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精典精炼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3133.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3分)下列加点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苋菜( xiàn) 发怔(zhēng) 撂高( liào) 褒贬(bāo biǎn)
B.橱柜( chú) 剃头(tì) 凤哕( suì) 橄榄(gǎn lǎn)
C.忌讳(huì) 招徕(líi) 薏仁( yì) 馄饨(hún dūn)
D.箍桶( gū) 马趴(pā) 健脾( pí) 荸荠(bíqi)
2.(3分)下面各句中各有一个故意写错的字,将其标出并依次在后面的括号内改正。
(1)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 )
(2)比如一种用秫秸杆制成的玩具,就吆喝:“………”( )
(3)有人说过这蘸浆的手法有高招,有人说这调浆的配料有密方。 ( )
3.(3分)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
B.-是我买得起,花上一个制钱,就往碗里捞上十来只;二是玩够了还能吞下去。(这里指面值最小的铜钱)
C.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这里指押韵)
D.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趋炎附势,极力奉承)
4.(3分)下列文学知识连接有误的一项是 ( )
A.《云南的歌会》——沈从文——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B.《端午的鸭蛋》——冯骥才——作家
C.《吆喝》——萧乾——作家、翻译家
D.《春酒》——琦君——作家
5.(3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吆喝》一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B.“弱冠”是指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已成年;“豆蔻”是指十七八岁的姑娘。
C.手艺人靠手吃饭,求谁?怵谁?故此,泥人张只管饮酒,吃菜,西瞧东看,全然没把海张五当个人物。这里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D.“囊萤映雪”讲的是晋朝车胤和孙康刻苦读书的故事。
6.(4分)请根据你对“人生的意义”的了解,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句,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
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撒下一片阴凉;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润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6分)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①有关部门对不同人群进行测试,要求每人写出“我虽然工作在风光旖旎的地方,却很寂寞,所以我要跳槽”这句话。结果,写不出或写错“旖旎”两个字的占95%,“寂”字占54%,“寞”字占65%,“槽”字占70%;书写潦草的约占70%。
②上海的一份“汉字书写现状”调查显示,年轻人写钢笔字不规范的占70%一80%。
③北京的一份调查显示,41%的小学生汉字书写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正确、端正、整洁”的要求。
材料二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许多没有完成识字、写字任务的中小学生也加入到了使用电脑进行文字处理的大军中。这对汉字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极为不利。为了让汉字更好地服务于现在和将来,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据悉,国家语委将推出学生汉字书写等级标准,规范汉字书写。②这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求会认会写。
(1)(2分)从材料一中提炼出一条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材料二中的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①随着电脑文字录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标准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得规范美观,而且还要求会认会写。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读拼音写汉字,要求书写正确、端正、整洁。
Rèn zhēn xiě zì yǎng chéng liáng hǎo de shū
xiě xí guàn
二、阅读能力提高(45分)
(一)比较阅读[甲][乙]文段,回答问题。(17分)
[甲]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不仅唱歌十分在行,而且大年初一和同伴各个村子里去打秋千(用马皮做成三丈来长的秋千条,悬挂在高树上),蹬个十来下就可平梁,还悠游自在,若无其事!
[乙]黄昏来时,翠翠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外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选自沈从文的《边城》)
注:①翠翠:小说中15岁的女主人公。
8.(3分)对[甲]文中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
B.“多”字可有可无,删掉不影响内容的表达。
C.“种种不同方式”有领起下文的作用。
D.和“多是隋歌酬和”相照应的是“也唱其他故事”。
9.(3分)[乙]文“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一句中,“好像”是不是比喻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分)在[甲]、[乙]两文中写了两个女主人公,她们的性格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甲]、[乙]两文塑造女主人公时所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手法,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3分)根据[甲]文中介绍的对歌方式,回答下面的民歌、对歌属于哪一种方式。
(1)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
(2)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水中间?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水中间。( )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漫谈桂文化
①我国是桂花的故乡。桂花在中国分布极广、栽培历史极长,国外栽培的桂花均由中国传入。《中国植物志》第61卷说明桂花时,引用了唐朝郭橐驼《种树书》中的记载,注明桂花原产地是在中国的西南部。
