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静电场
第1节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两种电荷,定性了解自然界仅有的两种电荷间的作用特点,知道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3、能用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4、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实理解概念及定律,化抽象为具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高抽象思维水平。
2、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3、领略静电现象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感应起电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难点】
1、感应起电的原理——运用电场有关知识,分析、推理出实验现象的成因。
2、电荷基本性质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特别是静电感应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讲授法、电教法。
【教具准备】
有机玻璃棒、丝绸、碎纸片、毛皮、橡胶棒、验电器、A、B筒,摩擦起电机,静电感应演示器
视频——静电使长发飘起来;文档——人身静电高达七八千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图1-1静电使长发飘起来,静电复印等。
师:初中学过自然界有几种电荷,它们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电荷的多少用什么表示?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电荷的多少是用电荷量来表示。
师:一般情况下物体不带电,不带电的物体内是否存在电荷?如何使物体带电?
生:不带电的物体内存在电荷,且存在等量正、负电荷,在物体内中和,对外不显电性。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师: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而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这些电子而带负电。
过渡:在复习初中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再来看有没有别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来学习这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1、电荷与电量
(1)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叫做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相吸。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带电体的电量q=Ne(N为整数)。e=1.6×10-19C称为基元电荷。
(4)带电体具有吸轻小物体的性质。
2、静电的产生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体带电,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与带电的物体接触得到与原物体同种的电荷。
师:除了吸引轻小物体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答:用验电器。将待检验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若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就说明物体带电。
师:为什么带电物体会使下方的金属箔片张开呢?
答:两箔片带上了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电荷间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因而两箔片互相排斥。
师:两箔片为什么会带上与接触物体同种的电荷?能解释一下吗?
答:验电器的金属球与箔片都是金属,金属具有大量自由电子,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金属球时,多余的电子彼此排斥,跑到了离金属球与箔片的表面上。而带正电的物体缺少电子,箔片上的电子将过来补充,导致箔片上也缺电子而带正电。
师:所以用接触的办法得到的是与原物体同种的电荷。大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来解释中和的现象。如果两个一模一样的金属物质相接触,它们的电荷就要平均分配到两个物体上去,即(式中q含正负号)。
例1:两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带电量-2Q,将A、B相触后分开,A、B分别带多少电量?(都是-Q/2)
例2:有三个完全一样的绝缘金属球,A带电量Q,B、C均不带电,怎样能使B带上3Q/8的电量?(先AC碰,然后BC碰,再AB碰)
提出问题:除了摩擦起电,接触起电,还有没有可以使物体带上电的方法?
实验:取有绝缘支柱的两个不带电枕形导体A、B,使它们彼此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反复多次接触球形导体C,使之带正电。将C移近A,用与有机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分别靠近A、B。(如图所示)
现象:丝绸靠近B,而远离A。
学生得出:A带负电,B带正电。
问题:如将A、B分开,再移走C,A、B带电情况如何?
学生答:A仍带负电,B仍带正电。
演示证明: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将A、B接触,它们是否带电?这说明什么?
学生答:不带电,说明接触前A、B带等量异种电荷,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中和。
演示证明:使A、B接触,仍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问题:若先把C移走,再将A、B分开呢?
学生答:A、B不带电。
演示证明:把C移走,将A、B分开,用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检验,学生回答正确。
追问:为什么?
学生答:因为将C移走,A上负电荷、B上正电荷不受C上电荷作用,而使A、B所带电荷重新恢复原状,在导体内中和而不带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前面的现象,总结得出静电感应的概念。
(3)静电感应:将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感应起电。(教师用多媒体模拟,加深学生印象)
总结:不仅摩擦起电可以使物体带电,静电感应也可使物体带电。
2、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
师:为什么通过摩擦或感应可以让物体带电呢?
(1)介绍原子的结构模型:
提问:联系摩擦起电与感应起电,思考使物体带电的实质是什么?
生: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出示多媒体课件]
(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任何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有关内容,了解用电荷守恒定律解释起电的原因。
过渡: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
3、静电的应用与防护(自学为主,课上阅读归纳)
(1)利用
①吸附功能;可用于除尘、喷涂等
②杀菌功能:处理种子,处理水等
③放电产生臭氧:强氧化剂,可杀菌。
如:激光打印机的打印原理、静电喷雾技术、静电喷涂原理等
(2)防止危害——放电导致火花,电击等危害
预防方法——尽快导走静电(利用金属或潮湿的空气导电)
——α射线照射,使空气电离导电。
三、课堂练习(实例探究)
【例】如图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B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时( )
A、A端金箔张开,B端金箔闭合。
B、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端金箔仍张开,B端金箔闭合。
C、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
D、选项A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种电荷,选项C中两对金箔带同种电荷。
分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在B端出现了正电,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
用手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是最远端了,人是导体,人的脚部甚至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
用手触摸导体时,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移走后,不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分布在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均张开。选项C正确。
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也正确。
答案:BCD
四、课堂小结
1、静电的产生有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起电的原因为电子的转移,原子的结构。
3、电荷守恒定律。
4、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8 4、5
2、《名校学案》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