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猴王出世
【简案】
课前预习
给“生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30页对应生字上面或下面,不会的可以查字典。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遍。圈画出本课优美的词句,有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在空白处提出问题或做批注。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你对本课的人物有什么了解吗?预习完课文,你又对那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吗?试着找出文章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做批注。
教学内容
猜图激趣,预测激思,梳理身世,感悟神奇;抓住描写,品味形象;借助提纲,简要复述;以一带十,趣读《西游记》。
教学目标
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通过比较、诵读等方式,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通过猜一猜的方法大致理解意思。在自读自悟中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诵读等方式,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通过猜一猜的方法大致理解意思。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猜图激趣,预测激思1.出示图片,猜猜人物。(1)出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准,并引出《西游记》。(2)了解作者。出示“资料袋”。2.出示课题,明确要求。(1)出示课题。读课题,说一说。这里的“猴王”指谁?你听过关于他的什么故事?你能根据课题做哪些预测呢?(2)学生自读,遇到不明白的语句,用猜一猜的方法理解大致意思。
新授
探究一:初学字词,扎实积累。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意思或者查阅《词语手册》等方式寻找答案。教师出示“资料袋”,供学生自学使用。出示词汇,并检查交流。探究二:梳理身世,感悟神奇1.思考,猴王是怎么出世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四人小组合作,认真默读全文。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也可以给情节做一个梳理,画一个思维导图。2.交流反馈。(1)指名读找到的句子。试着完成导图,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2)仔细阅读第1自然段,课文还写了什么?①石猴的出生地:海外傲来国附近海上的花果山。出生环境:四面开阔,有芝兰相衬。补充:芝和兰,皆是香草。可见,猴王出生地的环境非常美好。②出世后的生活。☆找找石猴的生活方式,用横线画出来。☆
读一读这些短语,你有什么发现?☆
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板书:调皮可爱、活泼自在)3.教师出示“石猴出世”的连环画画面,师生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探究三:抓住描写,品味形象1.默读课文第2、第3
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探洞的动词和语言,完成以下学习任务。2.交流反馈。(1)出示语言描写,全班分享阅读批注。(2)男女生分工读一读叙述语和石猴的话。(3)圈出有关石猴探洞的动词。教师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说说圈出的动词并分享批注。(4)联系上下文理解“瞑目蹲身”的含义。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有什么感受?(5)从探洞的系列动作中,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3.默读第4自然段拜“石猴为王”的部分,口头完成表格。(1)对比众猴与石猴的表现,你有什么发现?(2)结果如何?(3)众猴从刚才的顽劣到现在的有序,石猴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可见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石猴?4.再次阅读第2~4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石猴称王”的经过。探究四:借助提纲,简要复述1.在“石猴出世”和“石猴称王”中任选其一。借助连环画或者提纲讲故事。2.全班分享,师生共同点评。探究五:以一带十,趣读西游1.出示“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等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名称。2.欣赏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
练习
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字组词,画上√。(1)群猴拖男挈(qì
qiè)女,顺涧(jiàn
jiān)爬山,发现一瀑布。石猴跳入瀑布,见一石碣,上有一行楷(xié
kǎi)书大字,镌(juàn
juā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是大造化呵(hē
a)。(2)他(瞑
暝)目凝想,抓耳(挠
扰)腮,费尽心力,总算悟出诀(翘
窍)。2.把文言词语换成现代词语。?(1)真是一个好所在。(???????)?(2)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3)何不拜我为王?(???????)
小结
回顾学习内容,提炼学习方法。
作业
基础作业:熟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借助图示,用自己的话给爸爸妈妈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2.拓展作业:《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其中哪些人物或者那些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详案】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表”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课本30页对应生字上面或下面,不会的可以查字典。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3遍。圈画出本课优美的词句,有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在空白处提出问题或做批注。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3.你对本课的人物有什么了解吗?预习完课文,你又对那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吗?试着找出文章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做批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通过比较、诵读等方式,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通过猜一猜的方法大致理解意思。
3.在自读自悟中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诵读等方式,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通过猜一猜的方法大致理解意思。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猜图激趣。预测激思
1.出示图片,猜猜人物。
(1)出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他们分别是准,并引出《西游记》。
(2)了解作者。出示“资料袋”。
2.板书课题,明确要求。
(1)板书课题。读课题,说一说。这里的“猴王”指谁?你听过关于他的什么故事?你能根据课题做哪些预测呢?
(2)学生自读,遇到不明白的语句,用猜一猜的方法理解大致意思。
二:新授
探究一:初学字词,扎实积累。
(1)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猜意思或者查阅《词语手册》等方式寻找答案。教师出示“资料袋”,供学生自学使用。
出示词汇,并检查交流。
预设:不容易理解的词语:芝兰
耍子
石碣
宁时
天真地秀
感之既久
赶闲无事
拱伏无违
序齿排班
容易读错的词语:进(bèng)裂
镌(juān)着
拖男挈(qiè)女
瞑(ming)目蹲身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以学生自读为主,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猜读文中难理解的语句。同事提示学生,有些难理解的句子,只要能大致猜懂意思即可。
探究二:梳理身世,感悟神奇
1.思考,猴王是怎么出世的?他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四人小组合作,认真默读全文。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批注,也可以给情节做一个梳理,画一个思维导图。
2.交流反馈。
(1)指名读找到的句子。
出示: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试着完成导图,然后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
(2)仔细阅读第1自然段,课文还写了什么?
