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技巧解读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
——提升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
自主讨论:根据以下图片,分析史料的分类有哪些?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纸张载体:如最早的文献资料甲骨文、官私史书、传记档案等
电子媒介载体:电子邮件、微博、微信
2、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如各类遗物、遗址、建筑、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在没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远古神话传说)
2)口述史料: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回忆录、对话录、座谈会)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
史料的分类
(二)按照史料的价值,分为:
1、第一手史料:
原始史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年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史料价值较高,实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的。
2、第二手史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是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如口述史料、文献史料。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
运用分析史料时应注意:
1)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2)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3)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对史料进行甄选、鉴别,不取孤证。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提升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影响史学研究的四大因素
1)研究者立场不同。如站在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立场上;
站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立场上等。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史学研究方法类别
——提升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对历史史实进行正确的解读。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古希腊多山、多岛屿、海岸线曲折,良港众多
这是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
B.
某考古学家在雅典城寻找到一些当时用于投票的陶片
说明当时雅典民主的公正性
C.
公元前304年,罗马官员弗拉维乌斯首次公布民事诉讼程序
这一做法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规定:“世代相传习俗受到尊重和服从,但其有效性不应凌驾于理性或法律之上”
说明当时罗马的成文法与习惯并重
解析 古罗马颁布民事诉讼程序,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C项正确。古希腊环海、多山、多岛,容易形成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也有利于航海与文化交流,容易形成民主氛围,但这不是民主政治产生的根源,A项错误。“陶片放逐法”是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并不能说明雅典民主的公正性,B项错误。《民法大全》规定:习俗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应服从于成文法,D项错误。答案 C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一 史学研究方法——提升论证、探讨历史问题的能力
一 史论结合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学历史教学要求遵循的基本原则。历史研究的任务就是依据史料发现隐藏在史料背后的历史事实。因此,依据史料推出历史结论在高考试题中较为常见。破解这类试题的最佳策略就是始终坚持“充分条件”的原则,即“如果有A(史料),则必然有B(结论)”,就像胡适所说:“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典例 下面是某班学生在整理过去的错题中的一道。题干,组合选项,正确答案分别如下: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根据选项判断该题比较的应该是( )
A.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B.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
C.董仲舒新儒学和启蒙运动
D.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前者压抑个人欲求,后者提倡思想自由”“前者服务于官僚政治,后者服务于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可以看出,该题比较的是宋明理学和文艺复兴。故答案为B项。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排除A项;启蒙运动时,资产阶级已经壮大,并非服务于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排除C项;宗教改革运动不是服务于官僚政治的,排除D项。
答案 B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二 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史实进行鉴别、分析的一种思维方法。比较法包括以空间为准的横向比较和以时间为序的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对同时并存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对象在同一标准的条件下进行比较的一种手段。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以上的横向比较,从相同之处出发,寻求其中的差异,进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同化和能力的形成,以便从整体上来把握历史的发展。
纵向比较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对同一民族、同一区域、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发展层次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从而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比较是理解此事物不同于彼事物的“钥匙”,它既是一种高考测试所需的能力要求,更是一种进行历史研究的思维方法。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的素描《劝父亲入社》,这一作品( )
A.旨在动员农民积极参加人民公社
B.意在刻画土地改革中的农民心态
C.体现了浪漫主义绘画艺术风格
D.反映了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
解析 依据“1954年”“劝父亲入社”,可知是女儿奉劝父亲加入农业合作化,体现出变革年代中的社会动员,故D项正确。材料中的“社”是农业合作社,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此时已经完成,故B项错误。素描作品属于现实主义艺术风格,故C项错误。
答案 D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三 以图证史法
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以图证史”对于历史研究而言不仅是材料问题而且是方法问题。“以图证史”对于历史学的意义就是要把出土或传世的图像材料怎样作为史料来加以研究,主要关注:一为图像确定真实的时代及所反映的时代风貌;二为图像的信息用美术史的方法正确解读;三为图像发掘隐含的意识形态等信息。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读1983—1984年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表(下表)。
低收入家庭
中等收入家庭
高收入家庭
月收入
50
80
200
儿童津贴
13.0
无
无
其他补贴
50.1
30.1
无
纳税
0
-7.9
-43.8
国民保险
-4.5
-7.2
-18.0
实际收入
108.6
108.0
151.2
据此分析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 )
A.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
B.工人阶级家庭收入偏低
C.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
D.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解析 材料数据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初的英国高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高,中低收入家庭纳税和国民保险较少,这有利于治理贫富差距问题,从不同家庭的实际收入数据观察,可知治理贫富差距问题富有成效,故A项正确;材料数据没有反映工人阶级家庭的收入,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国家财政赤字现象更加严重,故C项排除;材料数据并不能体现英国大幅度降低福利的规模,故D项排除。
答案 A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 计量史学法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张宏杰在《坐天下》一书中,描绘了多位心理存在偏执、甚至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皇帝,比如认为朱元璋存在“偏执型人格障碍”并存有“攻击性施虐倾向”,而光绪帝则性格内向、胆小、暴躁、骄纵并缺乏办事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本人的虚构和想象
B.官僚队伍的数量庞大
C.儒家文化对孝道的推崇
D.专制制度的高度强化
解析 材料反映了多位心理存在偏执、甚至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皇帝,根据所学可知,究其根源与皇权至上,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关,故D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并不是作者本人的虚构和想象,故A项错误。皇帝的心理疾病与官僚队伍的数量、儒家文化无关,故B、C两项错误。
答案 D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五 心理史学法
心理史学(psychohistory),当代西方史学中的重要分支,西方“新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汲取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原则和方法,探究世界历史进程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从“心理”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历史认识的能力,提高历史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
