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1届高三4-5月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6 06: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词鉴赏专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西亭子言怀①
张谓
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5.(3分)C【解析】错在“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意思2分,形象及分析4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 日 汪藻①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描绘了一幅恬静优美的江南春日风景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B.诗的颔联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都描绘了春日唯美景致。
C.“桃花嫣然出篱笑”和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均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日的喜爱。
D.尾联和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一样,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
16.诗中景物各自分立,作者如何让整首诗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6分)
15.C(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表达的是落寞之情)
16.答案:作者以春日出游的见闻感受为主线,(2分)把对春日的喜爱之情倾注于绵绵春雨、野田风光、篱边桃花、茅茨鸡啼四个富有春日特征的画面之中,(4分,情感倾注2分、画面概括2分)从而使整首诗的春日风景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河北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②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释】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家杭州已近。②姜夔:(1155~1221)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一生布衣,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③亚:接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雁之怯,间接表达出词人对归家途中充满艰难的愁苦。
B. 上片写画船载愁、风浪打头等归家阻碍重重的压抑场景,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
C. 下片中写景虚实结合,既有眼前之景,也有想象之景,表现了词人临近家乡的喜悦。
D. 结句“一年灯火要人归”情意浓厚,写出了家人盼归之殷切,也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
16. 清代评家陈廷焯说:“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白雨斋词话》)请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答案】15. B 16. 下阕先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接着用虚笔写想象中自家门前的小梅已然新枝生长,高与门齐,来表达自己归乡的心切,也可推知家人对自己归家的期盼;收尾句想象一年一度的除夕守岁之灯火催人还家团聚,更是表达了自己渴盼回家的心情。词人着眼于春绿、小梅、灯火,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表达了回乡路上的急切与喜悦。本题考查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古诗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奠定全词沉重的感情基调”错。词的上片给人沉重之感,但下片却写得暖意浓浓。词人远在异地,跋山涉水已经快到家了,所以下片写景从狂风恶浪变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变为春波迎桨,词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陈廷焯的话大意是诗人的情感可以借助草木等景物含蓄表达出来,比直白要好得多。因此考生需要分析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注意是依据陈廷焯的说法来赏析这首词的下阕。
“春浦渐生迎棹绿”,浦者水滨,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此句实写春水展绿欢迎词人归来的盎然春意,从而写出接近家乡的喜悦。
“小梅应长亚门枝”,下句更翻出想象。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小梅之句,颇似有一番喻意,暗示儿女之生长。经年飘泊在外之人,每一还家,乍见儿女又长高如许,其心情之喜慰,可想而知。小梅应长亚门枝,正是这种人生体验之一呈现。
“一年灯火要人归”,结笔化浓情为淡语。除夕守岁之灯火,一年一度而已矣。灯火催人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一笔写出家人盼归之殷切,亦写出自己归心之急切。此是全幅词情发展之必然结穴,于淡语中见深情。
此词的显著艺术特色,是寄情于景物,含蓄隽永,反复缠绵,上片以雁怯重云,画船载愁,浪打船头等惨淡景象反衬归家之欢欣,下片的春浦渐绿,小梅长枝,灯火催归等热闹景象突出了作者归心似箭的心情。
河北金太阳2021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大寒出江陵西门
陆游
平明羸马出西门,淡日寒云久吐吞。
醉面冲风惊易醒,重裘藏手取微温。
纷纷狐兔投深莽,点点牛羊散远村。
不为山川多感慨,岁穷游子自消魂。
[注]江陵:又名荆州城,位于湖北省中部偏南。朝廷征召陆游任夔州通判。陆游到江陵后,探亲访友。江陵乃陆游的母亲唐氏祖籍所在。陆游,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诗人一般爱用准确年月做标题,便于记录行踪。标题中的“大寒”指大寒时节。
B.首联写早晨诗人骑着瘦马,缓缓出江陵西门,太阳很久才冲破寒云,渲染凄伤的气氛。
C.颔联写醉意朦胧的诗人突然被寒风冻醒;冻得手都缩到皮衣里,来衬托天气的寒冷。
