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待第一个雷声的催促,春天来得有点儿让人猝不及防。暖阳,是一双纤纤玉手,柔柔地抚摸着安徽祁门茶山公园。茶园里的土路阶梯犹如一排黑白分明的琴键,东风灵巧,奏春曲如波,荡漾在游园者的眉头、脸庞。
拾阶而上,石亭四周,腊梅花仍在款款流连枝头,白玉兰已露出凝脂花蕾。阳光明媚,玉兰花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银亮春光,像滚烫的雪球,不时有一两片花瓣,划着S形曲线落在青石板上。石板路上星星点点的花瓣,像一群小孩留下的参差错落的凌乱脚印,描绘出一幅在白昼璀璨的星空景色。眼前的茶山公园让人欢喜,()。一层层茶树匍匐在地,一排排枫香树向天耸立,蓝天的内容丰富了,公园的层次立体了,人们的笑语清朗了。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少有雕刻,毫不掩饰地裸露着它的朴素与憨厚,自然天成,甚至有点儿乡土气
B.它自然天成,有点儿乡土气,少有雕刻,甚至毫不掩饰地裸露着它的朴素与憨厚
C.它甚至有点儿乡土气,毫不掩饰地裸露着它的朴素与憨厚,自然天成,少有雕刻
D.它自然天成,少有雕刻,甚至有点儿乡土气,毫不掩饰地裸露着它的朴素与憨厚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C.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D.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3分)D【解析】少有雕刻”是对“自然天成”的补充说明,两者不应分开;“裸露着它的朴素与憨厚”与“乡土气”联结紧密,而A项和B项把它们都分开了,不合适,故排除。“甚至”一词应用于进一步说明的情况下,不能用于开头,故排除C项。
19.(3分)B【解析】A项使用了对偶和夸张的修辞手法。B项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一样都使用了叠词和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对偶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20.示例:①删掉“凌乱”。②“在白昼”移到“描绘出”前面。
共3分。只要修改正确,酌情给分。
河北省唐山市2021届高三5月第三次模拟演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有一种水獭,它有着令世界惊叹的美丽的皮毛。在阳光下,如闪烁着华美、神秘而又高贵的光泽。如果你在林间看到它,如果你看到它静静地 在水边的岩石上,你也会惊诧,造物主原来是如此的神奇,他 造出这样完美的有生命的宝石。可水獭的美丽却给它带来了灾难。有人带着猎枪闯进了水獭的家园,在阳光下,他眯起眼睛,扣动了扳机。枪响过后,水獭死了。让人奇怪的是,水獭的美丽也消失了,躺在岩石上的只是一只平凡的水獭,它的皮毛干涩粗糙,毫无光泽。
( )。而实际上,麝香不过是雄麝脐下的分泌物而已。想要获得麝香,就必须捕杀雄麝。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便捷,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般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而 找到了雄麝,取得麝香也是极困难的事。有经验的老猎手说:“靠近雄麝时,千万要 ,不能让雄麝感觉到你的存在,否则,它会转过头来,在你射杀它之前咬破自己的香囊。”
18.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3分)
A.栖息 居然 就是 聚精会神
B.栖身 竟然 如果 聚精会神
C.栖息 竟然 就是 屏息凝神
D.栖身 居然 如果 屏息凝神
19.在文中括号内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 谁都知道麝香,那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
B.谁都知道,麝香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
C.麝香是名贵的药材,也是珍贵的香料,这谁都知道
D.名贵的药材麝香是珍贵的香料,这谁都知道
20.文中划波浪线的语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18.C(“栖息”意思是“歇息”,“栖身”是“寄生、暂住”的意思。“竟然”表出乎意料,使用范围较广;“居然”也表意外,后面常是说话者不希望得到或发生的结果。“如果”意思是假如,假使,倘若。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屏息凝神,是聚精会神,屏住呼吸,形容要干一件要紧的事情前专心致志,惟恐不能完成的神态,侧重于神态描写。根据语境,应选C)
19.A(从叙述角度一致原则,可以排除C和D; A和B比较,A更起到强调作用,与下文形成强烈转折,更符合文意,故选A)
20.答: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敏捷/矫健,来去如风,如果不是一流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或“雄麝生活在密林深处,身手敏捷/矫健,来去如风,如果是一般的猎手根本难以捕捉它的踪迹”。
河北省实验中学2021届高三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水乡,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修建一座桥就像是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从一种方言走进另一种方言,从一种风俗走进另一种风俗。有了桥,目力所及,都可以踩在脚下。桥,是村庄拥抱外部世界的臂膀,连两地成一家。桥,是河流的第三个堤岸,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它让阻隔变得通畅,让闭塞变得开救,是此岸与彼岸的情愫。
我的胞衣之地,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绿树覆盖,碧水环绕,朴素中透着清新。从卫星地图上看,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环绕的河水像盛开的荷花,周围的田地,经络分明,麦苗青青,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村庄也在像莲藕一样生长,经冬阅秋,历久弥新。我喜欢在没有喧嚣的宁静乡道上漫步,从这座桥到另一座桥,从中年走向老年。家乡的桥,承载了多少游子回家的脚步,它可知道,游子对家乡的感情,比桥下的流水还要深长!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突飞猛进,生活中“刷脸”应用也越来越常见。
B. 如今,“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正变成可能。
C. 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D. 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的这几年,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
19.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比喻、对比、排比 B. 比喻、夸张、排比
C. 拟人、对比、夸张 D. 拟人、对比、夸张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的故乡,绿树覆盖,碧水环绕,它位于梓辛河中段,素朴中透着清新。”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18. D 19. A
20. ①原文用词更加形象,有感染力。“胞衣之地”比“故乡”更能表达与故乡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之情;“依偎”使用拟人手法,把村庄当作人来写,更加生动形象。②原文将“绿树覆盖,碧水环绕,素朴中透着清新”放在句末,更突出了故乡的特点;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③原文点出故乡的名字,有突出强调的作用,更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④原文长短句相间,更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能够掌握引号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作用,做这种题平时要记忆常见标点符号的用法,考试时要结合语境来分析。