②桂花在中国名花的排行中名列梅、菊、兰、莲、牡丹等等之后,但它却是和人们生活贴得最近的一种植物。当我们刚懂得用味觉去认识世界,桂花蜜、桂花羹、桂花糕就到了口边。懂得听故事以后,父母会在飘散着桂香的庭院里指着明月给我们讲吴刚伐桂、桂树随创随合的神话;父母还会不失时机地给我们讲蟾宫折桂的典故:一次,晋武帝问起当时的名士、官拜雍州刺史的郄诜对自己的评价,郄诜对曰:“臣……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从此,人们便开始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比喻特别出众的人才。科举制度形成后,“蟾宫折桂”又成了考中进士的形象说法,而桂花甚至逐渐演变成了科举前三名的代称:丹桂代表状元、金桂代表榜眼、银桂代表探花。
③当我们会吟咏古诗了,咏桂佳作就一首首地进入了我们的读本。宋代朱熹的“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让我们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屈原《九歌》中的“援北斗兮酌桂浆”,让我们了解到在楚地早期文献中便已提及桂花的食用价值。欧阳修的桂花诗则更富有情趣:“有客赏芳丛,移根自幽谷。为怀山中趣,爱此岩下绿。晓露秋晖浮,清阴药栏曲。更待繁花白,邀君弄芳馥。”对友人赠他所喜爱的桂树,欧阳修不仅以诗答谢,还在诗中发出了改日共赏“芳馥”的邀请。其实,像欧阳修这样热爱桂花的古代名人实在是很多,大文学家柳宗元在居所附近一种就是十余株,大诗人白居易从杭州天竺寺得到桂苗后带至苏州城里种植……
④桂花还象征着友好、吉祥和光荣。据说,战国时期燕、韩两国曾为了表示亲善友好,相互馈赠桂花。在盛产桂花的少数民族地区,青年男女也常以赠送桂花来表示爱慕之情。《吕氏春秋》中赞叹道:“物之美者,招摇之桂。”意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是招摇山上的桂树。还有“桂冠”,本意是月桂树叶编织的帽子,后来竟成了“光荣称号”的代名词。一些研究桂花的专家据此向北京奥组委推荐:在桂花的故乡举行奥运会,何不用真正的桂枝来编织“桂冠”?
14.(3分)称我国是“桂花的故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第②段主要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段中加点词语“创”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16.(2分)第③段引用朱熹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屈原诗句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3分)根据文义,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桂花和梅、菊、兰、莲、牡丹等都是中国名花。
B.科举前三名的代称和蟾宫折桂的典故有关。
C.燕、韩两国用桂花表示亲善友好之情。
D.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都非常喜爱种植桂花。
18.(3分)你对文末提到的专家的建议(画线部分)有什么看法?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9.(3分)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4分)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曲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新写作(30分)
23.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他们在长久的生活中形成了自己不同的节日,这些节日都寄托了他们的感情、希望、理想甚至信仰等等。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见世界。请以“节日”为话题,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能反映家乡风土人情或景致特色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有自己的思想。④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点拨】A项中“发怔”的“怔”应为“zhèng”;B项中“凤哕”的“哕”应为“huì”;C项中“馄饨”的“饨”应为“tun”。
2.(1)藉一籍;(2)杆一秆;(3)密一秘。
3.D【点拨】 D项中“巴结”在这里应是“指人做事勤快”的意思,注意与语境结合来理解。
4.B【点拨】 应为“《端午的鸭蛋》——汪曾祺——作家”
5.B 【点拨】“豆蔻”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
6.示例: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装点一分春色。
7.(1)很多人汉字书写不正确、不规范。
(2)①删去“随着”或“使”。②把“写得规范美观”与“会认会写”调换位置。
(3)认真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8.B
9.不是。它只是对翠翠的一种心理活动的展示。
10.【甲】文中年轻妇女的性格是开朗活泼,热情大方,勤快好动。【乙】文中的翠翠温柔美丽,情窦初开,既有对爱情的渴望,又有一丝怅惘。
11.【甲】文是细节描写、肖像描写。【乙】文是环境描写、心理描写。
12.【甲】文通过众多人的提问对答、互嘲互赞来衬托年轻妇
女;【乙】文通过幽静的环境来衬托翠翠的感情波动和“薄薄的凄凉”。
13.(1)见景生情,即物起兴(2)提问对答,互嘲互赞
14.史料记载,桂花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部。
15.桂花和人们的生活贴得最近(关系密切)被砍伤
16.说明桂花的观赏价值(如答“从观赏角度领略了桂花的姿态与馥郁的芬芳”给1分)说明桂花的食用价值
17.D【点拨】 D项过于绝对了,也有不喜欢的。
18.赞成的理由:桂花是光荣称号的代名词,2008年奥运会在桂花的故乡举行,等等。
不赞成的理由:桂花未必能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上届奥运会已经用了橄榄枝,我们效仿就缺乏新意,等等。
19.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0.“一般”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一般”体现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21.“这些”指代“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如果答成“中国戏曲包含……建筑等各种文学成分”或者“中国戏曲包含着各种民族艺术因素,也包含着各种文学成分”都对)
22.介绍西方戏曲强调模仿,写实,通过比较突出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23.写作指津:“节日”这个话题,非常熟悉,有内容可写。可写记叙文,叙写过节时那说不完的高兴事或一言难尽的伤心事,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可编述童话寓言故事,把自己对节日的看法和理解寄托在身边的小动物身上,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可在掌握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古今中外的节日进行分类,写成说明文,给人以知的同时,表达这样的主题: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还可写成议论文,谈论怎样正确对待“中国节日”和“洋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