心理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类型的历史人物的心理传记;社会群体的心理史,如种族歧视、法西斯主义等;在童年史和家庭史研究中,对人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进行心理分析。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训练提升:
完成高考题型突破练:2020题集
题型一 唯物史观与史学研究方法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二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主题二 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实现从知识本位到学生素养发展本位的转型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完本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的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
一 唯物史观(核心理论)
概念界定
①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通过唯物史观对所认识的史事全面客观进行考查②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表象认识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非常重要。唯物史观使历史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
主要内容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④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运动,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即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⑤人民群众的作用……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古罗马曾设置专门法官处理民事纠纷,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这说明,罗马法( )
A.在法官学者的推动下不断革新
B.特别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
C.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
D.继承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
解析 依据材料中“罗马法学家的著述和活动也着重于私法方面,罗马法关于经济交往中的契约,如商业贸易、借贷、租赁、财产转让、遗嘱继承等,强调以双方意思一致为契约基础”可知,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内容,说明罗马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故答案为C项。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革新和重视个人的权利义务,排除;D项,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与材料中罗马法涉及经济交往活动不符,排除。
答案 C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二 时空观念(核心思维)
概念界定
①是指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即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和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它是了解和理解历史的基础②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历史时间和地理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
主要内容
①能够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和特定的时空框架,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②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下图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项;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项;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项;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答案 C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三 史料实证(核心方法)
概念界定
①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②能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的能力和品质,它是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反思素养的基础
主要内容
①考证、辨析史料的真伪②是用史料来论证历史认识、历史观点的正确与否,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即运用史实或史料来证明结论③是通过史料来获取历史结论,即一分史料一分结论,强调“孤证不立”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纸质地图,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
中国造纸术发明于东汉
B.
苏东坡作为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认为文人画“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传统文人画有“注重诗意”的特点
C.
《武经总要》介绍了许多种火药武器,并且记录了当时的三种火药配方
宋朝开始出现火药武器
D.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梁启超主张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解析 材料 “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纸张实物”,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最早的纸出现于西汉时期,排除A项;由材料“苏东坡作为宋代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天工与清新”,说明传统文人画有注重诗意的特点,故选B;结合所学,火药最开始应用于唐末或宋初,排除C项; 材料中没有体现梁启超的政体选择,排除D项。答案 B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四 历史解释(核心能力)
概念界定
是指以史实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新考纲中将其细化为“能力目标”的层级上
主要内容
①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②理解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③说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④在比较中发现历史问题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解析 根据“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可知英国人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夺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以援例享有,这样就使各国侵略者结成共同的侵华伙伴关系,故A项排除;根据“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可知英国人获得了领事裁判权。领事裁判权的确立是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操纵中国司法的重要手段,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B项排除;根据材料“……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可知这出自《马关条约》,日本人可以在中国开设工厂,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项历史解释错误,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可知这出自《辛丑条约》,严禁人民反帝,意味着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排除。
答案 C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五 家国情怀(核心价值观)
概念界定
①“家国情怀”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在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历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标志②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主要内容
①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具有家国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②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③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⑤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⑥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考历史史学研究方法及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典例 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不仅对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被东亚一些国家、民族所包容,被世界所推崇。这表明( )
A.儒家思想已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B.世界文化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C.人类社会的文化最终将会走向统一
D.优秀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解析 儒家思想的许多积极部分既被中华民族接受,也被世界推崇,这说明中国的儒家思想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故D项正确;儒家思想不是都被认可的真理,故A项错误;一个儒家文化体现不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