D.颈联中的“纷纷”对“点点”,用叠音词描写野物和牛羊之多,表现大自然的蓬勃生机。16.联系全诗,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5.D(“表现大自然的蓬勃建机”赏析错误。应是表达诗人羡慕这些小动物们有归宿之处)
16.尾联直抒胸臆表达旅居他乡的游子思念故乡之情。(2分)在上联写景的基础上,诗人认为不要只顾着为了名山类多生感叹;狐兔牛羊自有回家的路,自己为官他乡却是有家难回啊。(2分)又到一年岁末,诗人自然会感到极度的悲愁。(2分)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小题。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15.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
B.红枫、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经融入作者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作者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C.作者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而且动静结合,红绿相衬,真可谓“远近高低各不同”。
D.最后一句哲理性的概括,点明了作者咏秋的旨意所在: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从而突出了作者强烈的革命精神。
16.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 ( 6分 )
【答案】
15. A
16. 山峦、树林、江河、船只、雄鹰、游鱼。 万类霜天竞自由。
【解析】
1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沁园春?长沙》一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A,一个“看”字总领七句,由虚到实,应为“由实到虚”先写自然景物,最后虚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季节变化将来的景物。故答案选A。
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情况要因题而异,例如本题从题干上看:这段文字描写的具体景物有哪些? 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个?考生要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概括诗歌的景物,考生在概括的时候不要遗落信息。第二问是要求考生把握所给诗句,进一步进行中心主题的总结和分析。
【点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江景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①。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注:①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15.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三句写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作为人物背景画面,与弹筝女相映成趣。
B.“一朵芙蕖”两句,既实写水面荷花,又以荷花比喻弹筝的美人,起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C.“烟敛云收”写烟雾敛容,云彩收色,与《滕王阁序》中“纤歌凝而白云遏”异曲同工。
D.全词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将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耐人寻味。
16.结合全词,从艺术结构和手法角度赏析“人不见,数峰青”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5.D
16.(1)结构上“数峰青”照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雨过山青的景象,自然、贴切又不露痕迹。
(2)侧面烘托乐曲的魅力。曲终人散后,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在山水之间,用环境烘托乐曲的魅力,赞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穷。
【分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议论”错。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词中没有“议论”。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注意要从“结构”和“手法”两个角度赏析。
“人不见,数峰青”一句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用环境烘托乐曲的魅力,赞美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言有尽而意无穷。
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
河北省玉田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一语文试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和前韵即席答之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②看。
[注]①簪花:以花插头。倒著冠:倒戴着冠儿。此句以山简典故,表现不拘世俗、风流自赏的生活态度。②冷眼:轻蔑的眼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菊枝头生晓寒,作者点明此时菊花之上已见秋意,开篇便渲染出清冷之意。
B.正因秋已到,作者才劝慰自己也劝慰友人要常让酒杯之中倒满酒,饮酒御秋寒。
C.作者以“身健”“加餐”“舞裙”“歌板”,应对上片的“醉”,看似眼前快乐,一无所求,内心却有着难以掩饰的无奈。
D.下片中再次点到“黄花”,与“白发”组成“黄花晚节”之意,比喻人老而弥坚,这也是作者特意表现给世俗之人来看的。
16.黄庭坚与苏轼同在新旧党争的夹缝中过日子,四处碰壁,几经贬谪,受尽了屈辱磨难。苏轼尚懂得用老庄思想来遣愁解忧,而黄庭坚却难解愁绪。请结合上片赏析作者“不见一个‘愁’字”的愁绪。(6分)
15.(3分)B(强加因果)
16.(6分)
首句点明时节,渲染清冷之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清冷之景来烘托作者内心难解的愁绪;(2分)
然后由赏菊过渡到饮酒,借酒寻求片刻欢愉,纾解内心的苦闷,虽未写愁,愁却在酒中;(2分)
后两句横笛斜吹、醉插簪花、反戴帽子,借用典故,如此狂放之态更表明了词人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与激愤;(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