①石猴的出生地:海外傲来国附近海上的花果山。
出生环境:四面开阔,有芝兰相衬。
补充:芝和兰,皆是香草。可见,猴王出生地的环境非常美好。
②出世后的生活。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米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找找石猴的生活方式,用横线画出来。
☆
读一读这些短语,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如下: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
与狼虫为伴(与)虎豹为群(与)獐鹿为友(与)猕猿为亲
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第一行都是动词+名词,如已学过的“弹钢琴”一类词;
第二行都写了和谁做什么,其中的“虫”指的是蛇。
第三行是一个对偶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三行为短句,读起来节奏明快。
☆
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猴子?(板书:调皮可爱、活泼自在)
1.
教师出示“石猴出世”的连环画画面,师生合作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
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部分为石猴成猴王的过程。紧紧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这一阅读提示,本环节重点学习第一部分,这部分有许多语言积累的“好词好句”,通过梳理三类短语,体会名著语言的精彩之处。
探究三:抓住描写,品味形象
1.默读课文第2、第3
自然段,画出描写石猴探洞的动词和语言,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2.交流反馈。
(1)出示语言描写,全班分享阅读批注。
说一说:“造化”在这个语境中的意思。你从这几处描写中读出了石猴怎样的个性?
(2)男女生分工读一读叙述语和石猴的话。
(3)圈出有关石猴探洞的动词。教师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说说圈出的动词并分享批注。
(4)联系上下文理解“瞑目蹲身”的含义。这个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你有什么感受?
(5)从探洞的系列动作中,你又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
3.默读第4自然段拜“石猴为王”的部分,口头完成表格。
表现对象
进洞前
进洞后
众猴
你还先走,带我们进去。
伸头缩颈,抓耳挠腮,大声叫喊。抢盆夺碗,占灶争床。
石猴
又瞑目蹲身,往里一跳。
何不拜我为王?
(1)对比众猴与石猴的表现,你有什么发现?
(2)结果如何?
出示: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自此,石猴高登王位,将“石”字儿隐了,遂称美猴王。
(3)众猴从刚才的顽劣到现在的有序,石猴在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可见这又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4.再次阅读第2~4自然段,用小标题概括“石猴称王”的经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运用表格、概括小标题等阅读策略体会文本的“细节生动,形象丰满”的特点。
探究四:借助提纲,简要复述
1.在“石猴出世”和“石猴称王”中任选其一。借助连环画或者提纲讲故事。
要求:四人一组,可以讲故事,也可以演故事。讲述或表演时,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全班分享,师生共同点评。
探究五:以一带十,趣读西游
1.出示“龙宫借宝”三打白骨精”等故事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名称。
2.欣赏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借助连环画、提纲等支架自己选择喜欢的部分,讲述《猴王出世》的故事,巩固课堂学习成果,通过亲身表演提升课堂趣味。《西游记》的故事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很有吸引力的,结合相关的图片、电影、动画片、电视剧能在孩子阅读名著时添加乐趣,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练习
读句子,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字组词,画上√。
(1)群猴拖男挈(qì
qiè)女,顺涧(jiàn
jiān)爬山,发现一瀑布。石猴跳入瀑布,见一石碣,上有一行楷(xié
kǎi)书大字,镌(juàn
juān)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真是大造化呵(hē
a)。
(2)他(瞑
暝)目凝想,抓耳(挠
扰)腮,费尽心力,总算悟出诀(翘
窍)。
2.把文言词语换成现代词语。?
(1)真是一个好所在。(???????)?
(2)桥那边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
(3)何不拜我为王?(???????)
四、小结
《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课后大家可以试着去读读原著中的部分章节,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电视剧、动画片一起来看。
五、作业
1.基础作业
(1)熟读课文
(2)按课文内容填空,再借助图示,用自己的话给爸爸妈妈讲一讲《猴王出世》的故事。
2.拓展作业:
《西游记》中的许多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其中哪些人物或者那些故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原著中的片段试着读一读,读不懂的地方,可以结合影视作品来尝试理解。
吴承恩,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涟水人,后徒居山阳(今淮安)。童年时即以文才闻名于乡里,但由于性格默直,在官场屡不得志。他自幼喜爱神话故事,后借助神话故事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西游记》为其晓年时的作品,该作品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他一生著述颇多,能诗能文,其诗风格清逸,收件于《射阳先生存稿》中。
围圆:圆形或类似圆形物体的周长,此处指仙石的周长。
灵通:指仙石有丁灵气,通了人性。
石窍:石洞。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出自《论语》,意思是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拱伏无违,依在地上,朝上礼拜,没有违抗的。
序齿排班;按年龄长幼来排列顺序。
出示学习任务一:
(1)默读课文。思考:猴王怎么出世?用横线画出来。
(2)同桌交流。用自已的话简单说说猴王出世的经过。
(3)逐字品读。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写出了猴王什么样的形象?
见风成猴
仙胞崩裂
仙石有通灵之意
出示学习任务二
(1)批注阅读。用横线画出石猴说的话,圈出描写石猴动作的词,写写批注。
(2)小组讨论。四人一小组分享自己的阅读批注,互相补充。
(3)全班分享。全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小结方法。
带路
探洞
称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