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欣赏课《瑶族舞曲》
【教材分析】
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本课所欣赏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优美,旋律流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无比欢乐的心情。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大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五年级学生。该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好,思维活跃,有表现欲望。有的班级的学生已经能做到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因此本课设置了课前搜集有关瑶族音乐文化资料的环节。学生们搜集的资料涉及范围广泛,内容详实。
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什么是音乐要素,能做到聆听音乐体会音乐情绪。但当音乐情绪变化时,他们还不能立即找出是哪些音乐要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那么,在欣赏作品时应注重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欣赏能力。对此,本课中设计了打节奏为音乐伴奏的体验环节,以及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音乐特点。
【教学目标】
能认真聆听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音乐作品三个段落的不同速度、情绪,并说出自己联想到的画面、场景。
能够熟悉作品的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
能够用竖笛演奏作品的A段主题。
【教学重点】
熟悉《瑶族舞曲》各部分主题旋律,背唱a主题。
体验作品音乐要素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想象音乐场景。 3、根据各主题的音乐特点,设计恰当的长鼓节奏为音乐伴奏。
【教学难点】
能够熟悉作品的A段主题,并用打击乐器、声势等方式参与表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录音机、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整体欣赏
导入
教师:在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民都有他们独特的音乐和舞蹈。上一课我们了解了羌族人民的锅庄舞和歌曲,这节课,老师将带同学们了解另一个民族瑶族的音乐。音乐的名字叫《瑶族舞曲》,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初听全曲
教师: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有时安静、优美、有时热闹、欢快)速度是怎样的,有变化吗?(有时快、有时慢)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
了解管弦乐及管弦乐合奏
教师:西洋管弦乐由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器组成,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演奏就是管弦乐合奏。为增加作品的民族风格或地方色彩而加入一些民族乐器的方式,也是十分常见的。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乐曲,对音乐速度、力度及演奏乐器有整体的感知。
分段欣赏
欣赏A部分的主题1
①聆听主题1,说说主题1出现了几次?(三次)每次出现有啥不同?(音色的力度)
②跟琴哼唱主题1,用教材中设计的声势参与主题的表现。
③乐器演奏
打击乐器参与演奏
旋律乐器参与演奏
两组乐器合奏
欣赏A部分的主题2
主题2前两次出现时,教师用教材中出示的声势动作参与欣赏,学生边听边看教师的动作,主题出现第三次时,教师邀请学生一起用声势参与欣赏。
学生分组参与。主题第一次出现时,一个小组用声势动作参与,第二次出现时,另一个小组用声势动作参与,第三次出现时,全体同学起立用声势动作参与。
3、欣赏B部分
①、听音乐,思考B部分节拍、速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B部分。
【设计意图】
感受音乐主题,熟悉并记住主题1,在多样的活动中体验不同乐器演奏主题,不同速度表现主题带来的不同听觉、声觉、动觉等感受。
复听全曲
再次聆听全曲,思考音乐的结构。
教师:说说B部分音乐之后的这段音乐与我们之前听过的哪部分音乐相同?(A部分)《瑶族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是几部分的结构?(三部分)
师生一起讨论,完成教材上的“思考与练习”。
第一乐段 稍慢——较快
第二乐段 中速
第三乐段 稍慢——较快——快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瑶族舞曲》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
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理性的音乐知识,初进作品的听赏。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收获:首先,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符合实际且细化的教学目标,因而获得了良好、有效的教学效果。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另外,我注重细节的设计,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衔接,教师的引导语言,音频的效果,课件的设计等,这些细节都是为取得良好教学效果而服务的。再次,这节课遵循了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始终引导学生关注音乐。如,聆听方式有分段聆听,也有完整聆听。在聆听过程中设计了随音乐律动、哼唱主题旋律、打节奏为音乐伴奏、对比音乐要素等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能透彻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反思本课中运用较好的教学方法有:第一,体验式音乐学习法。音乐学习需要学习者自身去经历、去感悟、去操作,才能获得属于学习者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