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3.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第23课 马 说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一食或尽粟一石( )
(4)策之不以其道( )
(5)其真无马邪( )
(6)伯乐相马( )
2.文言虚词“其”有下列几种用法:A.代词,相当于“它”或“它的”。B.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C.副词,表示推测语气,相当于“可能”“恐怕”。
(1)安求其能千里也( )
(2)其真无马邪( )
(3)其真不知马也( )
(4)食之不能尽其材( )
3.结合本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故虽有名马:
(2)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__________
食不饱,力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
(4)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
(5)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_________
(6)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
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 )
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
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6.将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探究题。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文章是怎样突出这一主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精品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8.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D.策之不以其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览室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对。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遂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老甲榜: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以《史记》对:___________________
(2)遂取书阅之: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数行:___________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 zhǐ (2) pián (3) dàn (4) cè (5)yé (6) xiàng
2.(1)A(2)B (3)C (4)A
3.(1)即使 (2)有时 (3)喂养 吃 (4)用 按照(5)用鞭子打 马鞭子(6)加强反问语气大概,表揣测
4.D 【点拨】 A项中“材”;B项中“见”;C项中“邪”。
5.D 【点拨】 D项中“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1)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尽一石的食料。
(2)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4)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吧。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文章先具体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然后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即“食马者”的无知。最后全面总结了“不知马”的表现,三个“不”字,形成排比,构成了强劲的语势,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主旨。
8.韩愈 唐
9.B
10.(1)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拿着鞭子,站在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1.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以及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批判。
12.(1)回答 (2)于是 (3)几
13.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14.范进(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17.示例:(1)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2)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