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5月)新高考版(六)(山东专版)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三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5月)新高考版(六)(山东专版)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6 23: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历史终极押题卷
(六)(山东专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西周时代,大宗宗子如果没有亲生子,便需要从同族中收养族人之“支子”为自己的继承人,这便是宗法制度中的大宗“收族”现象。据此可知( )
A.宗法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大宗小宗可以相互补充
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基础 D.宗法制继承原则遭到破坏
2.秦统一后在岭南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拆毁战国时期各国所建的城郭,决通壅阻河道的堤防,拆除关隘险阻。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游,并在许多地方立碑。这些措施旨在( )
A.促进农耕文明发展 B.解决国家边患问题 C.增进国家的认同感 D.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3.根据学者对唐代墓志资料所作的统计,661户家庭共生育3141个孩子,平均每户约生育4.75个孩子。这些家庭的子女数目中,除了个别是妇女在两次婚姻中生育的子女合计外,还有不少是男子再娶乃至三娶以及正妻或别室共同生育的子女。这一现象( )
A.说明唐代贵族人家生育的子女多 B.表明唐初休养生息政策行之有效
C.说明唐代家庭人伦关系较为复杂 D.意味着唐代妇女的社会地位下降
4.北宋时期,北方的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板桥镇因“广南、福建、淮、浙商旅乘海船贩到香药诸杂税物,乃至京东、河北、河东等路商客般(搬)运见(现)钱、丝绵、绫绢往来交易,买卖极为繁盛”。这表明( )
A.北方成为南方手工业的原料产地 B.商帮控制了区域间长途贩运
C.南北丝织业形成明显的地域分工 D.板桥镇是北宋重要商贸枢纽
5.明太祖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明神宗认为首辅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于是亲近宦官而疏远朝臣,宦官集团形成。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内阁权势逐渐强大 B.君主集权加强的趋势
C.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D.宦官专权形成的缘由
6.表1为太平军向长江流域进军时的茶叶、生丝出口总额表。据此表可得出( )
表1
出口时间(年) 茶叶(磅) 生丝(包)
1850—1851 64 020 000 22 143
1851—1852 65 130 000 23 040
1852—1853 72900 000 25571
A.太平天国运动未摧残商业 B.太平天国重视发展工商业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加深
7.下表为天津机器制造局某一时期收支(单位:两)表。由此可知,该局( )
收入 支出
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包括招商局轮船税) 北洋海防经费协款 各省划还军火等价银 共计
1867—1870年


485333 483974
1870—1871年 256080

256080 244988
1872—1873年 395269

395269 394700
1874—1875年 584287
330 584617 575494
1876—1877年 445608 34000 4511 484119 488364
1878—1879年 338910 122632
461542 482539
A.有效抵制了外商经济侵略 B.资金主要依赖政府筹措
C.扭转了中国工业落后局面 D.表明洋务企业日益盈利
8.康有为极力颂扬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和政治制度,同时又极力维护儒家之正统,试图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康有为此举旨在( )
A.为托古改制寻找理论依据 B.阐述维新变法活动必要性
C.借助西学来变革维新思想 D.将儒学融入维新思想之中
9.《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胡适说:“国语……没有一种不是文学家造成的,包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及其他各国的国语,大都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能变成标准的国语……的有了文学的国语,方有标准的国语。”据此可知,文学革命( )
A.依靠文字的统一而获得发展 B.出发点是提升国民文学素养
C.被赋予培养国家意识的使命 D.全面肯定了西方的语言文化
10.下表为1978—1986年农村劳动力从业人数统计表。下上表可知,当时的中国( )
年份 农村劳动力总数(万人)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作物种植业人数(万人)
1978 31348.5 25677.5
1980 32505.9 26672.6
1982 34533.3 28155.5
1984 36623.8 25496.9
1986 38782.4 25365.8
A.人口总量不断上涨 B.农业经济增长面临困境
C.产业结构发展失调 D.农村劳动力转移日益加速
11.古代雅典公共事务的处理不是借助于财富或暴力形成的依附关系,也不是借助于血缘亲情,而是以对话、讨论、诉讼和共同活动为基础。这表明雅典城邦公共事务的处理( )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地位 B.保证了民主政治的有序运行
C.有助于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 D.蕴含着直接民主的潜在危机
12.1529年,英王亨利八世亲自主持召开议会,免去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约克大主教兼国主枢密大臣乌尔西的职务。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这表明英国( )
A.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B.立宪政体开始确立 C.宗教改革更加彻底 D.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13.下图为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形势图(1918年)。据此可知俄国革命( )
A.打退了境外势力的进攻 B.由城市向农村逐步扩展
C.反革命势力已经被消灭 D.遭到外国势力武装干涉
14.下图为英国人谢帕德于1941年1月8日发表的漫画《全力以赴》。漫画中熊熊燃烧的“纳粹主义”战火,正向一幢文明大厦蔓延。瓦砾中有一个士兵手握消防水枪正在扑灭燃烧的大火,另一个士兵在协助扭开水管的消防栓,水管上的文字是“美国援助”。下列史实中,对作者创作这幅漫画有影响的是( )
①德国实施“海狮计划”
②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
③美国通过《租借法》
④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1995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但新的世界大战至今没有爆发。另一方面199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汉城宣言》,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世界经济增长率达到3%,世界贸易量增长率增至5%?6%。材料表明( )
A.世界各国获得同等发展机会 B.世界和平问题基本无法解决
C.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3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以来,国人痛感国力不强,备受外族欺凌,类比历史,才使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看法逐渐定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不断强化,促使学界更改了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域外也一样。二战以后,西方学术界反思传统的关于东西方文明的看法,开始调整以往关于中国文明长期停滞不变之说,渐次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进而到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
——李华瑞《宋代经济:历史观察的时代背景》
材料二 我国封建经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复杂曲折的过程。早在公元前5世纪初,我国即完成了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过渡,在世界上最先建立了封建国家。在此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特别是在两宋统治的300年中,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
