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选择题题型分类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一 情境史实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1 明末《沈氏农书》中记载:在农历六月的夏收大忙季节,地主一定要与长工搞好关系,否则长工闹起情绪来,这一年的收成就成了大问题了。反映了当地( )
A.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
B.长工群体力量壮大
C.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D.明朝法律制度约束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明末”“地主”与“长工”之间关系的演变,言外之意是长工这时与地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紧密,如果地主不注意与之搞好关系,那么长工可以离开地主,从而导致地主遭受损失。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强调的是地主与长工之间的关系会影响到地主的一年的收成,没有涉及长工群体力量的大小,排除;C项,明朝仍然是中国封建社会,此时土地所有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材料的出处是《沈氏农书》,不是法律书籍,不具有法律效力,排除。
答案 A 长工体现的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中国的封建制时代,农民对地主有人身依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农民与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明清时期,这种现象越来越明显,导致地主需要满足农民的某些要求,才可以换取农民能够长久的为其服务,故出现了上述材料中的现象。
1.材料来源: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历史现象,如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历史典故等。
2.命题特点: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迁移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具有试题新颖、迁移运用能力强、具体历史情境中解决历史问题的特点。
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确定时空:理解材料所述情境的时代,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如宋代的传说等。
2.关联知识:通读材料情境,明确材料情境的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揭示历史本质,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如宋代商业发展的影响等。
3.判断选择:据题干情境,结合“设问”和“备选项”进行判断,明确各备选项中内涵与题干情境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二 材料主旨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2 (2019·吉林市高三模拟)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解析 《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答案 D 简化材料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材料可简化为:《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即可。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材料来源: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以及最新的考古报告等。
2.命题形式:一是在题干上引入史料创设新情境,并根据材料配置备选项;二是在题干中设置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阶段特征等观点,在备选项中设置材料,要求学生根据史料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进行甄别判断。
3.命题特点:具有史料来源广、原始性强、命题思路新、考查能力强、历史主旨鲜明的特点。
4.考查能力:考查对图文材料信息解读、获取、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运用“读、找、联、析”四步法解答
1.“读”:阅读题干图片文字史料,明确题目立意及考查的角度,解读史料信息及反映的主旨内涵。
2.“找”:确定解答的关键词,即求答项,明确求答的方向。
3.“联”:根据解读史料,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考点,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图文史料的有效信息。
4.“析”:据题干图文信息,迁移历史知识和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史料和题意要求,最后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三 数据计量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3 (2019·鞍山市高三模拟)1952—1957年国民经济结构比重变化示意图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成
B.国家重点发展工业的结果
C.农业经济的发展停滞不前
D.工业化的目标已全面完成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成的标志是三大改造的完成,从题干示意图中无法体现,故排除A项;根据示意图可知,从1952年到1957年,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下降,并不是农业发展停滞不前,故排除C项;示意图展示了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不能体现工业化目标已经全面完成,故排除D项。从示意图中可知,工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农业则在下降,建筑业所占比重较低,说明工业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我国在50年代重点发展工业的结果,故选B。
答案 B
点睛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水平极度落后,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维护国防安全,我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材料来源: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用表格、坐标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形图等计量手段为呈现方式,考查某一历史阶段(时期)历史现象变化的表现、原因、特征及趋势。
2.命题形式:主要分表格类、坐标图类(主要是坐标曲线图和坐标柱状图两种形式)、饼状图类、扇形图类等四类;形式多为图文结合方式,考查历史事物的数据特征:静态特征、动态特征(变化特征);数据关系(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联系、相关性);数据成因(形成数据特点、数据关系的成因)等。一般在题干中都有某一时期或者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某一方面的统计或者变化图等提示语,其求答限制词主要有“反映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结论是”“解读正确的是”等。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3.命题特点:该类试题充分体现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的统一,关注社会现实,注意热点问题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试题取材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史统计资料是取材的主体;统计数据呈现方式灵活多样,表格形式最为常见,也可以变形为坐标图、结构图或其他统计图。
4.考查能力:一般根据相关统计数据考查历史事件发生原因、逻辑推理获得历史结论和分析概括历史事物的特征,既考查历史学科内综合,又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运用“审、读、联、析”四步法解答
1.“审”:审读题干及求答项,明确考查意图。要明确题干考查主题是什么,明确设问中的中心语、限定语和求答项,这些信息从“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等角度直接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图表,明确阅读图表的方向。
