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起羌笛跳锅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吹起羌笛跳锅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首歌曲。本单元是一个从低、中年级延续过来的向学生介绍五十六个民族音乐、歌舞的重要单元。为了解民族文化,学生树立五十六个民族互帮互学共同繁荣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弘扬民族文化,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要渗透在音乐教学中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优良传统更是学生值得学习的。这首歌朗朗上口,简单易学,表现了羌族人民在欢乐的节日里载歌载舞的情景。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学生已具备和掌握了基本的音乐技能和知识。比如:旋律的高低、音乐的节奏特点、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其次,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能力,他们能自信、有感情的演唱,能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编创律动舞蹈,分析歌曲等能力。
(三)设计理念
遵循听觉艺术的的感知规律,让学生多重体验及实践是本课教学的教学设计理念。不同形式学习歌曲,感受歌曲,表现歌曲。把民族大团结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促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使音乐成为学生终生的兴趣爱好。本课围绕着听,唱,创,演,展开教学。是一节常态课。
(四)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善良、朴实、豪放、能歌善舞的特点的认识。
2、?学会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
3、?在唱歌、伴奏各项音乐活动中能大胆投入、热情的表现。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歌曲演唱
难点:第二乐段附点音符的演唱
(六)教学准备:
钢琴、音乐播放器,及歌曲MP3,打击乐器
(七)教学方法:
谈话法;感受法;律动法;听唱法;跟唱法;填唱法;分析法;讨论法;编创法;
(八)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加练声,即兴随意。
(二)谈话,欣赏导入。
1、师:听一首熟悉的歌曲,说出歌名,我们中国有多少民族?播放《爱我中华》。
生:欣赏跟唱跟老师做简单律动。回答问题。
2、师:今天我们走进一个能歌善舞少数民族。请听歌曲说出这个民族特有的一种乐器是?跳的舞蹈是?它是哪个民族?
生回答。师总结说出歌名《吹起羌笛跳锅庄》
3、师简介羌族。分发图片学生观看。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羌笛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说出跳锅庄舞的有藏族。师解释由于民族文化的交融,羌族也跳锅庄舞。
本环节设计意图:《爱我中华》,营造课堂气氛,歌曲范唱聆听,谈话导入课题;倾听;律动、讨论。简单方便,图片观看,学生直观生动。
(三)、学唱歌曲
?1、师:首先我们来听几遍歌曲。(师放歌曲《吹起羌笛跳锅庄》两遍)
问题: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生:欢快活泼的。
师:说得好,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欢快活泼的,他要求我们在演唱时要欢快活泼。
2、分两部分人学唱第一乐段旋律。找出乐句间相同于不同,(师提示在学唱同时找出相同乐句。并在聆听时学会唱对方的乐句)
3、学生说出前8小节与后8小节基本相同。
4、填唱歌词,互换演唱。(师适时讲解、总结、点评、学生点评。)
5、男女生分为两组学唱第二乐段。找出所唱乐句和对方的乐句有何相同之处。(师提示并引导学生在学唱同时找出乐句相同之处。并在聆听时学会唱对方的乐句。必要时可打击节奏。提示学生重音记号和附点音符。)
6、填唱歌词,互换演唱。(师适时讲解、总结、点评)
7、生随钢琴把第一段歌词连起来试唱。(师适时点评指导)
8、学生试把第二段歌词演唱。
9、?完整的演唱两段歌词.
10、?学生设计演唱形式,用欢快热烈的情绪演唱歌曲。
本环节设计意图:分组学唱 ,填唱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听觉习惯。分析乐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方便快速学唱歌曲。设计演唱形式促使学生音乐表现手段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用课堂乐器歌曲伴奏
1、师:同学们唱的真不错,老师相信你们为歌曲伴奏也不成问题,下面我们就选择喜欢的乐器为歌曲伴奏吧。
2、小组讨论设计演奏,练习。(师巡视指导)
3、拿乐器同学伴奏,其他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师用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鼓励式点评)
本环节设计意图:小组设计打击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1、师:记得我们老师教大家编创声势,请同学们课外编创声势边唱边拍。有谁即兴编创。(可展示并大家边唱边拍,进行鼓励式点评)
2、师: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少数民族音乐,它以其丰富的内涵,震撼着我们的国人,震撼着世界!想听一下羌族人的歌声吗?请欣赏羌族歌手云朵的歌曲《羌笛》。师播放歌曲师生共同欣赏。
3、师:希望同学们关注民族的音乐文化,热爱我们的民族音乐。播放《爱我中华》摇手离开教室,结束整节课。
本环节设计意图:拓展环节。声势编创,提升学生的编创兴趣。拓展视野,欣赏《羌笛》,无形的督促学生课外学习音乐的激情与兴趣。培养其终生的音乐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