A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B项,引号表示引用;
C项,引号表示反语、讽刺;
D项,引号与文中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要求考生正确辨析和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能力。
题干要求判断语段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村庄恰似莲藕一样伸展……犹如一张巨大的荷叶”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村庄”,喻体是“莲藕”“荷叶”。
“没有桥就捆住了双脚,有了桥就像插上了翅膀”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没有桥和有了桥作对比。
“它模糊了此岸与彼岸,弥合了楚河汉界,改变了世界的结构,扩大了生存空间”,这是三个相同的句式,故该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那个依偎在梓辛河中段叫作‘大元’的村庄”等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句中“依偎”一词赋予了大元村以人的特点。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顶真的修辞手法。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分析原句与改写后的句子之间的差别,从用词、句式等角度分析原句表达效果好在哪里。
从用词上看,原句中的“胞衣之地”比改写后的“故乡”更具有感染力,更能表达出“我”与故乡的血脉相连;
原句中的“依偎”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写后的“位于”生动形象。
从句式上看,把三个写故乡特点的句子放在一起,句式上更加协调,并且将其放于句末,更加突出故乡的特点;长短句相间,更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另外,原句中将故乡的名字点出,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河北金太阳2021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发饰的起源,能够_______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为了生存而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日子里, 头发对原始人类的关注最初是因为披发覆面不便于生产劳作的缘故。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朴素的审美意识促使着原始先民们开始用各种物件装点自己的头发。这个转变过程并不是_______的,其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有着诸多影响因素。从历史发展来看,早期发饰的发展始终延续着先民对生产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期盼。随着时间推移,( ),外形日益臻美华丽。如果把原始社会之初发饰的审美萌动作为一个点,那么经历秦汉盛唐直至明清,发饰的历史变迁早已扩大成一个_______的面了。但正是因为原始先民通过对发饰材料的利用、对形状的把握,借此_______了对美的追求和在头发装饰上的审美观,才会有后世熠熠生辉的奢华之色和美不胜收的云髻凤钗。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追寻 一蹴而就 鳞次栉比 体现
B.追寻 一挥而就 星罗棋布 体现
C.追溯 一挥而就 鳞次栉比 展现
D.追溯 一蹴而就 星罗棋布 展现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铜器出现,制作工艺更加复杂,发饰的材质和花样愈加丰富
B.铜器出现,发饰的材质和花样愈加丰富,制作工艺也更加复杂
C.发饰的材质和花愈加丰富,铜器出现,制作工艺也更加复杂
D.制作工艺复杂,铜器出现,发饰的材质和花样愈加丰富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D(追溯: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追寻:跟踪寻找。据语境,第一空应选“追溯”。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一挥而就: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据语境,第二空应选“一蹴而就”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切。鳞次栉比: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据语境,第三空应选“星罗棋布”。展现:显示出;展示。体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的具体体现。据语境,第四空应选“展现”)
19.B(B项从阐述铜器的出现到阐述林质和花样,再到制作工艺,符合事理逻辑)
20.示例:原始人类对头发的关注最初是因为披发覆面不便于生产劳作。(4分)评分参考:如有其他答案要修改正确,即可给分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 ), 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遒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 ,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 ),绣在旗袍上的凤凰( )。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A.往往 触目皆是 比肩 栩栩如生
B.常常 触目皆是 媲美 惟妙惟肖
C.往往 俯拾皆是 比肩 惟妙惟肖
D.常常 俯拾皆是 媲美 栩栩如生
19.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20.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正确的是( 3分 )
A.文中提到的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鲁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而到了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则是隶书。
B.文中提到的评书有叙事文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叙事文体源远流长,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唐代的爱情故事。
C.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等。
D.文中提到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 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夜半”。
【答案】
18.A
19.D
20.C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往往”,是对某种规律性的总结,不用于主观意愿。“常常”,侧重于经常性,多用于主观意愿。生活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应选“往往”。
第二空:“触目皆是”,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极多而易得。“街上的店铺”适合于眼睛看到的,应选“触目皆是”。
第三空:“比肩”,“相当”的意思,多用于人,也可用于物。“媲美”,“比美”的意思,多用于物。语境中指裁缝的缝纫手艺比得过洋人,应选“比肩”。
第四空:“栩栩如生”,像活的一样,多用于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像真的一样,多用于艺术手法,比如表演。语境中用来形容衣服上的凤凰图案逼真,应选“栩栩如生”。