——漆侠《宋代经济史》
(1)长期以来,人们关于宋代历史的看法,一直存在不同观点。分析其原因。(6分)
(2)指出你赞成上述中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以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说明)。(8分)
17.鸦片战争前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以外交视角反思中国近代化之路,让我们重新认识近代中国,重新理解一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就乾隆而言,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特使。乾隆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他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通商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西方国家不肯给清政府平等待遇。……
……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的中国人,无论是汉族人,还是满族人,仍然闭关自守,力图维持历代在东方世界的光荣地位,根本否认那个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我们研究中华民族的近代史,必须了解近代邦交是中国人的大困难……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中国落后。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然后去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意识到非学西方不可。所以,中华民族丧失了20年的宝贵光阴。
……咸丰八年(1858)的《天津条约》和咸丰十年(1860)的《北京条约》是三年多战争和交涉的结果。条款虽很多,但主要的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这种关系固可以为祸,也可以为福,关键看我们振作与否。奕?与文祥绝不转头留恋那已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我们研究近代史的人所痛心的,就是这种新精神不能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20年后的咸丰末同治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从上述史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史实加以阐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观察上面的年代尺,请分别选取年代尺所示中外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并予以阐述。(要求:趋势准确,史实正确,表述完整。)(16分)
19.历史著作目录往往体现作者编写理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和《全球文明史》目录摘编
(1)根据材料,指出两份目录的相似之处。(3分)
(2)参考材料,编写一部世界历史著作中关于20世纪历史的目录,并对此予以简要说明。(要求:明确写出目录;说明要史论结合)(10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如果大宗宗子没有亲生子,可收养族人之“支子”作为继承人,这是对嫡长子继承制下的特殊情况的补充规定,可见当时宗法制逐渐走向完善,而不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中的“相互补充”材料不能体现,排除;宗法制是实行分封制的基础,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秦统一后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拆除关隘险阻,巩固国家统一;决通壅阻河道的堤防,保障经济发展;多次到各地巡游,并在许多地方立碑,宣示天子恩威,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进民众对大一统国家的认同感,故C选项正确,排除A、B选项;D选项错误,材料说的是秦统一后。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妇女在两次婚姻中生育的子女”“再娶乃至三娶”“正妻或别室”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唐代妇女再嫁是被允许的。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封建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复杂,即唐代家庭人伦关系较为复杂,故选C项。墓志在隋唐较为流行,但是材料未提及这些家庭为贵族家庭,因此材料无法说明唐代贵族人家生育子女多,排除A项。唐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而“唐代”持续时间相对较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代的婚姻情况和生育情况,不能体现唐代妇女社会地位下降,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海船”“极为繁盛”等可知,北宋时期板桥镇因靠近海,地理位置优越,南方商船往来频繁,带动北方其他地区商客来此进行商业贸易,这表明板桥镇是北宋时期重要的商贸枢纽,故选D项。材料只能体现北方商客运有丝绵、绫绢等,不能说明北方成为南方手工业的原料产地,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帮控制长途贩运,故排除B项。“明显的地域分工”从材料无法看出,故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A项错误;废宰相、设内阁、亲近宦官,均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D项错误;此时丞相制度已经废除,故C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据表格可知,1850—1853年茶叶和生丝出口总额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即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故D项正确。茶叶、生丝出口贸易额增大只能说明中国被卷人世界市场的程度加深,与太平天国运动是否摧残商业无关,A项错误;B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
第一步:审题干 时空定位:1867—1879年,中国
第二步:解读表格信息 由表格中数据信息可知,这一时期天津机器制造局的收入主要来源于津海东海两关四成洋税、北洋海防经费协款等,支出相对较多
A项 仅由表格信息不能判断出天津机器制造局有效抵制了外商经济侵略
第三步:选项剖析 B项 从表格中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天津机器制造局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的税收等,这说明该局的资金主要依赖政府筹措
C项 天津机器制造局这一近代企业并不能扭转中国工业落后的局面
D项 以天津机器制造局一家的收支情况无法得出“洋务企业日益盈利”的结论
8.答案:A
解析:康有为一方面肯定西学,另一方面维护儒学正统,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托古改制营造氛围,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宣传维新思想的策略而非说明维新变法活动的必要性,B项错误;将西学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且传维新思想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并非利用西学变革维新思想,C项错误;D项不是康有为此举的目的,排除。
9.答案:C
解析:国语体现的是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由“大都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能变成标准的国语的”“有了文学的国语,方有标准的国语”可得出文学革命有利于增强国民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被赋予培养国家意识的使命,选C项。材料“大都是靠着文学的力量才能变成标准的国语的”强调的是国语的标准化需要文学革命,而非文学革命依靠文字统一而获得发展,故排除A项。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出发点不是提升国民文学素养,故排除B项。“全面肯定”说法绝对,故排除D项。
