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草船借箭
【简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给“写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20页对应生字上面或下面,不会的可以查字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遍。圈画出本课优美的词句,有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在空白处提出问题或做批注。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你对本课的人物有什么了解吗?预习完课文,你又对那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吗?试着找出文章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做批注。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文中出现相关人物及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内容
交流“三国”,引入新课;检查预习,梳理文本;聚焦对话,领会“心机”;聚焦“神机妙算”,提出疑问。
教学目标
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的意思。默读课文,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结合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结合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交流“三国”,引入新课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吗?你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引导学生自由交流: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新授
探究一:检查预习,梳理文本1.请学生说一说印象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2.检查。重点教学“都督、妒忌、丞相、水寨、青布幔子”等词语。3.默读。思考:围绕“借箭”,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找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4.小结。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是阅读古典名著常用的方法。5.构建话题。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是能把故事讲清楚,但只这样讲述的话,故事就不生动了。作者采用了什么妙招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步步惊心呢?探究二:聚焦对话,领会“心机”聚焦对话,发现“危机”。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充分交流。(2)全班讨论。(预设: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也明白周瑜的用心)(3)阅读第1自然段,理解“妒忌”一词的含义,体会诸葛亮身处险境。2.质疑问难,体会心情。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在有意为难他,为何还立下军令状呢?(1)研读“军令状”,明确事情的严重性。(2)质疑:难道诸葛亮不怕吗?猜一猜诸葛亮的心理。(3)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当下各人的心情。3.
角色朗读,入情入境。(1)学生读书。(2)加提示语,再读。(3)质疑·读得多动情啊,可作者为什么不加提示语呢?他们对话时,会像你们这样声情并茂吗?(4)小结。平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含义。只有结合语境,才能体会到,阅诗名著就要联系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板贴:阅读方法、联系语境、猜测心情)探究三:聚焦“神机妙算”,提出疑问1.师:诸葛亮借到箭了吗?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出示自学提示。(1)学生读书。(2)集体交流。诸葛亮在鲁肃和天气的帮助下借到箭的。(3)用一个词就是“神机妙算”。2.讨论。回到课文第2自然段。诸葛亮说三天能造好十万支箭,其实在那一刻,他就做了怎样的谋划?
练习
1.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2.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填一填,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炼学习方法。
作业
基础作业:抄一抄,记一记(1)熟读课文(2)抄写课后123页词语表本课12个词语,每个词语抄写四遍。2.拓展作业:《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都很精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写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20页对应生字上面或下面,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遍。圈画出本课优美的词句,有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在空白处提出问题或做批注。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3.你对本课的人物有什么了解吗?预习完课文,你又对那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吗?试着找出文章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做批注。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会写“妒忌、委托”等12个词语。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妒忌、神机妙算”等词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结合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并结合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能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1、导入:交流“三国”,引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吗?你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
你知道其中的哪些人物和故事?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
1.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对《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一些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已知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2、新授
探究一:检查预习,梳理文本
1.请学生说一说印象中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2.检查。重点教学“都督、妒忌、丞相、水寨、青布幔子”等词语。
3.默读。思考:围绕“借箭”,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着找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4.小结。抓住主要人物,梳理故事主要内容,是阅读古典名著常用的方法。
5.构建话题。抓住起因、经过、结果是能把故事讲清楚,但只这样讲述的话,故事就不生动了。作者采用了什么妙招使整个故事读起来步步惊心呢?
设计意图: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课堂时间有限,可以把相对基础的字词学习放在课前。课堂上对学生易错的字词做重点点拨。按照课文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课文大意是四年级学习的阅读策略,学生对这个技巧相对熟悉,课前预习引导,课堂上交流总结提炼,事半功倍。
探究二:聚焦对话,领会“心机”
1.
聚焦对话,发现“危机”。
出示自学提示:
(1)学生充分交流。
(2)全班讨论。(预设:周瑜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也明白周瑜的用心)
(3)阅读第1自然段,理解“妒忌”一词的含义,体会诸葛亮身处险境。
2.质疑问难,体会心情。诸葛亮既然知道周瑜在有意为难他,为何还立下军令状呢?
(1)研读“军令状”,明确事情的严重性。
(2)质疑:难道诸葛亮不怕吗?猜一猜诸葛亮的心理。
(3)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当下各人的心情。
3.
角色朗读,入情入境。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周瑜心花怒放,诸葛亮胸有成竹,各人内心都不平静。可是你们发现了吗?他们的对话却那么平淡,连一个提示语都没有。请你们再读一读。
(1)学生读书。
(2)加提示语,再读。
(3)质疑·读得多动情啊,可作者为什么不加提示语呢?他们对话时,会像你们这样声情并茂吗?
(4)小结。平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半富的含义。只有结合语境,才能体会到,阅诗名著就要联系语境,体会人物的心情。
(板贴:阅读方法、联系语境、猜测心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人物对话平实的语言背后,蕴藏着半富的含义。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语境,体会到人物心理,是阅诗名著的重要方法。
探究三:聚焦“神机妙算”,提出疑问
1.师:诸葛亮借到箭了吗?他是怎样借到箭的呢?
(1)学生读书。
(2)集体交流。诸葛亮在鲁肃和天气的帮助下借到箭的。
(3)用一个词就是“神机妙算”。
2.讨论。回到课文第2自然段。诸葛亮说三天能造好十万支箭,其实在那一刻,他就做了怎样的谋划?
设计意图:
诸葛亮是贯穿整个故事的主角人物,学生对其“神机妙算”充满好奇和崇拜,从“神机妙算”一词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下节课做铺垫。
3、练习
1.
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周瑜()诸葛亮的才干,借公事之名()他造十万之箭。诸葛亮接受任务,并立下了(),答应三天就造好。周瑜很疑惑,就派鲁肃去()消息。诸葛亮将计就计,请鲁肃帮忙()好二十条快船,供他()。
2.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填一填,并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小结
诸葛亮为何如此自信?他难道不担心其中的环节出错吗?下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走进诸葛亮的人物内心。
五、作业
1.基础作业:抄一抄,记一记
(1)熟读课文,边读边联系语境,思考人物当时的心情。
(2)抄写课后123页词语表本课12个词语,每个词语抄写4遍。
2.拓展作业:
《三国演义》中有不少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空城计”“火烧赤壁”等都很精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设计意图:
方法的学习需要更多的实践操练,把课堂上学习的阅读方法迁移到日常的课外阅读中,潜移默化内化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板书设计】
5.草船借箭
学习任务一:
独学。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周瑜和诸葛亮在对话时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思?
合学。与同伴讨论。
展学。全班展示交流。
学习任务二:
默读课文,诸葛亮是怎样借到箭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借箭的过程。你会用哪一个
词?
把故事讲清楚
阅读方法
起因、经过、结果
联系语境、猜测心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