2.“读”:全面阅读图表,提取图表蕴含的有效信息。先读图表外部再读内部:图表内部和外部都有解题信息。一定要注意题干下面图表外所标注的“×××表”“××××示意图”等,这是学生紧扣时空和解读表中信息的关键。特别注意:该类试题中坐标轴图、柱状图、饼状图中表格的变化,比表格更直观,读图难度也相对较低;坐标轴图重点看曲线大致的走向和上下波动的幅度、频率;柱状图、饼状图在比较时要注意不仅要和自己比,也要和别人比,不仅横向比,也要纵向比。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3.“联”:迁移所学知识,解读图表信息,进行图文互换。历史统计图表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是历史事实的表现形式之一。能否进行准确的图文转换是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历史事实的重要标准。解读图表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是成功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试题的关键,学生一定要注意多角度、多领域、多层次、全方位进行联系,为图表提供的信息寻找到更准确的史实定位,从而实现图表信息与所学知识的完美对接。
4.“析”:仔细鉴别信息,展开定性分析。鉴别从图表中所提取的信息是否科学、全面、有效,是我们解答历史定量分析类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注意思考从图表中提取的信息是否仅集中于某一方面或侧面的阐释,是否带有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全面甄别所掌握的信息,确认信息主流,切忌随意选择某一信息就妄加断言,或是脱离图表空泛谈论。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四 图片信息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4 2019年3月5日是第56个学雷锋纪念日。“钉子精神”是雷锋精神的写照,1963年毛泽东曾经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参见下图)的号召,这个号召当时适应了( )
A.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
B.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C.“科教兴国”的需要
D.完成“一五”计划建设目标的需要
答案B 析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完成了改造,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正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故B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是从1953年开始,至1957年已完成,故D项错误。
1.材料来源:以历史文物、人物、事件的历史照片、图片为载体。
2.命题特点:具有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地结合等特点。
3.考查能力:考查学生获取图片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有分析历史原因的阐释能力及认识历史发展特征和逻辑推理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运用“三看”“三思”的方法解答
1.“三看”:一看图片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片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片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
2.“三思”:主要是据题干图文,对备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排除不符合图片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五 漫画图片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5如图为1961年英国申请加入欧洲共同市场时,英国《卫报》刊登的一幅讽刺漫画。该漫画表明( )
A.英国对于融入欧洲怀有疑虑 B.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
C.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 D.欧洲国家联合抵御美苏争霸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解析 材料中漫画英国人扛着伞,脚上拴着带有刀和剑的绳索,说明英国对于踏入欧共体的河流是小心翼翼的,体现出英国对于加入欧共体的组织怀有疑虑,故A项正确。漫画说明英国人对于欧共体的怀疑,并不是说欧共体政策对英国有吸引力,故B项错误。材料漫画没有涉及美国的信息,并不能说明英国摆脱了美国的经济控制,故C项错误。漫画没有说明英国和其他国家联合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 A 题干关键信息是英国人进入欧洲共同市场河流的装备,进入河流的脚上还拴着绳索,所以英国人对于进入欧洲市场的小心翼翼。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五 漫画图片类选择题
1.材料来源:反映某一历史时期重要时代特征或某一历史现象的时政漫画。
2.命题形式:一是在题干上点明漫画反映的时代、国别、漫画标题及反映的简单现象等,并根据漫画材料配置解读选项;二是在题干中没有设置任何提示信息,纯粹是一幅漫画,要求学生根据漫画上隐含的历史信息,通过解读挖掘、判断漫画反映的历史主题或本质现象。
3.命题特点:情景新、直观性强、能力考查层次高。
4.考查能力:考查对漫画隐含信息解读、获取、分析、比较、判断的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运用“读、定、联、判”四步法解答
1.“读”:解读漫画时空信息,挖掘蕴含的历史现象。
2.“定”:通过历史漫画直观形象的图画形态,确定作者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明确其赞扬或讽刺的主题。
3.“联”:根据漫画,确定题目考查的主干知识点及解答关键要求,关联所学知识,分析思考图文史料的有效信息。
4.“判”:据题干图文信息,迁移历史知识或结论,分析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图文漫画和题意要求,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寓意,最后确定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六 因果关系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6 唐代女服空前繁荣,主要特征表现为风华美丽、雍容大度的款式;不拘一格、个性突出的穿着;崇尚阳刚、盛行胡风的时尚。而宋代女服一反唐代时期的绚丽和开放,出现内敛、拘谨而又不乏一种淡雅精致的风格。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权力的失控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程朱理学逐渐盛行 D.民主思想的出现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妇女的服饰绚丽和开放,宋代妇女的服饰较为内敛和拘谨,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程朱理学的盛行对妇女的限制增多,在服饰上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服饰的变化与专制权力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B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与题意相反;D项错误,宋代并未出现民主思想,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在明末清初。故选C。
答案 C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命题特点:考查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与结果的选择题,既能考查知识的记忆,又能考查历史知识的联系。
2.命题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题干列出了某一历史结果,备选项中列出原因,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原因是”“目的”“是为了”“是因为”等,而在考查原因时又多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等;另一种是题干列出的是历史原因,备选项列出的是结果,在试题中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影响”“结果”等。
3.考查能力:考查因果关系的辨别及分析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运用“辨、联、释、判”四步法解答
1.“辨”:注意审题,辨析试题考查的方向,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要正确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如原因方面要区别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及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及间接原因、历史原因及根本原因等。
2.“联”:根据题干,关联主干知识,确定考查的主要角度和题目要求。
3.“释”:阐释历史概念、历史现象,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全面分析和把握影响历史发展的各种因素。