10.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农村劳动力入口不断增加,但是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劳动力人数总体呈减少趋势,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D项正确;农村劳动力总数增加并不代表人口总量在增加,A项错误;这一时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展并取得成就,农业经济增长面临困境仅由材料无法得出,B项错误;表格信息仅涉及农业,C项结论由材料无法得出。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城邦在处理公共事务时“以对话、讨论、诉讼和共同活动为基础”,这有助于公民积极参与城邦事务、培养公民的城邦意识,故C项正确;城邦公共事务的处理通过平等对话方式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序运行,不利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地位,排除A项;B项“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1529年英王免去罗马教廷在英国的代表的职务;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这反映了英国在宗教改革中加强世俗王权,使王权高于教权,故D项正确;A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立宪政体开始确立是光荣革命之后,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更加彻底”,而英国的宗教改革也并不彻底,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通过材料时间“1918年”并结合图示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后遭到了协约国势力的武装干涉,故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境外势力被打退,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0年俄国打败了反俄势力对俄国革命的干涉,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是由城市向农村扩展,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反革命势力被打退,但不能体现其被消灭,排除C项。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材料“熊熊燃烧的‘纳粹主义’战火……蔓延”反映出德国法西斯的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7月德国实施“海狮计划”,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空战,故①正确;材料“美国援助”反映出美国对反法西斯国家的援助,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故②正确;美国通过《租借法》是在1941年3月,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③错误;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是在1941年8月,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④错误。因此,A项符合题意。
15.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20世纪90年代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这是苏联解体后,一超多强的国际力量博弈的结果,由此可知和平是世界主流。同时,国际组织的成立、经济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整体发展均说明发展是世界主流,故D选项正确;A选项表述与材料中“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1995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不相符,因各国国情不同,对机遇的把握并非同等,故排除;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知,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6.答案:
(1)原因:宋代历史发展体现多元特征(多样性、复杂性亦可);(2分)
研究者的时代不同、阶级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国家利益、占有的史料丰富程度以及运用的史学方法等不同,导致对宋代历史出现不同的看法。(4分)
(2)示例1:
赞成宋代“积贫积弱”观点。(2分)
理由:积贫: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国力基础弱;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大量增设机构,分化事权,造成“冗官、冗兵、冗费”;(3分)大量岁币加重政府财政负担。积弱:内不能控制农民暴动,阶级矛盾尖锐;外无力抵挡辽夏的进攻。(3分)
示例2:
赞成中国文明“传统内变迁”说。(2分)
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官政治等。(2分)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2分)
思想科技:儒学吸收佛道完成复兴,形成理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2分)
示例3:
赞成70年代的中古“经济革命”说。(2分)
理由: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土地利用率提高;人口大量增加。(2分)
手工业: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
商业:城市突破坊市限制;交子出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2分)
示例4:
赞成两宋在当时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当时最为先进、最为文明的国家。(1分)
理由:政治:宋代完善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文官政治等。(2分)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交子;以棉纺织业和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对外贸易繁荣等。(2分)
思想科技:儒学吸收佛道完成复兴,形成理学;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领先世界等。(2分)
欧洲:同一时期的欧洲处于基督教统治黑暗愚昧时代。(1分)(此分值不能加到其它要点,若没有此理由不能得满分。)
(备注:如果考生赞成“我国最先建立封建国家”这一观点,第2问得零分。)
解析: 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第一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时代不同、观察问题视角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占有的史料多少以及运用的史学方法以及宋代历史发展特点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在材料一、二中的四种观点任意选择一个,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状况以及同时欧洲的社会特征分析。
17.答案:
示例一:
观点:近代外交是清政府的大困难(或者清政府外交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缓慢曲折的历程)。(2分)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的传统外交观念,拒绝接受国家间平等的近代外交思想,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把马戛尔尼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求他行跪拜礼,并拒绝了马戛尔尼提出的通商要求,使得中英之间失去了和平交涉的可能性。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没有反思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对日益强盛的西方世界视而不见。
相互派遣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是近代国际外交的惯常做法,但是清政府在19世纪仍然无法接受。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围绕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清政府与英国又进行了长期而艰难的交涉,最终还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战败后在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中作为条款被动接受下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从而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国家设立了领事馆,外交逐步与国际接轨。(7分)
总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近代外交经历了一个自大保守到逐步接纳国际关系规则从而缓慢走向近代化的过程。(3分)
示例二:
观点: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的致命伤,失败以后缺乏深刻的反思和改革进取,才是民族的致命伤。(2分)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20年之后的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才有少数人觉悟了,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和学西方文明的必要。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首,地方上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官员为主,兴起了旨在“自强”、“求富”的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自此伴随着列强侵华的加深、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清政府继而掀起百日维新、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一次次改革自救运动。
