅有一孤王耳。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侯生:侯赢,信陵君门下食客。原为魏都大梁夷门看守。②如姬:魏王宠妾。因信陵君为其报父仇,故对信陵君深为感激。
(1).下列对文中画框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B.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C.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D.使祸不在赵/而在他国/则虽撤魏之障/撤六国之障信陵/亦必不救/使赵无平原/或平原而非信陵之姻戚/虽赵亡信陵/亦必不救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古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的凭证。分为两半,合二为一方生效。
B.婚姻:男女结合为夫妻,嫁娶;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文中指后者。
C.六国: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楚、燕、齐。
D.孤王:在本文中是魏王的自称,“孤王”作为帝王的自称是秦始皇最先提出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唇齿相依,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魏国又是楚国、燕国、齐国等国的屏障。
B.作者认为通过“窃符”而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并不是信陵君的罪过。
C.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赵国和平原君。
D.作者认为信陵君备受时人尊崇,致使时人和邻国不知魏国还有魏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故救赵者,亦以救魏。
(2)内则幸姬,外则邻国,贱则夷门野人,又皆知有公子,不知有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君:统治。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都是语气副词,表推测。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C项,代词,代指法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介词,对于/介词,在。
3.答案:C
解析:例句和C项中的加粗词都是使动用法。安:使……安宁。正:使……端正。A项,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B项,名词作动词,统治。D项,意动用法,以……为异,即“对……感到诧异”。
4.答案:A
解析:B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以”后省略“之”。D项,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威怒振之”。
5.答案:C
解析:垂拱: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古时多指统治者以顺其自然的方式统治天下。
6.答案:B
解析:通读供排句可知,③引用名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作首句。②⑥讲皇帝们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批评建议的言语,所以②⑥应连在一起;从“可”字能判断出②在前⑥在后;①紧接⑥,指出唐太宗不同于一般的皇帝;④中的“从谏如流的好皇帝”,与下文“‘小心眼’的皇帝”“昏君”形成对比,在语意上承接⑤,故应连在一起放在最后。因此正确排序应为③②⑥①⑤④。
7.答案:C
解析:“终苟免而不怀仁”,应翻译成“(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 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
8.答案:(1).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景:古义,大;今义,风景。
(3).神器:古义,指帝位;今义,指神奇的器物。
(4).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
9.答案:(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3).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0.答案:(1).A;(2).D;(3).C
(4).①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
②在内有受宠的如姬,在外有邻国,地位卑贱的有看守夷门的人,他们又都是只知道有信陵公子,不知道有魏王。
解析:(1).“使祸不在赵”表达一个完整的语意,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两项。“信陵亦必不救”一句中“信陵”为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
(2).“孤王”在文中并不是魏王的自称,指的“孤立的魏王”。
(3).作者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只是为了平原君,不是为了赵国。
(4).①关键点:“岌岌”“故”,状语后置句;②关键点:“内”“外”“贱”。
【参考译文】
评论历史的人把窃取魏王的兵符作为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此事并不足以谜责信陵君。那强大的秦国暴虐急迫到了极点,如果出动全部兵力攻打赵国,赵国必然要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一旦赵国灭亡,那么魏国将紧跟在赵国后面灭亡。赵国、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一旦赵国、魏国灭亡,那么楚国、燕国、齐国也会跟着灭亡。天下的形势没有比这更危险的了。所以援救赵国,也就是援救魏国;援救一个国家,也就是援救六个国家。窃取魏国的兵符去解除魏国的祸患,借一国的军队分散六国的灾祸,这有什么不可以呢?
虽然这么说,但是信陵君真的无罪吗?(我)说:“也不是这样的。”我所指责的,是信陵君的内心。
信陵君不过是一名公子罢了,而魏国本来是有君王的。赵国不向魏王求救,却恳切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啊。平原君用姻亲关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内心也因为姻亲关系,想尽快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心中只知道有姻亲关系,不知道有魏王啊。信陵君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也不是为了六国,只是为了赵国罢了。其实也不是为了赵国,不过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假如灾祸不发生在赵国,而在其他国家,那么即使是撤除魏国的屏障,撤除六国的屏障,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又假如赵国没有平原君.或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姻亲,即使赵国被灭亡,信陵君也一定不会去救援。这样看来,赵王与赵国的重要性,还抵不上一个公子平原君,而魏国赖以巩固国家的军队,只用来供信陵君一个姻亲使用。幸亏作战胜利了,还可以过得去;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是毁坏魏国几百年江山去为姻亲殉葬,我不知道信陵君拿什么向魏王谢罪啊!
这一盗窃兵符的计策,是侯生提出,而由如姬完成的。侯生教信陵君用计窃符,如姬为信陵君从魏王卧室内窃出兵符,这说明他们二人心中也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我认为,信陵君自己为自己考虑,(与其去盗取兵符,)不如用赵、魏两国唇齿相依的形势恳切地劝说魏王出兵;假如魏王不同意,就以自己想与秦军作战而死的念头,死在魏王的面前,魏王一定会感悟的。这样做,信陵君既不会有负于魏国,也不会有负于赵国。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想办法呢?信陵君心中只知道与他有着姻亲关系的赵国,而不知道有魏王。在内有受宠的如姬,在外有邻国,地位卑贱的有看守夷门的人,他们又都是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那么这说明魏国只有一个孤立的魏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