4.“判”:一是根据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二是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而主观意识则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利用这些基本理论就可以较为容易地做出判断。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七 比较异同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7 1924年,孙中山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 )
A.都反对社会的贫富分化
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
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
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说明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反对社会贫富分化这一点上与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制度和夺取政权问题,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命题形式:比较类选择题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概念、事件、人物或观点等放在一起,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题干中常用的提示语有“不同”“相同”“共同”“相似”等。从形式上看,比较型选择题有隐性和显性之分,显性比较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之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点”“本质上的相似处”等词语出现;隐性比较型选择题则没有明确的提示语。
2.命题类型:一般分成两大类:一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共同点,称为“求同型”;另一类是要求比较出历史事物的不同点,可称为“识异型”。
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判断历史现象及透过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审读题目类型:首先弄清题意是“求同型”还是“识异型”,运用不同解答思路解答。一般说来,对“求同型”比较选择题,可采用找反例法(也称排除法)来解答,即选项只要不符合比较对象中的任意一个,即可排除,只有都符合的才可以选择;对“识异型”的比较选择题,则要按照题目要求仔细辨别判断,找出正确的选项。
2.明确比较对象:找准比较角度,比较历史事件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进行肯定或排除。
3.运用历史理论分析判断:如共性与个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原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等。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八 概念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8 提米斯托克利战功卓著,亦是民主制最激进的支持者,却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放逐。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在雅典因为宗教、道德和政治的理由经常使用。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这反映了( )
A.雅典公民很容易被政客煽动
B.直接民主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
C.陶片放逐制有利于防止专制
D.民主制比专制更加具有优越性
解析 据“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可知,雅典的直接民主容易被一些政客利用,“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说明陶片放逐制通过多数人的民主压制少数人,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直接民主的弊端,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陶片放逐制的弊端是容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C是陶片放逐制的积极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民主制天然有压制少数的倾向,专制则天然有压制多数的可能”说明民主制和专制都存在弊端,因此无法比较哪个更优越,排除D项。
答案 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被政客煽动起来的雅典公民”“陶片放逐制无疑是民主选择和惩罚领导人的重要方式”,联系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分析解答。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八 概念类选择题
1.命题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项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三是隐形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用到历史概念。
2.命题特点: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3.考查能力:主要是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的能力。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4.理论分析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解答,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高考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九 评价认识类选择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典例9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中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下列对他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
A.试图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
B.严重阻碍新思想的发展
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意在全面批判封建思想
解析 从材料中的“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来看,陈独秀认为要想宣传新思想,就必须全面批判封建旧思想,故答案为D项。从“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来看,陈独秀反对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排除A项;陈独秀的观点主张宣传和发展新思想,排除B项;陈独秀认为在宣传新思想的同时必须抛弃旧思想,不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排除C项。答案 D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
题型九 评价认识类选择题
1.命题形式: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主体的评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一种是题干给出评价,判断备选项得出与该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
2.命题特点:大多与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以新材料设置新情境,以新的思维角度设置新问题,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基本原则。
3.考查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分析、判断和评价能力。
1.推理反证法:结合相关历史知识,对主体与评价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成立进行逐一推理分析,然后再将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反向推理论证,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2.信息简化法:首先确定评价的主体,然后结合题意和限定条件对评价内容中所体现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处理,并运用历史知识和语文阅读能力对信息进行简化处理,最后将评价与主体对比分析,找出最佳答案。
3.史论结合法:运用相应的理论和史实对被评价的主体或对该主体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逐个排除干扰项,最终确定最佳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题型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