清政府面对危局进行的系列改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是,反思不够深刻,未能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是落后的政治经济制度,故而不能根本上改变中国的面貌,更不能领导中国走向富强。(7分)
综上所述,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的麻木。善于反思、勇于改革、积极进取是走向胜利、实现梦想的重要保障,个人如此,民族更如此。(3分)
示例三:
观点: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落后。
阐述部分可结合材料中“中国的军器和军队是中世纪式的军队,中国的政府是中世纪式的政府,中国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世纪式的人民”,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进行中英对比。
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第一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从时代不同、观察问题视角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占有的史料多少以及运用的史学方法以及宋代历史发展特点等角度分析;第二问属于开放性题,在材料一、二中的四种观点任意选择一个,结合宋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状况以及同时欧洲的社会特征分析。
18.答案:
示例一:
事件:不结盟运动;中国改革开放。(2分)趋势:世界多极化的发展。(2分)
阐述: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联合自强的新开端,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1978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世界重要的一极,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8分)
综述: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既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也是除霸权国家以外的国家和国家集团所追求的目标。(4分)
示例二:
事件:21世纪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加入WTO。(2分)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分)
阐述: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除国家以外最活跃的国际行为主体,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进—步促进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深化、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世界经济的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有利于中国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拓展海外市场,同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的入世必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深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必然趋势。(8分)
综述:经济全球化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带来了机遇中挑战,各国应推动全球化向互赢的方向健康发展。(4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现代世界的发展趋势。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年代尺选取中外事件各一例或多例。可任意选取中外史实来论证其发展趋势。例如: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二者都体现世界的多极化发展趋势;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的成立,二者都体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20世纪初跨国公司迅速发展,2000年中国加入WTO,二者都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阐述时应围绕所选历史事件,史论结合,最后综述,加以总结升华。
19.答案:
(1)都认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西方占据优势地位;都突出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3分)
(2)
示例:
目录:
说明: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美苏冷战使得世界动荡不安;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世界格局发展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目录中所列20世纪的重大事件或现象,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严重灾难。两次大战后,分别建立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重创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各国在二战后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同样的突破也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等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6分)
解析:(1)第一本书“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和第二本书“西方的全球霸权”可看出它们认为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西方占据优势地位;两本书都提到了工业革命,都突出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发展的影响;两本书都没有局限于一个国家,都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发展。(2)“目录”或选取重大历史事件或者使用宏观叙述,体现世界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涵盖经济、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说明”应阐述编写理念或思路,史论结合,表述准确。风云激荡的时代(1900-1999)第1章第一次世界大战;第2章大萧条;第3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4章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第5章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的出现;第6章两极格局后的世界。说明:20世纪是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美苏冷战使得世界动荡不安;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瓦解了世界殖民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世界格局发展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目录中所列20世纪的重大事件或现象,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严重灾难。两次大战后,分别建立了国际联盟和联合国,以维护世界和平、制裁侵略。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重创世界经济,资本主义各国在二战后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传统的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同样的突破也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东欧等国家先后进行改革,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战后,美苏两级格局形成,随着西欧、日本的崛起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冲击了两极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