分析可知,A项词语全都恰当。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本题四个选项中,从语序上分析,“具有”“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应在“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与“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之前,排除B项。从句子成分分析,“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的是“京剧”,而不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排除A项。因为“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因而“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排除C项。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A项,“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鲁国使用的文字”表述错误,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
B项,“讲述的是唐代的爱情故事”表述错误,《孔雀东南飞》讲述的是汉末建安时期的爱情故事。
D项,“‘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夜半’”表述错误,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人定”。
故选C。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题(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地处四川凉山深处的阿土列尔村,____________是一座的“悬崖村”。七十余户彝族人家居住在这里,它的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村里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
2016年5月24日,某报刊发题为《悬崖上的村庄》的文章,首次将悬崖村带入大众视野。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当时表态:____________,是先修建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这条新路由钢管焊接而成,共计2556级阶梯,总长2.8公里,宽1.5米。钢管深深扎进岩壁,接榫牢牢焊紧,一段段钢梯在强劲的山风里____________。之后,山上通电、通网,( ),2019年,“悬崖村”迎来游客近10万人次。
2020年5月,“悬崖村”贫困户陆续搬迁至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住上了楼梯房。新房宽敞明亮,社区干净整洁,定期组织的文化和体育活动也让大家____________。搬迁完成后,经双向选择,约30户家庭将留在村里,参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
“悬崖村”拥有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等旅游资源,未来将建造缆车和“悬崖”民宿,获得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同时也将成为展示中国脱贫攻坚成就的“露天博物馆”。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了4G信号,旅游业收入快速增长,与外界的关系也越发紧密
B.与外界的关系越发紧密,有了4G信号,旅游业收入也快速增长
C.有了4G信号,与外界的关系越发紧密,旅游业收入也快速增长
D.与外界的关系越发紧密,旅游业收入快速增长,正是有了4G信号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名不虚传 当务之急 稳如泰山 喜闻乐见
B.名副其实 燃眉之急 纹丝不动 喜闻乐见
C.名不虚传 燃眉之急 稳如泰山 津津乐道
D.名副其实 当务之急 纹丝不动 津津乐道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来将建成缆车和“悬崖”民宿,打造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
B.未来将打造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建成缆车和“悬崖”民宿
C.未来将建成缆车和“悬崖”民宿,获得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
D.未来将建造缆车和“悬崖”民宿,打造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
【答案】
18.C
19.D
20.A
【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该处紧承上文“山上通电、通网”应继续说有了电和网之后的样子;从内容上分析,山上先通电,接着再有网,有网之后就和外界有了联系,有了联系之后的旅游业也就发展起来了。循序渐进,符合逻辑。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名不虚传:流传开来的名声不是虚假的。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内涵一致。二者都可表示名声与实际相符。但是“名不虚传”专指好名声;“名副其实”既可指名声,也能指名称,且好坏都可用。语境强调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名称与实际情况一致,故应选择“名副其实”。
第二空,当务之急:当前应该办的事情中最急需办的事情。燃眉之急:像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情势非常急迫。根据语境可知,“先修建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是当前应最先办的事情,故应选择“当务之急”。
第三空,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纹丝:形容很小的波动。稳如泰山: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十分牢固,不可动摇。语境强调的是“钢梯在强劲的山风里”一动不动,故应选择“纹丝不动”。
第四空,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形容非常受欢迎。语境强调的是定期组织的文化和体育活动让大家很感兴趣,乐于诉说,故应选择“津津乐道”。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的句子“未来将建造缆车和‘悬崖’民宿,获得独一无二的游览体验”主要存在的问题是:①搭配不当,“建造”与宾语不搭配,改为“建成”;②偷换主语,“获得”的主语应该是“游客”,把“获得”改为“打造”。
故选A。
河北省玉田一中2021届高三年级强化训练一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而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与人类。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断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龚自珍的“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等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
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B.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C.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9.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的“一抓准”“一口清”绝技,他创造的整套服务经验和服务艺术,至今为全国广大商业、服务业职工学习和称颂。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3分)C(都运用了借代手法。A比喻、拟人;B拟人;D夸张。)
19.(3分)B(B和“玉石之国”的引号都表示特定称谓。A表示特殊含义;C表示引用;D表示否定。)
20.(3分)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