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观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都
在
振
动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常见乐器的发声体
弦乐器——
管乐器——
打击乐器——
琴类乐器——
常见动物的发声体
哺乳类动物——
蝉——
青蛙——
蜜蜂——
琴弦
空气柱
鼓面或锣面
金属片(丝)
声带
腹部鸣膜
鸣囊
扇动的翅膀
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再发声,又该怎么做?
阻止物体振动。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激光唱盘和存储卡等记录声音的方法。
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
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
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大。
推理:如果把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出去了,则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真空不能传声。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正是平时大家并不留意的空气传送了声音。如果没有空气,人们就无法正常交流。太空中没有空气,哪怕离得再近,航天员也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击鼓时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用一张桌子做实验。一个同学轻敲桌子(不要使附近的同学听到敲击声),另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由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固体能传声。
将要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说话声或脚步声吓跑;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些都是因为水能传播声音。
液体能传声。
听老师讲课、观看演出,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呢?
气体能传声。
大量实验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要靠介质传播。
远处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夜空,过一会才会听到隆隆的雷声。这个现象表明,远处的声音传到我们的耳朵需要一段时间。
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认真阅读下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我们对着远处的高墙或山崖喊话以后听到的回声,就是反射回来的声音。
当障碍物离人较远时,发出的声音经过较长的时间(大于0.1)回到耳边,人们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当障碍物离得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此时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是会觉得声音更响亮。音乐厅中常用这种原理使演奏的效果更好。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正常听觉的引起,是由于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动,再经听小骨和听觉神经传给大脑,这一条声音传递的途径,称为气传导。
(气体传声)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物理学中把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固体传声)
体验骨传导
闭紧嘴唇,轻轻的磨牙,能听到声音吗?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1.用手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我们听到了声音,同时观察到橡皮筋变“胖”变“虚”了,这是因为橡皮筋在振动。请你举出其他的例子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在你所举的例子中,请说明是哪个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
2.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信息?
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敲打的声音?试一试,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4.在室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这是为什么?
5.向前传播的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反射回来。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约1.5s后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
1.例:人说话、唱歌时声带振动发出声音。击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等。
2.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3.两次。由于固体传声比气体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从铁中传来的声音,第二次听到的是从空气中传来的声音。
4.在室内讲话时障碍物离得太近,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
声音更响亮。
5.
B
1.(2020·鄂州)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A.拨动张紧的橡皮筋
B.关闭的立体声收音机
C.敲击水瓶琴
D.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2.(2020·呼伦贝尔)?2025年我国将实现航天员登月计划,在月球上漫步的航天员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进行交谈,其原因是(??
)
A.月球上声音传播速度快
B.月球上只能传递超声波
C.月球上是真空,不能传声
D.月球上航天员声带无法振动发声
C
3.(2020·西藏)
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猿声”是由猿的声带______产生的。
4.(2020·丹东)学校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____产生的,歌声是通过____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的。
5.(2020·福建)“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因为__可以传声。
6.(2020·乐山)在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这是因为________
能传播声音;小华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约3s后听到回声,则小华距山崖大约_______m。(在空气中声速为340m/s)
振动
振动
空气
水
水(液体)
510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4.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助听器、耳机就是利用骨传导的原理制成的。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2.声音要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①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
②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③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
完成练习册上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练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